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寻欢作乐
0.00     定价 ¥ 39.80
青岛市图书馆
  • ISBN:
    9787516816240
  • 作      者:
    (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
  • 出 版 社 :
    台海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毛姆代表作全球销量过千万,20世纪30年代英国闻名中外的剧作家,被马尔克斯、乔治•奥威尔、村上春树、张爱玲等称为“会讲故事的作家”!本书是毛姆经典的长篇小说之一。

★1958年,毛姆在接受采访时称,《寻欢作乐》是他本人很得意和很喜爱的一部小说。

★译者倾注10个多月的时间日夜精心翻译,既尊重原文,又符合现代人的阅读理念。

★《寻欢作乐》一改以往作品中对女性的偏见,毛姆以爱慕者的身份来追忆一个美丽女人的一生,点缀以许多文艺圈中的韵事逸闻。

★寻欢作乐不是由于道德感的缺失,而往往是极端的痛苦所致;毕竟没有比醉生梦死更好的方式来让人忘却自己荒谬的存在。

★毛姆的作品常以冷静、客观乃至挑剔的态度审视人生,基调超然,带有讽刺和怜悯意味,在国内外拥有大量读者。


展开
作者简介

[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

★毕业于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后弃医从文。

★英国具代表性的戏剧家、小说家。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

★1946年,设立萨姆塞特•毛姆奖,奖励优秀年轻作家。

★1952年,牛津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1954年,英王室授予“荣誉侍从”称号。

★被誉为“会讲故事的作家”。

★他的作品拥有着超然的基调,以冷静、客观乃至挑剔的态度审视人生,提倡包容看待人性,以真诚的态度保持作品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在国内外拥有较多的读者。

★代表作有代表作:戏剧《圈子》,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面纱》、《月亮与六便士》、《刀锋》、《寻欢作乐》,短篇小说集《叶的震颤》、《卡苏里纳树》、《阿金》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寻欢作乐》是一部集传统和现代于一身的出色作品,1930年,《寻欢作乐》以连载的形式当初发表于《时尚芭莎》,上个世纪的英国作家中,毛姆也许不是伟大的,却无疑是雅俗共赏、令读者喜爱的一位。

★毛姆从现实中取材,一改以往作品中对女性的偏见,将虚实相掺,以爱慕者的身份来追忆一个美丽女人的一生,点缀以许多文艺圈中的韵事逸闻。大作家德里费尔德及去世后,他妻子请人为他立传。小说的叙述者阿申登被传记作者请来回忆当年和作家的交往,故事由此展开,在阿申登的记忆深处,我们发现了作家的前妻,迷人的罗西,她生性风流,处处留情,却不失善良坦诚与可爱……借故事叙述者阿申登之口叙述了其与著名作家德里费尔德及其前妻罗西的早年交往,而这段往事正是另一位流行小说家基尔所要挖掘的传记题材。读者可依稀指认出德里费尔德是在影射哈代,基尔由休?沃尔波尔脱胎而来......


展开
精彩书评

★这段时间我又重读了一遍《毛姆全集》。——村上春树

★(毛姆是)我喜欢的作家之一。——加西亚•马尔克斯

★艺术家的职责是让生活变得完美或是使生活变得扭曲,正是作家独特的见解为他赢得了读者。——毛姆之侄  罗宾•毛姆

★毛姆在拿捏人们对八卦信息的胃口方面,可谓大师。他懂得在恰当的时候卖关子,然后选择一个令人吃惊的时候说出来。——伊夫林•沃

★现代作家中对我影响很大的就是萨默塞特•毛姆。对于他直言不讳、毫无虚饰地讲故事的能力我无限钦佩。——乔治•奥威尔

★他(毛姆)对艺术的热爱以及诚心的奉献使他成为有史以来很受欢迎也很多产的作家。可以这么说,他将再次抓住未来几代人的心,他的位置稳如磐石:萨默塞特•毛姆,一个伟大的讲故事的人。——英国著名传记作家  赛琳娜•黑斯廷斯

★如果一切都消失,仍然会有一个讲故事的人的世界……这毫无疑问就是永恒的毛姆世界,一旦我们走进这世界,就像走进柯南道尔的贝克街一样,怀着快乐的、永远回到家的感觉。——英国作家、评论家  西里尔•康诺利

★读《月亮与六便士》就像一头撞上高耸的冰山,令平庸的生活彻底解体。——弗吉尼亚•伍尔芙


展开
精彩书摘

威斯敏斯特还是一个污秽龌龊的贫困区,还不是后来的议会成员和其他有修养人群聚集的高等住宅区,我非常熟悉那片区域。我们出了公园,经过维多利亚大街,我将罗西带到霍斯费里路上的一家炸鱼店。那时候天色已然非常晚了,店里只有一个顾客,他是马车夫,他的四轮马车就停靠在店外。我们点了炸鱼、炸土豆条和一瓶啤酒,有个贫穷的女人买了两便士的杂碎,裹在一张纸里带走了。我们俩觉得特别好吃。

从那里到罗西的家需要路过文森特广场,我们路过我居住的房子时,我问她:

“你乐意来我的房间里待一会儿吗?你还没有来过我的房间。”

“你的女房东会不会说你?不要因为我为你带去烦恼。”

“喔,她睡得特别熟的。”

“那我就在里面坐一下吧。”

我拿出钥匙打开门,走廊里什么都看不见,我拽着罗西的手领着她走。我把起居室里的煤气灯点上,她摘了帽子,用力地挠着头皮。然后她在房间里乱转寻找镜子,但是我那时候比较喜欢艺术,于是早就把壁炉台上面的镜子摘下来了。现在这个屋子里,没有人能瞧见自己是什么样子的。

我说:“去我的卧室里吧,那儿有镜子。”

我推开卧室的房门,点了蜡烛。罗西同我一起走进去,我举着蜡烛,好方便她照镜子。我望着她映在镜子里正在整理头发的影像。她用牙齿咬住摘下的两三个卡子,拿了我的发梳,把头发从下向上梳理过去。她将头发盘在了头顶,别上卡子,温柔地拍了下。她在整理头发的时候,她的眼神在镜面里有时和我的眼神相对,就对我笑了笑。等她别完最后一个卡子,就回过头来面对着我;她不说话,蓝色的眼眸里含着一丝友善的笑意,就这么静默地望着我。那个屋子非常窄小,床边就是梳妆台。我将蜡烛撂下。她抬起手,温柔地摩挲着我的面庞。

写到这里,我非常后悔自己用了第一人称来写这本书。因为假使你用第一人称把自己描述成慈眉善目的人或者是使人怜悯的人,那效果肯定很好。作者在表达人物质朴的热情或者是哀婉凄厉的诙谐幽默时经常采用这种口吻,并且效果要比其他方式好得多,假如你发现你的读者在一边笑又一边哭着看你的书时,说明这种表达自己的方式非常感人;但是假如你非得将自己写成一个确实彻头彻尾的愣头青的时候,这种做法就太不值得采用了。

前不久,我在《旗帜晚报》上面发现了伊夫林•沃(伊夫林•沃(1903—1966):英国的小说家。)的一篇文章,他在文里说用第一人称写书是一种被鄙夷的写法。我特别希望他能说明一下缘由,但是和欧几里得(欧几里得:大约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数学家,著有《几何原本》十三卷,流传至今。)提出的关于平行直线的著名论点那样,他不过是揣着那种爱信不信的满不在乎的态度随意那么一说。我非常在意,马上跟阿尔罗伊•基尔求教(他就连那种是他作序的作品都看,涉猎甚广),要他给我推荐几本有关小说艺术的书籍。他给我推荐了珀西•卢柏克(珀西•卢柏克(1879—1965):英国的评论家。)的《小说技巧》。我在这本书里认识到写小说只有一条道路,就是向亨利•詹姆斯学习;然后我又看了爱•摩•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我在这部作品里又发现写小说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向爱•摩•福斯特本人学习;我又继续看了埃德温•缪尔(埃德温•缪尔(1887—1959):英国的诗人,评论家。)的《小说结构》,在这本书里我任何东西都没有学到。我在上述说到的这些书里面,没有看到那个问题的结果是什么。但是我仍旧发现了一个原因,能够解释为什么曾经赫赫有名而后来又被人忘记的小说家,比如笛福、斯特恩、萨克雷、狄更斯、艾米莉•勃朗特和普鲁斯特在创作小说时采取了伊夫林•沃所指责的方法。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会逐渐发觉到人类的各种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更合适去琢磨一些严肃中心思想的中年老年作家,将他们的关注点放在幻想人物的细微小事上的原因。假使对人类的研究应该从人着手的话,那应该去研究小说里生动鲜活的主要人物,而非实际生活里这些不理智又朦胧的人物。小说家有时候想将书里的人物的所有方面都告知于你;他有时候又不想跟你说关于他笔下人物的全部事情。随着我们年纪越来越大,我们渐渐发觉自己不是什么都懂,于是小说家的年岁越长,就越不乐意写他们个人阅历范畴以外的事情。我觉得这很正常。相对这类有限制范围的目的,用第一人称去写就变成了一个特别有效的方式。

罗西抬起手,温柔地摩挲着我的面庞。我也不明白我当时怎么会有那样的反应,我从哽咽的喉咙里发出一声哽泣。我不明白是由于害羞和寂寞(由于我成天都和医院里的各式人群交往,所以不是肉体的寂寞,而是精神的寂寞),或者是因为那个时候的渴望实在太猛烈,总之我竟然哭出来了,那压根儿不是我所希望的自己在这种场景的表现。我努力希望抑制住自己,可是我没有办法镇定下来,我为此感到很羞耻,眼泪总是在我的眼眶里聚集,然后从我的脸颊流淌下来。罗西发现了我的泪水,她轻轻地呼唤了一声。

“喔,亲爱的,你发生什么事儿了?到底是因为什么?不要这样,快不要这样!”

她的两只胳膊搂住我的脖颈,她也哭了,边哭边亲吻我的嘴唇、眼眸和满是泪渍的脸颊。然后她将胸衣解开,将我的脑袋按在她的胸前。她摩挲着我光洁的面容,动作轻柔地摇了摇我,仿佛我是她怀里的婴儿。我亲吻着她的胸部,亲吻着她雪白圆润的脖颈;她很快地将胸衣、裙子和衬裙都脱了下来。我抱了一会儿她身着紧身褡的腰部,继而她屏住一会儿呼吸将紧身褡也脱了,只身着衬衣在我眼前。我搂住她的身体,能感受到她肌肤上紧身褡勒出的痕迹。

她小声说:“把蜡烛熄了。”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在黑暗中映衬出我的床和柜子的线条时,她吻着我的双唇将我叫醒,她的发丝落在我的脸庞上,有些细细的痒。

她说:“我要起床了,我不希望你的女房东发现我。”

“现在还太早了吧。”

她冲我弯下腰。她不久后从床上下去了。我将蜡烛燃起。她对着镜子梳理完头发,然后端详了一下镜子里自己的身体。她天生腰就非常细,所以即使身体茁壮,身材还很窈窕。这一具肉体好像专为了欢爱而生。这个时刻,在越来越盛的阳光和烛火的一同照耀下,她浑身有一层银光闪烁的镀金色。

她不再穿紧身褡了,却将它卷了起来,我将它用一张报纸包好。我们两个静静地穿完衣衫,轻手轻脚地穿过走廊。我推开大门,我们两个人来到街道上,破晓迎面而来,就如同一只猫咪沿着台阶纵身而跳、腾空而起。广场上还是宽阔空旷的,街道旁向着东方的窗子已然闪烁着耀眼的日光。我感到自己就如同这新的一天那样生机勃勃。我们互相搭着胳膊沿着路走到了林帕斯路的拐弯处。

罗西说:“就送到这里吧,万一遇到谁呢。”

我亲了亲她,望着她越走越远的身影。她缓慢地走着,身体笔挺,如同一个喜欢感觉脚下丰腴土地的乡下女人一样踏着果决的步伐。我没有办法再回去睡觉,慢慢地步行到河堤旁边。泰晤士河上闪烁着拂晓闪亮的光芒。沃霍尔大桥的桥洞下有一条棕色的驳船顺着水流穿过。离岸边很近的河面上有条船,船上两个男人在用力划船。我感到有些饥饿了。


展开
目录

Contents

一001

二018

三035

四045

五059

六076

七078

八089

九104

十108

十一116

十二144



十三153

十四159

十五180

十六187

十七194

十八204

十九208

二十220

二十一224

二十二225

二十三231

二十四237

二十五248

二十六25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