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鸿燕留痕 专著
0.00     定价 ¥ 68.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04044901
  • 作      者:
    郭启宏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戏剧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作者简介
  郭启宏,当代剧作家、诗人、小说和散文作家,广东潮州人,1940年生,196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师从王季思教授),现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级编剧、北京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已发表各类作品逾一千馀种,一千多万字。有34部作品获73项国家或京沪市级奖,是文化部颁发获有话剧、戏曲双大奖的剧作家。王季思称其为“兼有作家天赋和学者功力的才子”,曹禺集杜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以赠。主要作品有话剧《李白》《天之骄子》《知己》《男人的自白》《小镇畸人》和《大讼师》,昆曲《南唐遗事》《司马相如》《西施》《李清照》,京剧《司马迁》《花蕊》,评剧《向阳商店》《评剧皇后》《城邦恩仇》,河北梆子《忒拜城》《北国佳人》等,结集《郭启宏剧作选》、《郭启宏文集·戏剧编》(五卷),长篇小说《白玉霜之死》《潮人》,传记文学《千秋词主李煜传》,散文集《四季风铃》《井花水》《艺坛梦寻》,诗集《天风雅阁吟草》《燕云居诗钞》,文论集《传神》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人间世处处有学问,学问之道见诸足下行止。李白有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人本过客,恒在逆旅,所谓自由,无非是场屋内外、门户之间的流转。
  作者之习剧,原属偶然。既非梨园世家,也无科班学历,作者从文学走来,而且是从古典文学,从唐诗、宋词、元曲走来。毕业分配,偶然驻足戏剧之门,被无形的巨擘一推,踉跄撞入。作者时常反省,自家本无夙慧,是戏剧不拒曲士,金针度人。作者入得门来,惊其博大,讶其精深,既升堂,且入室,更流连忘返,此门彼户,由戏曲而话剧,由雅词而俗曲,且行且止,东食西宿,唯流与转。
  几十年下来,倒也掠得一二成就,静夜扪心,作者要感谢的正是如兹运动态势:流转。
  流转应是古已有之的人文现象,或自觉或不自觉,或得已或不得已,总是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灵性,充满变数,从某种意义上看,流转在人的智力可能达到的广大领域,几乎具备无限的创造力。有元一代,“九儒十丐”,儒居底层,为老九,脸面只能在丐前生辉,关汉卿们满腹才华倾泻在俗曲上,却意外地成就了一代文学——元曲;沈从文49午后不能从事文学创作,“边城”远影碧空尽,故宫的故纸堆却簇拥出古代服饰研究的大师;据说黄万里“划右”后下乡劳改,没有种过地的他居然年年丰收,玉米四五年吃不完,只好喂鸡。现在社会条件变了,学与教的流转固不消说,士君子从商下海、从政做官,累累多矣,媒体誉之日“华丽转身”,如何华丽姑且勿论,转身却是事实。
  作者曾从哲学层面思考,人未必真正了解自己的才能,尤其是潜力。流,仿佛盲动,其实是学力的实践过程;转,看似凑巧,其实是不间断的积累与深造。所谓隔行如隔山,说的是分门别类自有严格的界限;又道是隔行不隔理,那是说客观规律往往大同而小异。若从大处着眼,人生永远处于流转之中,流转教你入得其中,同时教你出得其外。入得其中,你能从门户间的相互碰撞,体悟到相犯相克;出得其外,你又能从门户间的相互依存,感受到互动互补。你应无门户之见,即使有也让流转给淡化了,流转给人以开放式的心态,不故步自封,不抱残守缺,敢于借鉴,敢于“拿来”。比如,作者写话剧,可以吸纳戏曲的写意创作方法,可以效仿其时空的自由转换,可以把舞台假定性推向高峰;反言之,作者写戏曲,也可以采纳话剧的思考维度,在内涵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上,在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化上,狠下功夫。于是,一种不期然而至的新质令人欣然,或许是一种类乎边缘学科的新质……
展开
精彩书摘
  《鸿燕留痕》:
  初夏的雨飘飘洒洒,显然摈弃了暮春时节那份细软,却不似即将到来的仲夏的狂骤,看它疏密有致,文野适中,一种恰到好处的飘逸与潇洒,美的雨!我应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之邀,来到美雨中的清华园,观看他们重演我于数年前创作的话剧《天之骄子》。
  或许看惯了北京人艺艺术家们精湛的表演,我在潜意识里贬斥其他剧院团的演出,挑剔与苛求使我不自觉地生出一种褊狭。我想,假如不是演出我的作品,我大概不会大老远地冒雨来看一场业余演出,即使是美的雨,美雨中的清华园。出乎意料,戏演得很不错,表演相当到位,更有一种流溢其间的教我说不清楚的东西,浩浩如风,荡荡如水。我感动了,浑忘自身是这出戏的编剧,时而开怀大笑,时而禁不住流下热泪。我在反省自己褊狭的同时,低首扪心,这是为什么?是人艺有日子不演这出戏了,一股久别重逢的欢悦?是唤回当初的感觉,往事涌上了心头?是几年来新的沉积,使我重又品味了人生定位的苦辣酸甜?果然是的,却又不似温故而知新。我细细琢磨,哦,原来正是流溢于整个演出中的那种如风如水的存在,触动了我,激发了我,那是一种气韵,一种精魂,或者可以叫作奇气吧?
  清华是一所名副其实的著名学府,参加演出的这些莘莘学子来自各个系,大多是理科生,我特别看好这所名牌大学的理科生的悟性。他们自然没有受过表演上的专门训练,也不见得比文科生有更多的文艺上的熏陶;然而悟性使他们对人物性格的理解达到相当的深度,使他们在顾威先生的导演下敢于高攀人艺的表演风格,最令我兴奋的是悟性调动了他们虽不丰厚却也灿然可观的人生积累,调动了他们正值青春的风雷活力和奔涌澎湃的江河激情。于是,悟性表现出一种奇气。
  我于事后得知,学子们与《天之骄子》似有一种缘分。三年前,他们第一次将这出戏搬上了清华的舞台,据他们说,“或许这出戏给了我们太多的感触,以至于临毕业时又想讲述一遍它的故事。”我不知道他们究竟有哪些感触,不过,我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或者可以窥得若许。
  他们在认真思考人生,而且做好了准备。在演出的说明书里,他们引用了剧中人曹操的台词——“可以作梁的作梁,可以作柱的作柱,不能作梁不能作柱的可以当柴烧”之后,认真地发问:“面对这严峻得近乎残酷的人生命题,你又做何感想?”我想他们自己已经作了精彩的回答,他们在《写在走下舞台之前》里是这样表述的:“即将离开清华的舞台,而我们人生舞台的大幕才刚刚拉开。未来的角色未必容易扮演,相信不论在哪一个舞台,我们都会倾注真心。”好一个“倾注真心”!我为他们祝福。
  他们真诚坦荡,对未来充满信心。数年之间二度排演这出戏,他们坦诚地告白:“谨以此剧献给那些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和那些日子里我们付出的欢笑、泪水以及~切真实的情感。”还是那份说明书,他们赫然印上我在剧中写下的四句诗:“仰流光其灼灼兮,慕永恒之精灵;怅旧我其将逝兮,乐新我之方生!”我理解他们的深意和寄托。
  他们崇尚真善美。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原剧作了若干局部的修改,尽管我不很赞成这些修改,但我尊重他们的尝试,因为他们以求美之心去把握戏剧的总体,令我引为同道。他们在说明书上说:“历史剧《天之骄子》重新演绎了一段人们熟悉的故事,叙述了曹操、曹丕、曹植千秋悲怆的传奇,如诗如歌的故事,如诗如歌的语言,将使我们深深感受它的美丽。”作为一介文人,这已经是望外的褒奖了!须知作家本该遍历苦难,不该奢望补偿,“他是为了自己的乐趣而进入竞技场的,他把自己送入野兽的口中。”(伏尔泰语)
  ……
展开
目录
代序——我的流转
上编
刍荛一叠
编剧独白
日下退思录
论剧绝句
传神史剧论
历史剧断想
历史剧宣言
史剧四题
“从前”情结
风从历史吹来
刍荛二叠
《李白》编演谈录
寻找空灵
当涂采石之旅
“借彼异迹,吐我奇气”-《天之骄子》创作手记
艺文清华
从“批判”到“自省”一关于《男人的自白)的自白
《知己》答客难
赘语——《小镇畸人》多余的话
《南唐遗事》人物琐谈
《司马相如》未尽墨
架起东西方戏剧之桥一从普希金作品的中国昆曲版谈起
《桃花扇》京昆合演改编本卮言
从《浣纱记》到《西施》
以临川之笔协吴江之律一吴炳《绿牡丹》改编札记
《忒拜城》幽明录
创谓《窦娥冤》
美哉,花蕊!
刍荛三叠
全本《牡丹亭》启示录
绝艺启示录——泉州提线木偶观后
望美人兮天一方——马来西亚全国青年才艺创作赛观后
野蔓一束·十则
《红楼》曲论
声韵随想录
闲说“儿化”
漫话“诗眼”
……

下编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