《艺术品鉴赏》以时间为经,以艺术品的分类为纬,分门别类、周到细致地对不同艺术品的产地、特色、收藏价值、真伪鉴别进行叙述,让收藏者能够深入地了解不同艺术品的独特魅力。全书以深入浅出的文字介绍,实用易行的鉴赏指南带您进入异彩纷呈的艺术品世界,从青铜、陶瓷、玉器、书法、绘画、服饰、杂项等中国古代艺术品的七大类别,从文化背景、类型、特色与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分析与解读。让每一种艺术品的特色在娓娓道来的文字当中和精美图片衬托下,显得引人注目。
1.1.5.2 唐代陶瓷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谓已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
瓷的分野,在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于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
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的配方发展成熟,火烧温度
也能达到1 000℃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
开始于南北朝时期“南青北白”瓷业布局,到唐代形成较为明显而固定的局面。从
北朝到唐代这一阶段,我国古代制瓷艺术逐步形成了青釉和白釉两个大的系统,它们在
后世分别沿着不同的方面各自发展。
浙江越窑是我国青瓷的主要产地,它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一色青翠莹润。
前期越窑大体延续南朝作风,胎质灰白而疏松,釉色青黄易剥落,器物种类不多,
造型变化也少,在北方上层社会,地位不及白瓷。越窑的繁盛主要在晚唐和五代,后期
产品胎色虽然仍是灰白色的,但胎体细腻致密,造型大多规范工整,器物大多通体施釉,
釉面可以相当匀净莹润,只是呈黄或绿,还不大稳定。器型种类很多,几乎应有尽有,
并受外来文化的显著影响,以双龙耳壶、扁壶、凤头壶等为其特色。器物已能够做得十
分轻薄,不少器型颇多变化,或仿花形,或做出波折、菱角,清新绰约。此时的器物虽
以素面为多,但也有划花、印花、镂空、捏塑、堆贴和釉下褐彩等装饰。
白瓷(见图1-4)的真正成熟期是在唐代,特别是在唐代中晚期,它已成为一个独
立体系,与青瓷分庭抗礼。当时北方烧造白瓷的区域非常广泛,以河北邢窑最为突出。
它与南方越州出产的青瓷交相辉映,形成唐代陶
瓷业的两大主流。唐代陆羽在他的《茶经》中用
“类银”“类雪”来形容邢窑白瓷的釉色,其胎、
其釉的白度相当成熟。邢窑白瓷在烧成技术上也
比较高超,从现有实物来看,没有变形、歪塌等
缺陷,制作工艺精细、造型端正,不失为一代名
窑对产品要求之严格。邢窑白瓷除以色白见长
外,它的另一个特点是朴素少饰,匠师的艺术表
现多施于造型之中,器型简洁、质朴、端庄而大
气。它所构成的器皿容量大、重心稳、使用方便。
这一时期最具特点的器皿是执壶,据考证应该是
由前代的鸡头壶演变而来,是一种酒具,唐人称
之为“注子”。此外,黄河流域瓷窑都多烧白瓷,
IMG_20160623_0007_唐白. 看..如河南、山西和陕西等地区都以烧白瓷为主。
瓷片堆积如丘。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
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俗称
“芝麻支钉”,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
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型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
盘等为主。
汝窑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其釉色,如雨
过天晴,温润古朴,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
稀疏氧泡,在阳光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
目的美感、莹润如堆脂的质感。
第一章
陶瓷鉴赏
1.1 陶瓷的产生和发展 2
1.1.1 什么是陶瓷 2
1.1.2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3
1.1.3 夏商周、秦汉时期的陶瓷 3
1.1.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 4
1.1.5 隋唐陶瓷 5
1.1.6 五代十国陶瓷 7
1.1.7 宋代陶瓷 7
1.1.8 元代陶瓷 9
1.1.9 明代陶瓷 11
1.1.10 清代陶瓷 12
1.2 陶瓷的一般鉴定方法 13
1.2.1 依据造型 13
1.2.2 依据胎釉 13
1.2.3 依据工艺 14
1.2.4 依据纹饰 14
1.2.5 依据彩料 14
1.2.6 依据款识 15
1.3 陶瓷的作伪 15
1.3.1 做旧 15
1.3.2 旧胎后挂彩16
1.3.3 真假拼接17
1.3.4 后仿款17
1.4 精品鉴赏18
1.1.22.1 绘画的产生和发展50
2.1.1 关于中国绘画50
2.1.2 远古至秦汉时期的绘画50
2.1.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52
2.1.4 隋唐时期的绘画53
2.1.5 五代两宋时期的绘画54
2.1.6 辽金元时期的绘画55
2.1.7 明清绘画 57
2.2 中国绘画的分类57
2.2.1 人物画58
2.2.2 山水画59
2.2.3 花鸟画60
2.3 中国画的一般鉴定方法61
2.3.1 画格鉴定法61
2.3.2 构图鉴定法62
2.3.3 画风、画法鉴定法62
2.3.4 画工鉴定法62
2.3.5 题材鉴定法63
2.3.6 用料(颜色、墨、纸、印泥等)鉴定法63
2.3.7 代表景物的造型特征鉴定法63
2.3.8 落款鉴定法64
V
2.3.9 印章鉴定法
64
2.3.10 行笔习惯鉴定法
64
2.4 中国画的作伪
66
2.4.1 材质作伪
66
2.4.2 画作作伪
67
2.4.3 高科技作伪
68
2.5 精品鉴赏
69
第三章
书法鉴赏
3.1 书法的产生和发展
102
3.1.1 什么是书法
102
3.1.2 先秦书法
102
3.1.3 秦汉书法
104
3.1.4 魏晋南北朝书法
105
3.1.5 隋唐五代书法
106
3.1.6 宋辽金书法
108
3.1.7 元代书法
109
3.1.8 明代书法
110
3.1.9 清代书法
111
3.2 书法的分类
111
3.2.1 篆书
112
3.2.2 隶书
112
3.2.3 草书
113
3.2.4 行书
113
3.2.5 楷书
114
3.3 精品鉴赏
114
VI 艺术品鉴赏(下)
第四章
金银器鉴赏
4.1 金银器的产生和发展 148
4.1.1 什么是金银器 148
4.1.2 商周时期的金银器 148
4.1.3 春秋战国时期的金银器 149
4.1.4 秦汉时期的金银器 149
4.1.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银器 150
4.1.6 隋唐金银器 151
4.1.7 宋元金银器 151
4.1.8 明清金银器 153
4.2 金银器的一般鉴定方法 154
4.2.1 根据铭文 154
4.2.2 根据造型 154
4.2.3 根据纹饰 155
4.2.4 根据工艺 155
4.3 金银器的作伪 156
4.4 精品鉴赏 157
第五章
杂项鉴赏
参考文献 187
后 记 189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