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西藏边防军纪事 专著
0.00     定价 ¥ 56.00
青岛市图书馆
  • ISBN:
    9787514359091
  • 作      者:
    刘洪光著
  • 出 版 社 :
    现代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编辑推荐

1、老兵亲身讲述,首次揭开西藏边防军生活和战斗的神秘面纱。他们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如何执行任务,遇到怎么离奇和不可想象的事件,在敏感区域执行任务有何秘辛,如何与藏独分子、回窜分子进行周旋?本书绝对是一手资料!

2、作者所驻守的地方,是“世界屋脊的屋脊”。平均海拔在4750 米以上,一线哨所多在5000 ~ 6000 米之间,是生命科学家所说的“生命禁区”。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医疗设备、塌方泥石流、雪崩、心灵荒芜以及复杂的政治、军事环境,磨砺出一幕幕铁血“兵神”传奇。有位首长说过,“对内地官兵来说,上西藏躺着就是奉献。”

3、本书以历史的视角、人性的考量和严谨专业的写作态度赢得了部队首长的广泛认可,原总参谋部军训部政委程坚等亲自作序推荐。


展开
作者简介

刘洪光,祖籍陕西绥德,1951年生,1969年赴西藏军区边防某团服役,历任战士、通信员、班长、文书、干事。1978年调离西藏军区,任解放军炮兵学院组织处长、政治部副主任,系政委。大校军衔。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作者以一个老兵的亲身经历,为读者揭开了西藏边防军战士的戎边传奇。

西藏被称为“世界屋脊”,而作者当年所在的部队防守的扎东则是“屋脊的屋脊”。部队驻地的平均海拔在4750 米以上,一线哨所多在5000 ~ 6000 米之间,是生命科学家所说的“生命禁区”。

在这里,边防军战士不仅要面临艰苦的生存环境、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医疗设备、塌方泥石流、雪崩、车祸、突发性高山疾病和事故等“杀人恶魔”的威胁,还要在复杂的政治、军事局面下,与民族分裂分子、回窜分子进行艰苦的周旋。同时,因交通阻隔、信息闭塞、孤陋寡闻、亲情荒远导致的心灵寂寞,也在生理上和精神上给予了战士以痛苦折磨。

也正是如此,才磨砺出这一幕幕的西藏“兵神”传奇。作者凭借自己亲身广博的阅历、丰富的素材和驾驭自如的文字能力,以历史的视角、人性的考量和严谨的写作态度,将这些传奇记录下来,遂成就了一部铁血的军旅传奇。


展开
精彩书摘
  《西藏边防军纪事》:
  过江后,大伙背着背包列队向欢迎队伍走去,我抢先一步,兴高采烈地走在队列的前头,以期引人注目。当彼此迎面走近时,我的天哪!眼前的一幕让我眩晕,滚烫烫的心顿时凉了半截。
  这哪是我心目中的解放军,简直就是《智取威虎山》中崔三爷的部队从天而降,根本用不着化装。细细端详,几十个人不成行,不成列,衣冠不整,衣衫褴褛。有的穿着皮大衣,有的穿着棉袄,不穿外罩,肮脏不堪,活像叫花子;有的大衣上扎着腰带,更有甚者大衣面子撕开几个大口子,听任白森森的皮子裸露在外面,俨如电影里国民党军的残兵败将。
  绝大部分人军装上缀着补丁,以双肘、两膝和领口居多,补丁和衣服的颜色迥异,形成鲜明的色差,太让人不可思议;衣着色调五花八门,有草绿色,有黄色、浅黄色,也有褐色,还有上下两种不同颜色;有的不戴领章帽徽,而有的鲜红领章上或褪色或沾上黑污。
  很多人帽檐、衣服领口,尤其胸前两侧几坨黑乎乎的污垢,非常抢眼。一不小心露出的白衬衣早已不姓“白”啦;头上皮帽子花样百出,有绒的,有毛的,有褐色、黄色、绿色,也有其他颜色,长时间没洗脏兮兮不堪入目。皮帽子上的毛皱皱巴巴,毛绒脱落得若斑秃,还凑合着维持现状;脚下穿的翻毛皮鞋上的毛早已“光荣退休”,溜黑溜黑。鞋带断损后竟然用细胶皮电线替代,给人以得过且过、混世界的感觉;看看他们“苦大仇深”、惨不忍睹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而又揪心裂肺。
  由于长期高山缺氧,他们和青藏线上的汽车兵比不差上下,皮肤黝黑粗糙,脸上、手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脸蛋红得发紫带些淡淡的蓝色,眼角充斥血丝,嘴唇干裂;摘下帽子,个个头发乱蓬蓬的像鸡窝,不事梳理。当他们粗壮干涩的双手紧握我们手的时候,心情异常矛盾,不知道说什么好。
  从渡口到连队尚有七八百米远,在欢迎队伍簇拥下,继续迈着整齐的步伐向营房而来,途中有一些不戴领章帽徽、自称是老乡的不速之客满脸堆笑,使尽巧嘴簧舌向我们索换大衣、棉帽,寸步不离,不达目的不罢休,像贴在身上的牛皮膏药,想甩也甩不掉。
  虽然内心很反感,但又抵御不住其软磨烂缠,心一狠,牙一咬,很不情愿地将帽子和大衣易主。换过来拿在手里仔细观看,一副脏兮兮的模样,帽檐留下厚厚一层汗渍,油光光的。这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欢迎队伍中间有即将退伍的老战士,不禁对着屋顶长叹一口气。
  连队没有把我们立即分到各班,而是编成两个新兵班,单独集中住宿,进行为期一周的适应性学习训练。环视营院四周,群山环绕,到处是残雪,连队宿舍除了饭堂、伙房外,一律为木板结构的活动房子,铁皮屋顶,内部陈设简陋得令人咂舌,和青藏线上的兵站一模一样,睡的是通铺,一个或两个班一间屋,仅能满足最低的生活、生存需要。
  晚饭前,连长突然推门进来看望刚来的新战友,面带微笑,穿着一身褪色发白而一尘不染的人字呢军装,头顶棕色皮帽,脚下那双军用皮鞋油光闪亮,自我介绍姓邓名中全,四川人,1956年入伍。讲话嗓音尖细,一脸的络腮胡子,浓浓的眉毛下双目炯炯有神,表情刻板,从外表看瘦骨嶙峋,但精气神十足,脸上隐约带有一股杀气,完全符合我心目中的连长形象。
  连长一只手端着保温开水杯,原地站立,开门见山地告诉我们高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使初来乍到的我们明白了许多。突然,连长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将视线转移到我身上。
  “伙计,你怎么戴着一顶旧帽子,是不是被老兵换去啦?”连长嗔怪地问道。
  被连长一眼看穿,看来不是今天才有。我自知内心不够坚强,干了件亏心事,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惶恐地点头称是。
  “不像话!不自觉!”连长愠怒地连续说了两个“不”,并深深地瞪了我一眼,“我看你今后如何过冬?”说罢,一个人恼悻悻地转身出了门。
  望着连长的背影,我茫然不知所措。
  后来才知道,退伍兵也可怜,“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回到农村能不能填饱肚子、养家糊口还是未知数。当了几年兵攒不了几个津贴费,也没学到多少实际本领,有的甚至连套像样的军装都没有。所以,强新兵所难换个帽子、大衣,是想留个“曾经当过兵”的纪念。虽然做法不妥,但也并非“强夺”,况且是因为与部队有感情才这么做的。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我的班长我的班
走向西藏
成为一名边防军
连队的天
六〇炮兵
我为祖国守边防
适应性锻炼
学武精武

第二章 精神的无穷力量
长期建藏,边疆为家
变关怀为力量
布置环境
“乌烟瘴气”新说
忆苦思甜教育
学以致用

第三章 在连首长身边的那些日子
通信员的酸甜苦辣
惊魂一刻
硬骨头连长
抓生活管理
设伏
联合演练

第四章 边防连队生活一瞥
捡“烟锅巴”
绿色饥渴
主食的困惑
精神生活的贫困
家书抵万金
爱情和婚姻
苦中也有乐

第五章 在武工队的岁月
不一样的“武工队”
除夕
走访尼民拉嘎部落
战友失踪
挖掘叛乱分子埋藏的武器
新老交替
别具一格的边境文化生活
大自然中的美味佳肴

第六章 从战斗队到生产队
作风整顿
拉练
换防
角色转换
养猪种菜
打柴火

第七章 在西藏人民中间
荆棘载途
不平静的草原
经受生活关的考验
经受寒的挑战
多杰莫名其妙死亡
解放干部

第八章 连队建设波浪式前进
重病缠身
感受白求恩精神
患难病友
滑坡
营长临危受命

第九章 重上仲巴边防
由战士到机关干部
我心目中的团首长
次休假
归队途中
老连长的“小品”
边防一线行
营长后的军旅生涯

第十章 血肉之躯震妖魔
血祭麦拉扎青山
冰山上的雪莲
山中那五十六座坟
回窜武装的后覆灭

附录一
附录二
鸣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