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上海春秋
0.00     定价 ¥ 42.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08056689
  • 作      者:
    曹聚仁著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曹聚仁(1900-1972),中国现代作家、学者、记者。浙江di一师范学校毕业,1921年到上海教书,后任上海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并从事写作,以散文创作立足文坛。30年代初主编《涛声》《芒种》等刊物。1937年抗战开始,从书斋走向战场,任中央通讯社战特派记者,曾采访淞沪战役、台儿庄战役及东南战场,并主持《正气日报》编务。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大学任教,并从事新闻工作。1950年到香港,为多家报刊撰写专栏文章,并参与主办《循环日报》《正午报》。1956年后,曾数次回大陆采访,并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1972年7月病逝于澳门。一生著述逾四千万言,生前出版成书约七十多种。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写于1962年,是作者为香港《循环日报》写的一个专栏。当时海外人士对上海情况十分隔膜,一些年轻的华人甚至不知上海地处何方,把广东以外的大陆人都称作“上海人”。作者虽不是上海籍人士,但从20年代初到上海后,先生在上海生活了二十多年,50年代初也曾多次到过解放后的新上海。既看到过被外国人称为“冒险家乐园”的上海,又曾在“八一三”淞沪战事中,为保卫上海而身临火线,还亲眼见到人民当家后上海的变化。他以亲身经历和翔实的史料,向海外人士介绍了上海的春秋。全书分为开埠、四郊、洋场杂话、金融世界、人物、报坛旧话、轿·车·路、服装、寺庙、名园、茶楼·饭店·咖啡馆、海上剧话、游乐场等几个部分,非常详尽地介绍了上海的方方面面,为读者了解上海提供了诸多的视角,也为后人研究上海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展开
精彩书摘

  上海的成长

  我曾经提起,近一个半世纪的上海,她是逐渐在伸长,不独上海租界有如波斯魔毯那样铺开去;上海市本身,也在逐渐伸长着。不过“上海”这一实际界限,绝没有香港人士想象中的“上海国”那么大,却也不像上海土老儿所想象的那么小。(上海土老儿,又不是我这个乡下土老儿。)北四川路、天通庵路或是宝山路,在我们看来,当然是上海了;可是,住在那儿的土老儿,他们决不承认自己是上海人,他们是道地的宝山人,要过了苏州河,才是上海县界;因此他们到南京路去,就算是到上海去的。这一传统的观念,也不知到哪一代,才改变过来。

  不过,这笔账要从头算起才是。最早的上海县,是在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建立的,县署设在宋榷场故址,前上海镇守衙内。到了元大德二年(1298年)上海市舶司奉命归并到宁波市舶司去;上海县署乃移入司署,便是我说上海故事所讲的“上海”。这一上海县署,经过了元大德五年(1301年)大风灾,大加修葺以后,中经六百十五年的长时期,虽经过三十多次的小灾难,大致没有什么变动过。可是,近百年的上海,乃是城外的历史,而不是城内的历史。一部租界史,就把上海变成了世界的城市。城中呢,只有两件大变动,一件是把明代以来的城墙拆掉,河隍填平了。有城隍庙而无城无隍了。又一件则是旧县署留给司法机关,新县署移到旧提标右营基地,即蓬莱路上了。到了1933年,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县市分治。上海县的十一市县,划给上海市,只留下了八个乡,县署也从城中移到北桥去。所以,在上海住了几十年的人,没到上海县,并非奇事。那时的上海市,已经包括宝山、青浦、浦东的若干乡镇,上海市政府,恰好在宝山的江湾镇,和先前的上海县境差了一大截的。抗战胜利,租界已经收回,上海市政府移到前公共租界的工部局;新的上海市,市政府依然在这儿。可是今天的上海市,就有北京市那么大;有十四个市辖区,还包括十一个县,即浦东、上海、南汇、金山、嘉定、崇明、松江、川沙、奉贤、青浦、宝山,就有半个苏南那么大。即算是老上海,回到上海去,也有点不相识了。

  ……

展开
目录

序    留住上海的万种风情 |1

题记    万般辛苦成此书 |1

开埠

开篇 |

沪渎垒 |

华亭、上海、下海 |

上海的成长 |

一百年前之上海

——《沪游脞记》 |

四郊

吴淞的开埠 |

从吴淞到宝山 |

真如

——真如寺 |

诸翟、赵家花园、北新泾 |

七宝(古蒲溪) |

高桥 |

松郡九峰:佘山 |

青浦、昆山 |

洋场杂话

黄浦滩头 |

黄浦滩头的铜像 |

工部局 |

“领事裁判权”|

会审公堂 |

黎黄氏案

——大闹会审公堂 |

巡捕

——红头阿三 |

天主堂旧话 |

洋场花絮

——黄协埙《淞南梦影录》 |

洋场感事诗

——袁翔甫 |

沪上缤纷录 |

金融世界

上海的华尔街 |

洋钱(银圆) |

一块银洋值多少钱? |

汇丰银行 |

上海中国银行 |

中国通商银行 |

标金买卖

——金业交易所 |

人物

吴太守袁山松 |

陆深事迹 |

陆深的才华 |

书法家张宾山 |

徐文定公(光启)

——上海天主教的开宗 |

道士李延昰 |

张宸撰御祭文

——董鄂后非董小宛 |

画家吴渔山 |

神话化的刘大人

——静安寺中一个神道 |

刘丽川小刀会 |

海上三奇才 |

王韬的一生 |

关老爷 |

宋渔父(教仁)墓 |

天虚我生

——陈栩园 |

再谈“国货之隐者” |

地皮大王

——程麻皮(霖生) |

赛金花 |

报坛旧话

望平街的故事 |

《上海新报》

——上海最早的中文报纸 |

维新派报纸

——《时务报》 |

党人报纸

——《苏报》 |

党人报

——《民呼》《民吁》《民立》 |

《民国日报》二杰

——叶楚伧与邵力子 |

《晨报》的故事 |

早期《申报》 |

后期《申报》 |

《大晚报》与曾虚白 |

《时报》与狄平子 |

陈景韩(冷血) |

《时报》与黄伯惠 |

《大公报》进入望平街 |

报人张季鸾 |

《立报》三杰 |

《社会日报》与陈灵犀 |

《晶报》及其他 |

《前线日报》与马树礼 |

《东南日报》与胡健中 |

《字林西报》

——洋人的洋文报(一) |

开乐凯:《水星》(《文汇早报》)

——洋人的洋文报(二) |

法文《上海日报》

——洋人的洋文报(三) |

上海早期出现的日文报

——洋人的洋文报(四) |

路透社在上海 |

路透社在远东 |

航运与铁路

上海港的形成 |

洋船

——孔夫子号 |

招商局 |

淞沪铁路

——中国第一条铁路 |

沪宁、沪杭甬两路 |

轿?车?路

轿子的时代 |

黄包车 |

亨司美马车 |

马车与马车夫 |

汽车的时代 |

电车的故事 |

从自行车到三轮车 |

几条洋名路 |

霞飞路 |

麟桂路 |

洋泾浜 |

初进金家巷 |

静安寺路 |

服装

大帽子 |

小帽子 |

长袍外褂 |

娥眉、裙钗 |

旗袍时代的到来 |

云裳时装公司 |

寺庙

天后宫 |

静安寺 |

龙华寺 |

龙华塔 |

城隍庙 |

上海的文庙 |

名园

爱俪园 |

黄浦滩公园 |

虹口公园 |

兆丰公园(中山公园) |

复兴公园初到 |

南翔?古猗园 |

半淞园登高 |

“丽娃栗妲村”之忆 |

味莼园(张园) |

徐园

——昆曲的演出 |

豫园潘家 |

潘恩的故事 |

茶楼?饭店?咖啡馆

春风得意楼 |

五龙日升楼 |

三雅园 |

文明雅集 |

状元楼与绍兴酒店 |

新雅、大三元 |

四时新与老正兴 |

锦江饭店 |

梅龙镇 |

复盛居 |

熟食档:咖喱牛肉、排骨面 |

洋人的饭店

——都城、理查、汇中 |

沙逊与华懋饭店 |

一枝香、一品香 |

文艺复兴馆 |

百乐门及其他 |

海上剧话

祖父一代的戏院 |

沪伶参加辛亥革命 |

新舞台:夏氏兄弟 |

丹桂茶园的沧桑 |

“毛儿戏”与女戏院 |

话分两头,先谈话剧 |

春柳社:新剧同志会 |

王钟声与任天知

——从《黑奴吁天录》到《迦因小传》 |

文明戏的角色 |

朱双云、汪优游、徐半梅 |

郑正秋和新民社 |

民鸣社及其他 |

文明戏与笑舞台 |

洪深的《劫后桃花》 |

汪笑侬槃槃大才 |

孙菊仙、谭鑫培 |

谭、马、杨、奚四须生 |

生行三大派:汪、谭、孙 |

补记谭鑫培 |

麒派:周信芳 |

老生流派补遗:刘、余、言 |

再记谭富英与马连良 |

旦角流派 |

梅兰芳到上海 |

盖叫天武艺盖世 |

俞派武生杨小楼 |

云里飞初演“三上吊” |

游乐场

跑马厅今昔 |

中央运动场(回力球场) |

逸园:跑狗场 |

新世界:南北两部 |

大世界 |

黄楚九其人其事 |

大世界传奇

——《上海春秋》尾语 |

附录一  原版序    胡道静 |

附录二  原版后记    曹宪镛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