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南京 金陵深深处
0.00     定价 ¥ 49.8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03268908
  • 作      者:
    周水欣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旅游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
收藏
作者简介

周水欣,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铁路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33届学员。文章散见于《三联文化周刊》《新民周刊》等。


展开
内容介绍

金陵城,文学昌盛,人物俊彦,山川灵秀,气象宏伟。周水欣漫步秦淮河两岸,探访鲁迅读书处,走过朝天宫和古城门,在芥子园遇李渔,品评荠菜圆子和十二鲜。她带我们行走在金陵城的老街巷中,闻到混合着老式木头房子、浓油赤酱的食物以及烟火人家的气息,还有青苔、香樟、梧桐的温润湿气……秦淮河水流淌千年,延续至今,不变的是对历史的守护与文化的传承。古都无数故事,无限风情,都隐藏在深深处。


展开
精彩书评

有一年,下大雪的早晨,与两位朋友相约到东郊赏雪。一步一滑,好不容易在前湖相聚。我不禁微笑。我穿着长滑雪衫和防滑靴,大围巾毛线手套,对方是一对,女方是新认识的朋友,穿薄薄呢子大衣,领口里面是件无领 T 恤,高跟的靴子在雪地里一踩一个坑。脸上冻得红扑扑,擦着鲜红的唇膏。我在想,我与她是多么不同的两类人,能够在雪天共赏雪景,多么奇妙的连接。一路上我们沿着湖边行走,雪地与泥地胶着,湿滑不堪。而高跟靴女孩一边走一边惊险地叫,她的男伴自顾拍照,对她并无特别照顾。然一直绕了大半个湖水,其间钻出小树林,走到大路上,又闪往紫霞湖,每个人都口里喷着白气,身体汗湿了衣襟。我已拿下猫形手套和围巾,回头一看,那女子紧跟左右,并无狼狈样。抬眼看看我,给我一个大大的笑颜:“东郊这地方,我们小时候常来玩,是我们的游乐场啊。”我也还她一个笑容,心里有点讪讪,也有点豁然。经验其实早已告诉我们,眼睛里看到的,不一定是事情的真相。真相永不为人所知——除非你放下狭隘与偏见。

太阳很快出来,东郊的雪化了大半。江南的雪稍纵即逝,那场密密的雪仿佛从未出现。坐在流徽榭歇脚,一潭静水默默无语,对面的山林树梢上还有残雪,仿佛是树枝戴着白帽子。后来我们只在镜头中找到点雪的痕迹。而这位高跟靴女友从此与我紧密相连,她的男伴倒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出局了。看,世事难料。

有时会有喜欢四处窜的旅游狂友在微信朋友圈骚扰我的神经:我们正在某某处吃什么喝什么,晒太阳观景色……我均不为所动。身未动,心已远。我在城市里默默修行,努力工作,认真生活。城市也给我随时可以亲近的自然世界,每一条暴走的马路,每一个街边的小公园,都可以让我舒展身与心。而这座城市的骄傲,我们的挚爱——东郊,则蕴藏无限生机,随时给我慰藉与恩宠,勇气与力量。我的旅行,随时可以展开。千山万水,近在眼前。


展开
精彩书摘

秦淮河两岸

1

我是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新疆出生的。熟悉的一直是豪爽大漠 与蹿天的白杨树。我家周围有一条沟渠,叫作“和平渠”,渠里每隔几米种一棵杨树,瘦而高,仿佛只长个子不太长腰身。每到春夏会专门从上游水库放水,水流蜿蜒流过白杨树们,也算一种灌溉。小孩们则可以穿着凉鞋在小渠道里面踩水,水大的时候也就漫到小腿肚,大人们一点儿不用担心有什么危险。甚至不担心会把衣裤打湿,因为天气干燥,就算湿了水,也很快就会干。我的城市没有天然的河或者湖或者池或者塘。水,是金贵的。

可是父亲对我说,“在我的老家南京,有一条著名的秦淮河哦。它非常宽而大,绕着南京城。我小时候出门就到河边了,可以在秦淮河上泛舟,夏天还捞鱼捉虾……”

父亲一脸回味,我被带入那种怀想世界,一脸憧憬。

我还记得第一次跟随父亲回南京老家过暑假,是 20 世纪 80年代,那时的我是十来岁的北方小姑娘,黑瘦高,也似白杨。由爸爸带着,乘坐了三夜四天的火车,来到南京。火车过长江大桥的时候,爸爸早早就搂着我趴在车窗边,用手指着告诉我,“看,这就是课本上的南京长江大桥。这条江就是长江哦”。爸爸比第一次见到这些的我还要激动。即便支边的时间已经远远长于他在故乡南京的时间,南京对他来说,永远是乡愁。

我们住在父亲家的老宅子里,现在是叔叔的家,叫作柳叶街。蜿蜿蜒蜒的石板路铺就的小巷,两边是剥落了红漆的古旧木门,木门很高,门后是迷宫般的深宅大院。那时看过一个香港片子,叫作《七十二家房客》,就是这些宅子里面的真实写照。推开双开木门,里面别有洞天。一个天井,有光屁股的小孩在玩耍,几位年纪大点的姨伯在择菜。看到风尘仆仆的我们,纷纷用南京话打着招呼。穿堂风呼呼地吹,一点不显得挤逼。老房子大多是木结构的。高高的门板,高高的、磨得亮亮的石阶,小孩要费点劲儿才能跨过去。外观看上去都破败了,然而里面的人家都过得生龙活虎。老街坊老邻居的,吃饭时,摆张桌子出来,左边的李家和右边的王家,伸个筷子就吃到对方的菜式了。小孩子们更是不分彼此,隔灶饭香。院落里一口老井,据说是南宋时期的。周围是绿油油、厚实极了的青苔。不明就里的我曾经踩上去,摔了一大跤,才知道青苔的厉害。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

古城

002 秦淮河两岸

013 兜率寺

018 灵谷深寺

025 鲁迅读书处

030 百年老站——南京西站的

前世与今生

035 牛首山与养老院

040 先锋的先锋书店

047 春天在南京城看花花

054 南京城的夏天

063 雨花台的春夏秋冬

第二章  >>

漫步

072 朝天宫的周末

078 走古城门

081 沿河行

086 普生泉

090 饮马巷

093 四季物候小公园

097 赏梅

100 深夜南书房

104 阅读生活

108 文德桥的半边月

112 行走在玄武湖畔

115 火炉般的夏天

119 初夏的清香

122 秋天的慰藉

125 在石城现代艺术创意园游荡

128 转角遇见书香的秦淮

134 万水千山 近在眼前

第三章  >>

游园

138 一个午后:傅抱石纪念馆

142 扫叶楼前听风雨

147 瞻园好美

151 愚园和它的守望者

158 李渔的芥子园

163 甘家大院

第四章  >>

寻味

170 南京的百般滋味在舌尖

173 一起吃早餐

176 春天的滋味

179 荠菜圆子

181 十二鲜

184 必须是芦蒿啊

189 纪念我的三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