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家园 专著 : 对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病”治理的思考
0.00     定价 ¥ 58.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218132273
  • 作      者:
    杨黎光著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深圳,南方之南,传奇与激越的土地。

四十年前,泼墨起笔书写一个“春天的故事”。

四十年后,世界上年轻的现代都市灯光璀璨。

繁华背后,隐藏的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曲折和艰难。

 

在中国改革开放报告文学创作中,具有广泛影响的著名作家杨黎光,以罗湖为样本,揭示政府在社会治理机制上如何打破陈规,走出不一样的城市更新道路。这是一部满盈着客观沉静的历史叙述与独特理性思辨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视野开阔,文思飞扬,剖析独到。


展开
作者简介

杨黎光

高级记者,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出版有《杨黎光文集》(十三卷)。代表作有长篇报告文学《大国商帮——承载近代中国转型之重的粤商群体》(获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横琴》《没有家园的灵魂》《打捞失落的岁月》《惊天铁案》等。长篇小说《园青坊老宅》入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曾获一、二、三届“鲁迅文学奖”;一、二、三届“中国报告文学‘正泰杯’大奖”;一、四届“徐迟报告文学奖”;“新中国六十年优秀中短篇报告文学奖”;“中国改革开放优秀报告文学奖”;首届“冰心散文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深圳,这座改革开放的出生地城市,以近40年走完世界其他地区三四百年城市化进程的年轻之都,到底如何破解“城市病”这个世界难题的?

《家园》深入“中国棚改DIYI难”的深圳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工程,通过大量一手调研,揭开罗湖棚改的创新之道,再以它为着眼点,从治理“城市病”说开,对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乃至现代化进程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寻。

本作品入选2018年度中国作家协会重点题材扶持项目。


展开
精彩书评

对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病治理的发现与思考,是具有相当程度上的人类意义的进步。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从“12·20”特大滑坡事故说起

沿着地皮滑来的泥土,像一条条巨龙,裹挟着地面上一切物品顺坡而下,摩擦着大地发出一阵阵的颤动。

人们无法想象,278万立方米的土方,滑动中有多大的破坏性?

一次“蝴蝶翅膀的振动”带来怎样的效应。防患于未然,解决“二线插花地”的潜在危险,摆上了党委政府的案头。

在自然界中,我们习惯把它分为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宏观世界,指的是星系、宇宙。微观世界指的是分子、原子。那么一块土,一片树叶,一只虫子,不管它们是属于哪个世界,它们的移动一定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它们太平常,太微小了。

可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有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提出了一个流传久远的理论:“蝴蝶效应”。对于这个理论最为通俗的阐释是:亚马逊雨林里一只蝴蝶翅膀偶尔的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对于后来酿成重大灾难的深圳光明新区“12·20”特大滑坡事故来说,它的源起,也一定是来自一次“蝴蝶翅膀的振动”,即最先一块泥土的蠕动。

2015年12月的一天,那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上午。深圳光明新区红坳村一处山边的余泥渣土受纳场,堆积着从各处运来的成百上千万吨淤泥渣土。突然有一处渣土开始蠕动起来,最初,这一定是一个不太容易引起人们注意的细节,因为对于像一座小山似的渣土受纳场来说,一处泥土的蠕动一定是毫不显眼的。

一开始的蠕动是缓慢的,缓慢得无法察觉,就像人们无法察觉到江河里一股水最初的流动。可是成千上万股的水,朝着一个方向流动时,它所逐渐产生的推力是无法估计的。这块泥土的蠕动,就是由一个神秘的力量推动的,这股神秘的力量就是——水。

人们一定很疑惑,这水是从哪儿来的?其实,成千上万吨的淤泥和渣土都是带有水分的,当它们在堆积如山的时候,水分因地球的引力是朝着底部渗透的,此时如果没有做好排水,把不断聚集的水分排出去,就会形成基底的松软,松软的底部承受不了越堆越高的淤泥渣土的承压,在一个临界点上开始移动。这个移动不断地加大,于是成块成块的泥土,就动起来了。刚开始,它可能只是在已经堆积如山的渣土中慢慢地蠕动,一寸一寸,甚至可能是一厘米一厘米,以一种肉眼几乎无法觉察的位移,在开裂,在蠕动。但人们还是发现了它的异常,可是由于采取的措施不得力,最后,这个蠕动带动一团,拳头大的一团,包裹大的一堆,课桌般的一股,绿道般的一带,终于在12月20日的这一天,在多处力量汇集下,整座堆积起来的渣土泥山,刹那间就被一种积聚起来的巨大力量撼动了。随即,天崩地裂,朝着低洼处,摧枯拉朽般的奔涌而下。这就是所谓的“滑坡”。

滑坡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我看过爆破,整栋楼的爆破,几秒钟的功夫,十几二十层高的楼房顷刻间坍塌下来。也从新闻纪录片里看到,战争中一颗炸弹落下,整栋楼就像骨牌积木般土崩瓦解。但我真的很难想象,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力量,能够将整栋八九层高的楼房推动着平移几十米。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根本无法相信,一次滑坡竟有如此巨大的破坏力量。

事后统计,事故中总共有22栋楼房坍塌,究竟有多少栋如前所述被平移埋没的楼房,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数字,但有记者亲眼目睹有两栋楼房,被滑动着的泥土推动着前行。

国务院事故调查组在2016年公布的调查报告中,将这种力量具体化成这样细想极恐的数据:在经过24天的清理处置后,事故现场外运土方278万立方米,现场见底验收面积18.4万平方米。

对于我们常人来说,恐怕一下想象不出278万立方米土方,堆叠在一起是多大的体积?滑动中的它又有多大的破坏力?

让我们看一看它所造成的破坏,在它经过的土地上,除了摧毁了22栋楼房,还死亡了73人、17人受伤,有4人失联(即既没找到人,也没找到尸体),90家企业受到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达8.81亿元。

我再次来到现场是两年后2017年12月的一天,这里早先是老宝安县的光明农场,深圳全面城镇化以后,被划为光明新区。虽为新区,离老城区罗湖却有几十公里远,发生灾难的地方,更是在一处山边。

趁着午间这段寂静,我终于还是得以再度端详:几丛青草从黄土中执拗的长出,一切已被重新翻过,包括脚下这片曾经翻滚的黄土,只是生命已经没了叹息。散落在各个角落的一座座塔吊,突兀却是鲜明,整个现场现在已经是一个大建筑工地。或许是工人午间休息的缘故,骤然间便有种被魔法突然点化似的,呆立在那片灼烫的阳光下。偌大的一片土地,就这样刹那间没了曾经的喧闹与繁杂,怔怔地,泄露出不易觉察的落寞。

陪同我的一位记者告诉我:这里已经以整体出让的方式给了一家企业,一期工程已全面启动,“一个全新的产业园区很快又将重新出现了”。这是可以预见的结局,只是那个曾经出现在一张张报纸,一个个屏幕,一段段视频中——深圳光明新区“12·20”特别重大滑坡事故,现在又在哪里呢?

时光,有时真是很玄妙的一种存在,从故事到历史,从历史到传说,从这本书到那本书,挟风带电,一路奔跑,最终抵达的,往往却是如此这般的模糊境地。

不管在别人眼里,深圳光明新区“12·20”特大滑坡事故此刻已成了怎样的一种叙述,但在陪同我的记者脑海里,却是铁一般的存在:坚硬、清晰而且尖锐。他是第一个抵达事故现场的记者。当年那刻,逃生的人们嘶叫凄厉,慌忙呼号,事故本身的记录,是一种动词形态的刻骨记忆。

时隔两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在努力地揣摸那次骇人的事故,当时到底是以一种怎样的顺序惊心动魄地展开的?

但揣摸就是揣摸,细节已经很难得到证实了,因为一些了解细节的人被埋在这片黄土之下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