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由胡丽娜、毛萌、黄萍共同完成,她们都是汶川大地震后,参与再生育项目的专家和医生。汶川大地震后,仅四川就有8000 多个家庭失去孩子,其中有6000多个家庭有再生育一个孩子的愿望,而且这个群体多是 35 岁以上的高龄妇女,她们由于各种原因生育困难。为了帮助她们重组完整家庭,重建天伦之乐,她们三人毅然决然地投入到再生育这项重建生命的软工程中,六年如一日地为再生育家庭服务,并取得令人欣慰的成果。在汶川大地震10周年之际,她们三个人选择将那些应该被记住的再生育的感人故事分享给我们,希望其中透露出的人性的光辉能够照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当然,她们不仅仅停留于分享故事,更善于在行动中创新与反思,反思医疗,反思人性。
吴杨华是都江堰新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5月12日下午刚上第一节课,地动山摇,地震发生了,同学们在老师的指挥下纷纷往楼下的操场跑。她是第一个跑下楼的学生,当她发现书包和钥匙忘了拿,就返身上楼,这个幼小的孩子,把书包和家里的钥匙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却不知道生命比书包重要,更不知道前面等待她的是何等的灾难。她返回的路上,摇晃中的教学楼轰然坍塌,她被埋在了钢筋水泥的废墟下……
吴德学和袁进夫妻俩在都江堰市经营火锅店。地震并没有震垮他们的火锅店。两人当时正在后厨准备当天晚上的菜品。地震发生后,吴德学的第一反应就是起身往学校跑。在路上他就听人说市区中医院的门诊大楼、华夏广场周边的大厦以及聚源中学的教学楼都塌了,好几千人被掩埋在废墟下面,究竟死了多少人,谁也不知道。听到这样骇人听闻的消息,他懵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他女儿吴杨华在都江堰新建小学读二年级,学校也是楼房,他不敢往下想,只能加快脚步往学校方向跑。一路上到处是坍塌的楼房,到处是被夷为平地的民居,他几乎认不出原来的城市了。他听到的都是悲惨的呼叫哭喊,他看到的都是惨不忍睹的凄凉景象。他急切地想知道女儿究竟怎么样了。
伴随着内心的慌乱与不安,他终于赶到学校了,只是
哪里还有学校,学校已被夷为平地,坍塌的钢筋水泥像狰狞的魔鬼吞噬了几百个学生鲜活的生命。在碎砖瓦砾的缝隙下面,依稀传出微弱的呻吟和模糊的呼救声。那样的惨痛情景让人心碎。几百个没来得及跑出来的学生和老师全被掩埋在坍塌的教学楼下面了!他的女儿就是其中一个。现场极其混乱,操场上聚集着几百个惊魂未定的师生,哭声喊声,响成一片。废墟边围着几百个学生的家长,束手无策地听着被掩埋的没有死去的孩子们微弱稚嫩的叫喊声音,“爸爸救我——”“妈妈救我——”“我要死了——”,还有受伤学生在无助地呻吟……眼前的一切让家长们几近崩溃。他们只能不顾一切地冲上去,用手扒,使劲掰,拼命想搬开山一样压在孩子们身上的碎砖瓦砾。只是在坚硬的钢筋水泥面前,一切都是徒劳。如果可能,他们全都愿意替自己的孩子去死。面对那样惨烈的情景,有的父母捶胸号叫,有的父母以头碰墙,有的父母跪地声嘶力竭地呼叫孩子的名字,爷爷奶奶们则趴在地上捣蒜般磕头祈祷,更多的人则撕心裂肺地号啕大哭……
此情此景,吴德学是欲哭无泪。也许,女儿在操场上的人群里,也许,他的华儿早已跑回了家,也许……他返身去操场找到女儿的同班同学,打听女儿的下落。都说看见她跑出了教室,而且是最早跑出来的。他略为宽心。四处寻找,但始终没有女儿的身影。他很担心,却无能为力。
吴德学骑上摩托,回到家,没人;寻到外婆家,没人;她最好的同学家,还是没人。所有她可能去的地方都找遍了,还是没人。没关系,同学们都看见她跑出来了。现在通讯中断,手机都打不通,联系不上,没事,聪明的女儿会跟他联系的,说不定一会儿手机里就会传来女儿银铃般的声音。他懂事乖巧的女儿怎么可能遭遇不测,这完全不可能,不可能!这个死丫头要急死他老爸啊。
一天过去了,活着的家人全聚齐了,依然没找到吴杨华,大家开始担心,但谁也不愿说出来,都不愿往坏的方面猜测,坏消息将是毁灭性的。作为孩子的父亲,不祥的预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第二天,下起了雨,吴德学蹚着水,闻着刺鼻的腐臭味在学校四处寻找,全身淋湿了却浑然不觉。女儿啊,你在哪里?他精神崩溃了,他没有力气了,他无助地扶住学校门前的梧桐树跪下去,悲伤地恸哭。
唯一没有去找的地方是殡仪馆,那是他最不情愿去的地方。他不愿意在那里见到女儿。
可是他又不得不去。在那里,怀着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心情,证实了他最不愿看到的事情,女儿的名字赫然出现在了遇难者名单上。
推荐序一 致敬生命/乔杰
推荐序二 医者的勇敢担当/魏丽惠
自序 让人性的光辉照耀的心灵
上篇 纪实篇
引子 我们要讲述的故事
第一章 失子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01 地震突如其来
02 花儿凋谢了
03 提出再生育一个孩子
第二章 再造完整家庭
01 吹响集结号
02 他们需要有效的一对一指导
03 传达关爱的全方位服务网络
04 每一个流程都不能犯错
05 责任心驱使执行力
第三章 孩子? 孩子!
01 108 个“罗汉宝宝”
02 姗姗来迟的张从瑞
03 吴家“姐” 弟
下篇 启示篇
第一章 不思量, 自难忘
01 我陪你, 看春暖花开
02 医生的家国情怀
03 灾民公仆的无悔岁月
04 年轻一代的责任和担当
05 我们坚持了6 年
06 爱, 永远在路上
第二章 在反思中前行
01 在医学实践中领悟人的蓬勃生命力
02 汶川地震再生育经验的推广
03 灾难医学推动医学发展
附录 我们仨
后记 日常生活也需要爱与善
致 谢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