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国超算
0.00     定价 ¥ 48.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5905882
  • 作      者:
    龚盛辉著
  • 出 版 社 :
    河南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编辑推荐

?记述中国超级计算机的诞生与辉煌

?展现几代超算人的爱国奉献精神和深厚的科技素养

?超级计算机被称为经济转型和科学研究的加速器,它能带动国家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中国超算可以算天、算地、算人。本书记叙了“银河”“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的传奇故事,讲述了我国超级计算机从无到有、从落后到领跑世界的艰辛历程。书中披露了大量生动丰富的细节,展现出几代科学家、科研人的爱国奉献精神和深厚的科技素养。

展开
作者简介

龚盛辉,我国军事科技报告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湖南江永人,1989年毕业于西安政治学院。现任国防科技大学校刊编辑部副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1994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长篇报告文学《铸剑》《决战崛起》《向着中国梦强军梦前行》《国防之光》和长篇小说《绝境无泪》等,发表有中篇小说《通天桥》《导师》等。曾获军内外多种奖项,荣立二等功一次。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中国创造故事丛书”中的一种,它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图文并茂,讲述了我国超级计算机从无到有、从落后到领跑世界的艰辛历程。超级计算机被称为“经济转型和科学研究加速器”,它能够带动国家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中国神算”可以“算天、算地、算人”。我国超算从“银河”号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到“天河一号”“天河二号”的诞生,主要用来承担重大的科学研究、国防尖端技术和国民经济领域的大型计算课题及数据处理任务。书中通过讲述“银河”“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的传奇故事,以生动具体的细节展现出几代科学家、科研人的爱国奉献精神以及强韧的专业素养。

展开
精彩书摘

强震中的“坚强机”

正当慈云桂带领大伙完成每秒百万次“151”计算机研制前期调研和总体设计时,由于珍宝岛自卫还击战爆发,哈军工突然接到南迁长沙的命令。这对于“151”来说,无异于一粒种子刚刚破土萌芽便遭遇一场暴风雪。

协作单位脱钩了,宽敞的实验室没了,仪器设备要经历长途颠簸、风雨侵袭,最严重的是刚刚组建起来的研制队伍面临解散的危机……

更让慈云桂始料不及的是,南迁后生活工作环境之恶劣:这里营房仅有50万平方米,这样一块“弹丸之地”,怎能容下匆匆南下的1000多户哈军工人?

最后一批南下的计算机系成员,只能借住在郊外的省农机学校。

这里已“停学闹革命”多年,水电设施早已废弃,杂草丛生,蚊蝇乱舞,蛇蝎出没,一片荒芜。附近的农民为“抓革命、促生产”,把一间间校舍变成了养鸭棚。

这样的地方,怎能研制中国第一台每秒100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啊!

然而慈云桂的决心坚定如铁:“居里夫人当年熬炼沥青渣的条件跟咱们现在差得多,她在那里能发现放射性元素镭,我在这排养鸭棚里照样能搞出每秒百万次机器!”

他们清理地上的积粪,用石灰水刷掉墙上的“革命标语”,买来一台发电机,自己安装、自己发电、自己敷设电路,再装上不辞劳苦、千里迢迢从哈尔滨搬来的“441B”等机器设备,把一排鸭棚改造成科学实验室。

长沙夏天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冬天则常常在零摄氏度以下,而孕育“151”的母机“441B”计算机正常工作温度是23摄氏度左右,又没有空调,实验室如何恒温?

他们土法上马。夏天,每天去市区冷库拉一些冰块,放在机器周围,然后再架上几台电风扇不停地吹。冬天,生上十几个炉子,让机器取暖。

条件虽差,但大家创新热情高,每天清早进机房,晚上干到深夜才下班。回家路上没路灯,两旁草丛里常有毒蛇出没。为防毒蛇伤人,大家手上拿着一根竹子或树枝,像在战场上探寻敌人的挂弦雷那样,边拨拉边走。

条件差,但创新标准不减。堆叠式存储器研制成功,经长时间稳定、可靠性检验,证明逻辑正确,线路可靠,工艺可行。可这时他们发现,国际上已出现比堆叠式磁芯存储器更加先进的插件式磁芯存储器。存储系统研制人员立刻放弃已取得的成果,重敲锣鼓重开张,在全国率先研制成功插件式磁芯存储器,为提升整机性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1974年秋,慈云桂终于带领大伙在“鸭棚”里完成全部图纸设计,并先后研制出8个模型机。

“151”这只“金凤凰”终于要破壳而出了!

大伙马不停蹄,带上全部图纸移师北京电子厂,生产“151”工程样机。

这里的条件比长沙更艰苦。厂长刚见慈云桂,就开始诉苦:“北京是首都呀,人口太密集了,尤其像我们这样的大厂子,更是人挤人。一间单身宿舍,别的单位住4个人,我们要住6个。办公楼也一样,人家两个人一间办公室,我们挤了三四个。生产用房,那就更紧张了,机器一台挨一台……”

慈云桂一听就明白了:对于他们的到来,工厂不能提供住房、办公室,甚至连调试机器的场所都没有。

这也同样难不住慈云桂:“就不信一群大活人会被尿憋死!没房子,咱们自己盖!”

他们从建材工厂购进板材、油毛毡,在露天操场上搭起一排棚子,既是宿舍,也是办公室和实验室。

计算机调试车间环境要求高,自己没法建,经与工厂反复协调,把工厂大门楼大厅——传达室腾出来,临时改建为机房。

简易棚屋,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冻得似冰窖。夏天还能熬过去,可一入冬,硬得似刀子的西北风,呼呼地从板缝钻进棚子,身上盖两条军被都受不了。

慈云桂跟大家商量说:“咱们给每个棚子烧两个炉子吧。”

这时有人提出:“咱们上哪儿找煤去?”

这还真把慈云桂问住了。那年头,买煤是要指标的。他们在北京一无单位、二无户口,没资格申请煤指标。

慈云桂沉默良久,说:“炉子必须烧,不然顶不住。至于上哪儿找煤,你们去想办法。”

几个脑子灵的年轻人立刻明白了“慈老头”的意思。于是,等到夜黑风高时,他们便拿上铁铲、筐子,悄悄潜进工厂锅炉房“借煤”。不料值班人员警惕性特高,把他们逮了个正着。

厂领导得到报告,叹了口气,对值班人员说:“这大冬天的,你到那棚子里住两天,看是什么滋味?出现这种事,惭愧的是我们。”

次日,厂长亲自把几吨煤指标送到慈云桂手上,紧紧握着他的手说:“对不起你们了,你们是厂里的客人,我们没有照顾好,让你们住棚屋,大冬天里挨冻。这些煤给你们烤烤手、取取暖,烧完了,我再送过来。”

四面透风的棚屋里,终于大大方方地燃起了通红的火炉。为防止它在大家熟睡时熄灭,大家还特意排了个值班表,轮流起来往炉子里添煤。

一天晚上临睡前,值班人员风趣地说:“哎,我把开水烧好了,大家喝饱了再睡呀。”言外之意,就是让大家多喝水、勤起床小解,顺便给炉子添点煤。从那以后,大家上床前都要喝上两茶缸水,一则暖暖身子,二则起来如厕时,都看看炉子灭没灭。据当事人回忆,那时每天晚上不下三分之一的人起来上厕所,从此炉子再没黑过。添煤值班制度也自行取消。

在那个买啥都要凭票的年代,对于这些“客居他乡”的科学家来说,难以解决的问题,除了煤,还有别的很多问题。他们长期离家出差,苦了家人,还亏了经济。按规定,他们出差一个月,每天补助五角钱;超过一个月,每天只有两角五分钱。北京的物价比外地高,工厂食堂的饭菜更昂贵。他们上食堂从不敢买肉菜,只能买些咸菜、蔬菜下饭。可时间长了,难免营养跟不上,在北京又买不到平价粮油,黑市粮油又吃不起。于是,一些人回家探亲时,都要扛回来一包大米,多则五六十斤,少则三四十斤,还有一大瓶油水稍重的咸菜,在中午、晚上自己蒸饭吃。

1976年年初,“151”样机生产出来,天灾的生死考验又接踵而至。

那天,他们一大早就走进机房,各就各位,紧盯着“151”显示屏上的各种数据变化,轻轻敲打着键盘调试机器。

突然,坚实的大地一下子变成了波涛汹涌的大海,伴随着雷霆般的轰鸣剧烈摇摆起来,摇得水泥房梁咯吱作响,泥渣尘土暴雨般往下掉……

机房,“151”计算机,各种设备,一下子被托上浪尖,一会儿又被甩进浪谷……

被摇得东倒西歪的科研人员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但大家爬起来不约而同地扑向“151”计算机,用血肉之躯紧紧护住他们的“心肝宝贝”。

大地颤抖一阵,终于重新安静下来。大家松开护住机器的臂膀,打掉身上的泥土,发现机房虽然裂开几条缝,但粗大的钢筋水泥柱扛住了剧烈的晃动,机器还在运行,人员毫发无损,大家这才轻轻嘘了一口气。

这时,一名工厂值班人员慢慢走进门来,惊讶地望着活似一群泥猴的科研人员:“你们为什么不撤呀?”

他们迷迷糊糊地问:“刚才发生什么事了?”

“大地震了!”值班员着急地冲着他们喊道,“咳!你们赶紧撤吧,说不准啥时余震来了!”

事后他们才知道,京、津、唐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地震。震中唐山几乎被夷为平地。北京、天津的建筑严重损毁,也有人员伤亡。而且强震过后,余震不断,各种传言四起。北京许多工厂、学校、机关纷纷停工、停学、停产,动员大家投亲靠友、疏散人口。

刚刚进入调机阶段的“151”机,是先撤回长沙再调,还是坚守北京一鼓作气调完?两种选择各有利弊。

如果在北京继续干,按计划节点完成调机有保障,确实有危险,大家每天都会提心吊胆。但冒险也有冒险的好处,那就是工作不中断,在时间节点内完成任务没问题。

而把机器撤回长沙,无论对人员还是对机器,都有安全保障。可在长沙改造一个新机房,至少要几个月时间,拆除机器、运回长沙重新安装,也至少要几个月,这样大半年就过去了。要是机器再出个意外,对能否按时完成研制任务,他们心里就没底了。

有人说:“应该首先考虑完成任务的问题,‘151’计算机是国家洲际导弹试验急用的关键设备,要是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就会拖整个工程的后腿,影响国家国防现代化建设进程。”

有人说:“安全也很重要,现在的机房已经受损,要是扛不住余震发生意外,完成任务就更无从谈起。”

都有道理。两种意见的支持者旗鼓相当,争执半天,谁也没能说服谁。最后都把目光投向慈云桂。

慈云桂环视大伙一眼,沉吟道:“这台机器事关国家洲际导弹试验大局,时间不能拖后腿。但安全出了问题,后果更严重。现在要重点考虑的是,假如不走,如何保障安全?”

这时,一个技术员站起来说:“我本科是力学专业,懂得建筑力学。这两天仔细察看过这个门楼大厅,它只有几条裂缝,整体情况良好。虽然以后还有余震来袭,但余震的震级一般比头震小得多。既然这个机房能扛住头震,顶住余震应该没问题。”

慈云桂果断拍板:“那我们就不走了。为确保按时把机器交给国家,冒险也值!”

大家在门楼大厅的空中拉上一张帆布,给“151”挡住灰尘,坚持一天24小时轮班调机,哪怕余震来袭的日子也从未中断,终于赶在“718”任务时间节点完成考机。

中国第一台每秒100万次计算机,终于在地震中诞生了。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朝阳喷薄

“算”出来的军事强国 

苏联专家的赌注

“流亡者”之梦

聂荣臻元帅哼小曲

壮士断腕

康鹏电路

牵引导弹的“风筝线”

戴着镣铐舞蹈

反客为主的“特嫌”

强震中的“坚强机”

第二章  春天放歌

傲慢的“屋中屋”

快刀子将军

封闭式攻关

攻坚“敢死队”

慈云桂之痛

“软老总”“硬心肠”

雨骤情浓

“银河”PK“克雷”

握着“派克”走远的身影

请命中南海

吹响突围集结号

向前扑倒的姿势

攻关“蜜月”

“单身”总师

远眺的目光

“银河”少帅

神机妙算

“银河”之光照耀“北斗”

畅游数据之海

第三章  崛起之战

敢问路在何方

美国,又是美国!

因为我们落后了

GPU王子

依然差那么一点点

别听外国人瞎掰

一个人的婚礼

精诚报国,倾情尽孝

把“美洲虎”甩得远些、再远些

“天河”登上世界之巅

长征没有终点

“天河”王者归来

中国拉着世界跑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