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民国那些牛人 : 文化名家笔下的民国面孔
0.00     定价 ¥ 38.00
青岛市图书馆
  • ISBN:
    9787805545721
  • 作      者:
    鲁迅,季羡林等著
  • 出 版 社 :
    文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亭,后改字为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鲁迅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季羡林(1911.8.2~2009.7.11),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展开
内容介绍
  民国人物灿如星斗,驳杂纷纭,既有赳赳武夫冯国璋、曹锟、吴佩孚、韩复榘等,也有学者大家徐志摩、林徽因、胡适、金岳霖等,还有教育先哲蔡元培、梁启超、林语堂、傅斯年以及仁人志士秋瑾、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更有梅兰芳、齐白石、张大干、阮玲玉等艺术名流,每一个拿出来都是响当当的人物。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已经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但这些历史上真实的生命瞬间,是不应该随着时间的远去而逐渐被人们淡忘的。翻开《民国那些牛人:文化名家笔下的民国面孔》,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物就会跃然纸上,他们每个都个性十足,却又让人感到可爱可亲、可敬可叹!
展开
精彩书摘
  在此鼓励下,德公认真读了一年书,之后再次投考。这次的录取名额照旧,但应考者已经达到3000余人,德公倒是被顺利地录为正取,由此进入了广西陆军小学第三期。据德公的回忆,那时的“广西陆小”是很牛的,放眼望去,新校舍、新楼房、大操场,教官们多半是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他们穿着“整洁鲜明、绣有金色花纹的蓝呢制服,足上穿着长统皮靴,光可鉴人,腰间更挂着一柄明亮的指挥刀,在校内走动时,这柄刀总是拖在地上。因而他们走起路来,刀声靴声,铿锵悦耳,威风凛凛,使我们刚自乡下出来的农家子弟看到了真是羡慕万分”。至于总办蔡锷将军,那更是让这班小学员视为“神人”了。
  德公在读期间,学科并不优秀,但术科即枪械训练、器械体操、劈刺等成绩拔尖,原因是他的身体非常强壮,锻炼又勤,因而得了个诨名叫“李猛仔”。“李猛仔”与人劈刺时,动作敏捷勇猛,一出手就取攻势,同学中罕有对手,声名震于全校。
  当时陆小学员的待遇还是很不错的:饮食上,一日三餐,八人一桌,每桌四菜一汤,三荤一素,全部公费;服装上,制服全是呢料子,还有一套哔叽的,冬季发呢大衣;每人每学期发两双皮鞋;助学金方面,一年级新生每月领八钱银子,二年级生每月一两,三年级生一两二钱,成绩优秀者可增发两钱至四钱。对小学员来说,一年下来这可是一笔巨款,因为那时一两银子可兑换一千四五百文,而桂林的物价极低,一碗叉烧面不过10文钱,一个月可以买到150碗的叉烧面,这比当米贩子、放鸭子可是强多了。
  1911年武昌楼上一声炮响,清廷被推翻,德公也结束了他在陆小3年的学习。广西革命后,省府桂林局势颇为复杂,主要是新军与旧巡防营之间有矛盾,在革命党开胜利庆祝大会时,旧巡防营却意图抢劫藩库和银号,一时间城内大乱,陆军小学也被卷入其中。由于旧军叛乱,自视为新军一边的“陆小”也受到威胁,校内同学在商议后,决定趁夜开往新军混成协的驻地,以共同行动。当讨论如何前进时,有同学大呼:“请调李猛仔当前卫搜索组组长!”德公也就当仁不让站了出来。
  巡防营的叛乱被镇压下去后,广西新军组织了一支北伐队,陆军小学也组成了一支百余人的学生敢死队随同前往。可惜的是,这次革命行动名额有限,德公再次误过了报名时间,由此与革命失之交臂。不过,这也未必就是一件坏事,要知道,这批学生队在混乱的民国初年,存者几人、又有几人成名,这都是未知之数。
  “陆小”毕业后,德公转入速成学堂学习两年,之后被选任为将校研究所准尉见习官。当时的将校研究所,名义上是将校之所,但实际上收容的都是一些军中老家伙,且多为绿林出身后被招安的好汉,他们哪里懂什么现代军事学知识,将他们召入将校所“研究研究”,也不过是收收他们的野性。上班后不久,德公便升为少尉排长,月薪32元,俨然跻身于桂林的高薪收人群体了。
  在将校研究所里,德公有过一次骑“马头”的惊险经历。所谓“马头”,实际上就是群马的领袖。内地军队的后勤部门从蒙古草原上采贝勾成百上千匹马的时候,总归有两三匹“马头”随行。“马头”一般是高大雄壮、体格强健的骏马,这种马力量惊人,力可敌虎,而且天生就具有管理马群的智慧。当时将校研究所就有这样一匹“马头”,除了饲养兵外,无人可以接近它。
  德公出于好奇与自信,便想试着骑它一下。饲养兵面有难色,并一再劝阻说:“长官,马头是骑不得的!”但德公再三要求,饲养兵也知道他的马术超人一等,于是答应让他一试。当马鞍扎好后,德公先隐蔽在走廊边的大柱子后,居高临下,等“马头”过来时,德公纵身上马,骑个正着。正当德公以为这匹烈马要咆哮跳跃之时,“马头”却若无其事地向前走了数十公尺,之后“突然把头和身子一摆一窜,势如疾风暴雨,那三个牵着它的饲养兵,未及叫喊便被摔倒在地,它再纵身一跳,三个人便被拖成一团,全都撒了手”。
  ……
展开
目录
政界名人篇
是是非非韩复榘
一战成名李宗仁
徐树铮:天纵奇材,死于非命
少年英才:顾维钧的出道史

文人学者篇
徐志摩:为大地注册一种思想
李叔同:手捧着灵魂行乞
风华绝代林徽因
黄侃:八部书外皆狗屁
回忆辜鸿铭先生
回忆陈寅恪先生
胡适琐记(节录)
金岳霖先生
回忆冯友兰先生
闻一多: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赵元任在临湖轩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于右任最后的乡愁

教育先哲篇
蔡元培:煌煌上庠
林语堂:站在中西文化交汇点上
忆梁启超先生
毁誉参半傅斯年

革命志士篇
秋瑾:休言女子非英物
黄兴:英雄无命
陈天华:海魂
宋教仁:为宪法流血第一人

艺术名流篇
画家齐白石
阮玲玉:人言可畏
我所知道的张大干
一杯净土掩风流——评剧皇后白玉霜
一片冰清了此身——河北名伶刘喜奎往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