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宝白话二人转》:
秧歌队伍不管多少人,除一些固定角色外,都是由一个丑角和一个旦角组成一副架儿,一副架儿一对一对顺序地排列下去。需要唱的时候,也是按这个事先规定好的顺序,由傻公子一个接一个叫出来演唱。有时也根据付酬者的个人喜好点唱——可以点人也可以点曲目。
在每副架儿演唱之前,傻公子都会口若悬河一通“白话”,充当报幕员,客串主持人。言语里边少不得掺杂一些“江湖话”,为的是“砸地皮”,起到铺平垫稳的作用。其间还夹杂着笑点——“包袱”,以及对演员的个人名姓、表演风格介绍等。
唱的都是短小精悍的小段子,民歌小调,相当于时下的流行歌曲。有《下盘棋》《绣荷包》《瞧情郎》《月牙儿五更》等等,偶尔也有唱二人转片段的。
在唱的时候,丑旦为了避免冷场,会情不自禁地把秧歌当中的舞蹈加进去,另外更落不下东北大秧歌当中原本就有的“逗”——挤眉弄眼,“相儿”——滑稽动作。
二人转艺术中,传统拉场戏《瞎子大观灯》,剧中内容表现了大宋年间某一年的正月十五花灯会,盲人和亲家进城看秧歌继而“点小唱”的环节,原原本本再现了早期秧歌队从表演到点唱的全部过程及细节。
如果说二人转艺术是由沙老汉首创,那么,由此推断,她的形成“可能”是这样的:
在沙老汉一家沿途表演东北大秧歌的过程中,后期应付酬者的要求,由“纯舞蹈”被迫加入“说唱”。
慢慢的,随着观众(出酬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始由傻公子一个人表演的“单出头”,逐渐又加进了旦角组成一副架儿,内容里加上历史故事、说口、唱腔、舞蹈、表演,最后越加越长,越加越杂,由“短小精悍”的小曲小调演变成了长篇大论的“正戏”,因此形成了后来的“二人转”以及“群玩意儿”的“拉场戏”,最终创造出了这门“说”“唱”“扮”“舞”“绝”兼有的独特艺术!
从上边介绍的某些细节也能看出,说二人转艺术源自于东北大秧歌,的确不是无的放矢。
比如:
丑角和旦角“彩扮”的“中性”穿着,二人转艺人直到今天亦是如此着装。
“唱丑的”“包头的”的称呼,“一副架儿”的叫法,与二人转艺术行业内对“丑”“旦”和“丑旦搭档”的称谓一模一样。
那傻公子在每副架儿演唱前的自报家门及铺垫,起到的作用与二人转艺术当中的“说口”是相当的。
演唱的民歌小段子就是二人转艺术当中的“小帽儿”。舞蹈动作当中的“逗”和滑稽动作出“相儿”就是二人转艺术的灵魂所在。因此至今绝大部分专家还认可二人转艺术是“口相儿艺术”的说法。
东北大秧歌当中伴奏所用到的锣、鼓、镲、唢呐,也是二人转艺术伴奏所用的主要乐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