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孙小宝白话二人转 专著
0.00     定价 ¥ 48.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38756968
  • 作      者:
    孙小宝著
  • 出 版 社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作者简介
  孙小宝,东北著名笑星,学谱子戏出身的专业二人转演员。表演的二人转老少皆喜,曾登中央电视台春晚舞台。主持过电视栏目《忽悠姐妹花》,出演过《美丽的田野》等电视连续剧。
展开
内容介绍
  在艺术的百花园中,许多畴昔开得极其盛艳的红颜都已经凋谢了,唯有她,虽然历经狂风暴雪,却始终绽放在喜爱她的大众心头,坚强求生,争奇斗艳。
  一首赞扬她的歌词是这么写的:“车轱辘菜哟,圆又圆,踩也踩不死,轧也轧不烂。”很有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感觉。
  这株艺术的奇葩,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将会去往哪里?剧场里供奉的洋娃娃究竟是谁,何为“九腔十八调”“说唱扮舞绝”,是什么让“万人围着二人转”?……
  《孙小宝白话二人转》将带你寻找答案。
展开
精彩书摘
  《孙小宝白话二人转》:
  秧歌队伍不管多少人,除一些固定角色外,都是由一个丑角和一个旦角组成一副架儿,一副架儿一对一对顺序地排列下去。需要唱的时候,也是按这个事先规定好的顺序,由傻公子一个接一个叫出来演唱。有时也根据付酬者的个人喜好点唱——可以点人也可以点曲目。
  在每副架儿演唱之前,傻公子都会口若悬河一通“白话”,充当报幕员,客串主持人。言语里边少不得掺杂一些“江湖话”,为的是“砸地皮”,起到铺平垫稳的作用。其间还夹杂着笑点——“包袱”,以及对演员的个人名姓、表演风格介绍等。
  唱的都是短小精悍的小段子,民歌小调,相当于时下的流行歌曲。有《下盘棋》《绣荷包》《瞧情郎》《月牙儿五更》等等,偶尔也有唱二人转片段的。
  在唱的时候,丑旦为了避免冷场,会情不自禁地把秧歌当中的舞蹈加进去,另外更落不下东北大秧歌当中原本就有的“逗”——挤眉弄眼,“相儿”——滑稽动作。
  二人转艺术中,传统拉场戏《瞎子大观灯》,剧中内容表现了大宋年间某一年的正月十五花灯会,盲人和亲家进城看秧歌继而“点小唱”的环节,原原本本再现了早期秧歌队从表演到点唱的全部过程及细节。
  如果说二人转艺术是由沙老汉首创,那么,由此推断,她的形成“可能”是这样的:
  在沙老汉一家沿途表演东北大秧歌的过程中,后期应付酬者的要求,由“纯舞蹈”被迫加入“说唱”。
  慢慢的,随着观众(出酬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始由傻公子一个人表演的“单出头”,逐渐又加进了旦角组成一副架儿,内容里加上历史故事、说口、唱腔、舞蹈、表演,最后越加越长,越加越杂,由“短小精悍”的小曲小调演变成了长篇大论的“正戏”,因此形成了后来的“二人转”以及“群玩意儿”的“拉场戏”,最终创造出了这门“说”“唱”“扮”“舞”“绝”兼有的独特艺术!
  从上边介绍的某些细节也能看出,说二人转艺术源自于东北大秧歌,的确不是无的放矢。
  比如:
  丑角和旦角“彩扮”的“中性”穿着,二人转艺人直到今天亦是如此着装。
  “唱丑的”“包头的”的称呼,“一副架儿”的叫法,与二人转艺术行业内对“丑”“旦”和“丑旦搭档”的称谓一模一样。
  那傻公子在每副架儿演唱前的自报家门及铺垫,起到的作用与二人转艺术当中的“说口”是相当的。
  演唱的民歌小段子就是二人转艺术当中的“小帽儿”。舞蹈动作当中的“逗”和滑稽动作出“相儿”就是二人转艺术的灵魂所在。因此至今绝大部分专家还认可二人转艺术是“口相儿艺术”的说法。
  东北大秧歌当中伴奏所用到的锣、鼓、镲、唢呐,也是二人转艺术伴奏所用的主要乐器。
  ……
展开
目录
引子
1.大秧歌打底
2.莲花落镶边
3.庄王老祖留此行(上)
4.庄王老祖留此行(下)
5.演员肚,杂货铺
6.九腔十八调
7.说唱扮舞绝(上)
8.说唱扮舞绝(下)
9.说书唱戏劝人方(上)
10.说书唱戏劝人方(下)
11.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上)
12.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下)
13.万人围着二人转
14.干军万马,就靠咱俩
15.专业的外行
16.四海为家
17.对儿江湖
18.正戏消亡之谜
19.脏口泛滥之谜
20.艺术没有黄绿之分
21.在其位而没谋其政
22.有名无实
23.春风吹又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