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德能无量
0.00     定价 ¥ 35.00
青岛市图书馆
  • ISBN:
    9787500151661
  • 作      者:
    李鸣生著
  • 出 版 社 :
    中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编辑推荐

  ★三届鲁迅文学奖得主李鸣生首次涉足中国教育领域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

  ★直击卫校现场,剖析中国护理教育现状。

  ★反思中等职业教育症结,引发教书育人新思考。

  ★深度挖掘中国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学生与教育亲历者们的真实故事,感慨唏嘘。

  在中国,中等职业教育长期被经费不足,政府及社会器重不够,办学环境和办理体制综开素质欠佳等问题困扰。然而,在广州黄埔,一所中专职业卫校却经历了一场华丽低调的蜕变,曾经只有500多名学生的“麻雀学校”发展成为拥有6700多名学生的品牌学校,这一切都归功于一个崭新的教育理念——“德能教育”。

  三届鲁迅文学奖得主李鸣生亲赴“德能教育”现场,记录了这场改变莘莘学子命运的“教育风暴”。书中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内心;黄埔卫校的成功转型也引发着人们对于“中国的教育问题出在哪里?”“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该如何教育?”等问题的反思。


展开
作者简介

  李鸣生,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理事。供职于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主要作品有 “李鸣生航天七部曲”、 “李鸣生走出地球村丛书”(七卷)、《李鸣生文集》(十六卷),以及中篇小说、电视剧、电视专题片、电影纪录片多部。共约九百万字。

  作品曾获三届鲁迅文学奖、三届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三届中国报告文学奖,以及中国图书奖、中国三十年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国长篇广播金奖、北京市优秀文学作品奖、上海重大文艺工程精品图书奖、《当代》文学奖、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冯牧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巴金文学院优秀作品奖、全军文学作品特等奖、全军文艺奖、全军文学作品一等奖等二十余项。多数作品入选《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1世纪中国zui佳纪实文学》 《中国60年文学大系》《中国30年文学典藏》 《共和国作家文库》《中国报告文学精品文库》《中国优秀报告文学读本》《中国报告文学精选》以及大中院校教材等数十种文本。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是著名作家、三届鲁迅文学奖得主李鸣生首次涉足中国教育领域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

  古人云:“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国无德不威。”孙中山先生亦说:“有道德始有国家,有道德始成世界。”当年,孙中山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两所学校,一所是国立广东大学即今日中山大学,另一所是黄埔军校。两所学校,一文一武,都在广州黄埔岛上;尤其是黄埔军校,震惊中外,名满天下。

  而与黄埔军校相邻而立的还有一所学校,叫广州黄埔卫校,曾被人称为“麻雀学校”。但自2007年起,校长欧阳焕文开创性地提出“德能教育”的办学理念并通过十年实施后,而今成效斐然,桃李满天下,其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当然,黄埔卫校与黄埔军校无法相提并论,但冥冥中似乎又隐含着某种奥秘。如果说当年前的黄埔军校培养的军事人才推动了中国的历史,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而今的黄埔卫校则以崭新的“德能教育”理念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医护人员,悄悄改变着中国教育的现状。那么谁能断定,今天的黄埔卫校不会成为昨日的黄埔军校呢?

  本书记述的便是黄埔卫校近十年来开展“德能教育”的故事。其内容真实可信,质朴感人,观念新颖;同时对中国教育问题亦作了独特的思考与深刻的反省,对教育育人的问题有着积极的警示作用与启迪意义,颇值一读。


展开
精彩书摘

  我知道大家在怎么想,大家甚至还会想,你欧阳焕文是不是不懂教育和卫生业务,为什么强调把一本《弟子规》搬过去搬过来的。老师们,不错,我们是一所职业卫生学校,不是什么大学的政治系、管理系,学生们进来的确是来学技术的,但我为什么提出“德能教育”?为什么要把“德能”放在教育的首位?我们这些搞教育的,首先要明确一个人类社会生存最起码的概念,这就是:技是能,德更是能,而且德能比技能更重要!德能是道,技能是术。有德时,术就是道;无德时,术就是术,是雕虫小技!

  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教育者。什么是教育者?教育者,教书育人也,但育人是前提,只有把人做好了,才可能把事做好。这个社会有很多事在等着有人去做,但有些人每天都在做好事,而有的人却每天在干坏事。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首先从观念上认识对与错、真与假、美与丑,真正懂得怎样做人做事。这才回到了教育的本原。

  我们推行“德能教育”的教育理念,就是要让教育回归本原。说实话,这些年来我很为我们的教育心疼。我们的教育在改革开放中动作最大,但是外国好的东西没学到,自己老祖宗的东西又丢了,结果是在向畸形发展。现在培养的学生,基本上是科技与文化知识的,学校只教书,不育人,学校成了知识传习所;只片面追求考试分数,追求升学率。大家想想,人都没有培育好,学到的那点技能有什么用呢?人都不像个人,学到术来做什么?我们看到的那些大学生杀父母、大学生自杀的事件,难道我们不为教育的结果而心痛吗?

  我说一句有点耸人听闻的话:现在的社会不缺钱,不缺温饱,就缺德!所以,学校的教育,不能再做缺德的教育!学校要缺什么补什么,缺什么教什么!而我们这些当老师的,就是要做补德的工作,不能再一窝蜂地跌进教育的怪里。大家不要认为我把《弟子规》作为德能教育的重点教材是小题大做,教育不能空对空,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我们过去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说不对,也不能说没下功夫,可效果如何?大家都明白。我认为不成功的原因,就是把思想道德教育悬在了半空中。

  教育必须有载体,我认为《弟子规》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也许有人会说,《弟子规》是不是太简单了?难道过去那么多政治课、德育的教材,就真的不如《弟子规》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吗?不错,《弟子规》看起来是很简单,但往往很多最简单的东西恰恰是最复杂的,最高深的;而最复杂的、最高深的往往又是最朴实的,比如很多深刻的真理都是最朴实的,也是最简单的,大道至简,只是我们对这些最简单的东西没有搞明白而已;一旦搞明白了,这些简简单单的东西就能救活我们人类!

  比如,《弟子规》开篇就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意思就是说,《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首先一点,就是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大家可以想想,一个人如果对父母都没有孝心,怎么可能对社会有爱呢?怎么可能对国家尽忠呢?百善孝为先,对父母的孝,是德根人本。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孝心都不具备,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我希望大家从践行《弟子规》这本小册子开始吧!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温岭血案与深夜来电 / 001

第二章 黄埔军校与黄埔卫校 / 010

第三章 麻雀学校 / 023

第四章 欧阳焕文出山 / 036

第五章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 / 054

第六章 践行《弟子规》 / 066

第七章 做,总比不做好 / 083

第八章 德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 / 101

第九章 有德能,还要一专多能 / 134

第十章 反省,做人的基本素质 / 160

第十一章 冷漠的学校教不出温暖的学生 / 185

第十二章 德能成就人生 / 222

尾声 德能无量 / 26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