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力》:
第一章 安得倚天剑 1956年7月,22岁的王桁从交通大学毕业,可他的报到证却迟迟未发。他的心中焦急不安,去学生科问了几次,得到的回答都是“你别急,再等等”。可眼见着同学们都领到报到证,纷纷离开学校去工作单位报到,自己却依然在等待,他不知道出了什么状况。此后的两个月中都在惴惴不安中度过,直到9月初,新学期已经开学,他终于领到了报到证,服务单位一栏上写着——“国防部第五局”。
学校里与他一同分配到国防部的还有七名毕业生,因为分别来自不同的专业,相互之间并不熟悉。他们不知道国防部第五局是什么样的单位,也不知道去干什么工作。他们更不知道,几个月前他们就被选定出来,这么晚拿到通知,是因为那个神秘单位曾到他们每一个人的家乡调查各自的家庭背景。
王桁和同学们扛着行李挤出北京前门车站,就看见车站广场边“国防部第五局接待处”的牌子,接待人员一一查对了报到证后,让他们登上一辆停在旁边的军用大卡车,一路开出了西直门外,过了紫竹院公园再往西南方向走了500多米,汽车停在车道沟的一个院子门口。
院子周围是大片的农田,没有几户人家,南边还有一片乱坟岗。一行人看着那个紧闭的大门和风吹日晒褪了色的院墙,心都凉了半截——国防部,怎么会在《聊斋》里才有的地方!大门旁挂着的牌子更让王桁和同学们泄气——解放军第466医院。
他们心中还怀有一丝希望,“可能是让在这里先做体检吧。” 院子里有三栋三层小楼,还有一排足有三十多米长的平房仓库。没有穿白大褂的医生、护士,甚至除了门卫和开车的司机,也见不到穿军装的军人,见到的都是穿着便装的年轻人,生龙活虎的样子,不像是病人。
一位后勤管理人员热情地接待了他们:“欢迎大家,咱们这个单位刚组建不久,你们是这里招收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 王桁心里一沉,还真是在这儿工作! “咱们这儿是什么单位?是医院吗?”一个同学怯怯地问了一句。
“国防部五局呀!”管理员说,“这是临时借用的办公地点,咱们工作和住宿都在这儿。” “那我们来干什么工作呀?”王桁忍不住问道。
管理员依然面带微笑:“你们现在不用问,该告诉你们的时候,自然会说。还有,咱们这是保密单位,以后的工作中,与自己工作任务没有直接关系的,不该问的不问、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这里的任何事情,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外不告亲朋。跟任何人交谈、写信绝对不能提单位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总之不能对外界透露任何情况。”管理员说完,就带着他们前往宿舍区安排住宿,王桁和他的同学们被这一连串的“不”镇住了,心里充满了好奇却不敢再多问。
所谓的宿舍区,就是医院住院部,四人一间病房,每人一张带轮子的病床。王桁抓着床头来回推了几下,“哎,这东西好啊!行李放上去,推着就走了,搬家很方便呀。” 宿舍区已经住着很多身着便装的年轻人,看样子也是刚毕业的学生。放下行李没多久,王桁就认识了隔壁宿舍的贾伯雄和宋承河,他们是天津大学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几天前就来报到了。贾伯雄是个大嗓门,直来直去的豪爽性格,很好相处。王桁跟他熟悉了,忍不住问:“你们来了这些天,都干什么工作呢?” “没工作,就是政治学习和保密教育。”贾伯雄说,“学半天,完了就自由活动,聊天、打球都行,说是让大家增进相互了解。还组织我们到北京的名胜参观过两次。” “不说干什么,就这么闲待着?”王桁说。
贾伯雄哈哈一笑:“我们刚进来那天也不知道,上保密培训课的时候就说了。” 王桁眼睛一亮,压低声音说:“你们知道了?搞什么的呀?” “搞导弹!” “导弹?……是什么东西?” 贾伯雄摇摇头:“不知道那是啥玩意儿。” 这并非出于保密的托词,他是真的不知道。包括国防部五局那些从各部队中抽调来负责管理和后勤工作的军人,也不知道导弹是个什么玩意儿,只是到了这里才听说,那是一种最尖端的武器。
当时的中国有六亿两千多万人口,知道导弹是什么的,不超过十个人。真正从事过导弹研究工作的,只有一个人。就是在对导弹几乎一无所知的条件下,中国人开始了研制导弹的筹备工作。
三个月前成立的“国防部航空委员会第五局”,就是那个在全国高校筛选毕业生的神秘单位,挑选的王桁、贾伯雄、宋承河这批人员是为筹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储备人才。而那项高度机密的行动就是建立导弹研制队伍,负责导弹的研究、设计、试制任务。此时,宿舍区已经有近百名报到的大学生。
入夜时分,466医院的周围一片漆黑,只有东北方向苏联展览馆尖顶上的红色五角星在夜空中闪耀,那是方圆几公里内唯一整夜不灭的灯光,是中苏两国兄弟般友谊的象征。
王桁躺在宿舍里的病床上,回想今天得到的信息。要从事的工作根本不是自己所学专业,这让他有些沮丧,但这个神秘的“导弹”到底是什么,也让他有些期待,从事这个一无所知的专业自己能否胜任,更让他有些担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