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是一部很好的作品。第一部分是真情故事,写普通人家,凡人小事,描绘得有滋有味,透出浓浓的真善美,人间大爱感人至深。第二和第三部分,是随想和对话,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人性、人伦、人际关系等带有哲理性的思考,以及对婚姻、道德、教育、宗教等事物的十分透彻的看法,足以引人思索,予人启迪。第四部分是对一些老战士的访问记,讲述了他们可歌可泣的故事,展现了革命军人的动人风貌。
生活暗含着因果。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事,都隐藏着你看不见却又事实存在的一个导因。你幸福也好,痛苦也好,导因就像一条管线连接着过去和现在、现在和未来。只要你有足够理性的窥力,就能由此及彼,寻到生活的密码。
本书共分四辑:辑一 真情故事。哪里有真情,哪里就有感人的故事。故事本身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故事发生的背后所隐藏的得失取舍的本质。本辑有“以苦育人”的教导,有潜移默化的引领,有砥砺奋进的动力,有自尊自爱的付出……其中有作者的母亲、朋友、老师、长者、战友,也有作者钦佩的孤儿等。辑二 西岸随想,集结了作者每天早晚徒步黄浦江西岸对人生的所思所想。辑三 生活表达,主要以对话式展开,折射出生活中或心生烦恼或自明开朗的生活故事。辑四 军人风格,通过采访老战士,从他们身上可歌可泣的经历,让人感受到精神强大的动力来自革命信仰的朴实情怀。
开在心头的芦苇花
晚冬初春的一个午后,我漫步徐汇滨江西岸,竟意外地看到一丛丛芦苇长在江边的淤泥里,白绒绒的芦苇花,在初春的阳光下正轻轻拂动着。看着阳光下的笑盈盈的芦苇花,我想到了母亲,想到母亲让我割芦苇的那一次情景。
那也是一个午后,母亲对我说,趁天还晴着,赶紧到前面的水渠边割些芦苇,不然,下雨天就得烧麦秸了。我知道,秋冬季节烧饭用的柴禾,主要是枯树枝和芦苇,而麦秸和玉米秆是要留到春天泛绿时才烧的。“青黄不接”,不但指粮食,还有柴禾。于是,我一边应着母亲的话,一边从前屋里拿着扁担、绳子和镰刀出门去了。
苏北农村的初冬时节,晴日多,雨水少。冬日的天空是蓝蓝的,高远的,不像春、夏、秋三季,云密雨多,总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小路的地面硬硬的,也不像春、夏、秋三季那样的绵软,脚踩上去,感觉有弹性。一到冬季,空气变得干燥起来,路面尘灰四起,尤其是一阵北风而过,路面上的那些细细的尘土便随落叶一起飞舞在半空中。
在这个初冬的午后的时光里,我一个人向水渠走去。割芦苇不像割猪菜,挎着篮子拿把镰刀,也不像割山芋藤,拿把镰刀挎个粪箕子。芦苇长且硬,篮子和粪箕子都不适合。以前母亲对我说过,要把芦苇用绳子捆成两捆,用扁担挑就方便多了。
来到水渠边,我把扁担和绳子放在地上,然后就割起芦苇来了。水渠边的芦苇一大片,渠上渠下全是。芦苇不是庄稼,所以,没有分到各家各户。在那时候,分产到户已有十年之久,我们那里的农村生活已解决了温饱,房前屋后,槐树家家都有,玉米、山芋、水稻、大豆和花生,户户样样不缺,这些农植物的根茎干了都可以当柴禾烧锅。所以,芦苇这点东西就不算什么了。
在这样的晴日的午后,我一个人在水渠边尽情地挥舞着手里的镰刀,镰刀与芦苇相切的声音,酥酥的,脆脆的。毕竟还没有完全入冬,我割了不多久,就觉得浑身出汗了。我放下镰刀,伸了伸胳膊,然后席地而躺,躺在绵软软的芦苇上,仰望天空发呆。高远的天空里,我看到有一群南飞的大雁正飞越而过。望着它们,我不觉感慨,那成群的大雁永远是属于这片天空的,就像我这个农民的孩子永远属于这片土地一样。
午后的阳光很满很热,半躺在地上一晒,我有点发懒了。不一会儿,我看到大姨娘家的三姐骑着自行车过来,她在我跟前下了车。她带着一份同情和怜爱对我说:“大小弟啊,我刚看过小姨夫,他的身体不行了,今后这个家就靠你了。”听着三姐的话,我不觉喉头发热。父亲生病一年多了,花光了为数不多的积蓄,本来家境左支右绌,现在更是举步维艰了。目送三姐远去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看着满眼的芦苇,想到父亲,不知他这个病还能不能好转,想到这个家,不知到底还要穷到什么时候?
父亲倒下后,家庭的重任全落在了母亲的肩上。那时,大姐和二姐都已出嫁,妹妹和弟弟还小,母亲就带着我做农活。母亲教我如何推稳独轮车,还叫我跟在邻居张大爹身后学如何扬稻谷。那时我的身体还单薄,第一次拿着铁锨扬不了多少下就觉得膀子酸痛,小半天下来,我的双手掌心起了好几个泡,家里的稻谷需要扬灰尘,晒干才能进仓,我只能咬着牙,不能在母亲面前叫苦。夏天雨水大,母亲带着我拿上铁锹到水渠边的稻田里借土护堤;冬天时季,母亲又带着我加工山芋粉丝。粮食虽够吃,但也并不多余,上交公粮的价格与市场上的价格低得多,所以,遇上亲戚办事或逢年过节什么的,总需要一些花费,这些开支全依靠卖山芋粉丝的钱了。我们那里把加工粉丝叫漏粉条,山芋面粉放明矾和匀后,经漏勺进热水锅捞出之后需要冰冻,第二天再把粉条上的冰冻砸碎抖掉,太阳晒干后就可出售了。我的双手每年冬天在抖粉条上的碎冰时,都会被冻得红红的肿肿的,待到晚上进了被窝时,双手一热就其痒无比,让我痛苦难忍。不管是春天种玉米,还是夏天割麦子种红薯,村前屋后,村上的人总能见到母亲带着我做农活的身影。在父亲生病的日子里,我除了学会做农活,学会了做饭和喂猪,还学会了在贫穷生活中如何咬牙度日。
那年春天,父亲病故。第二年的冬天,我穿上军装到了军营。在临行前的那个晌午,我拿上镰刀、扁担和绳子,到水渠边割了两大捆芦苇。回到家里,母亲从厨房里给我端来一碗放了鸡蛋的面条,说是上午卖了50斤稻谷,买了两斤鸡蛋,还煮了5个让我明天带着路上吃。我大口吃着久违的香喷喷的鸡蛋,眼泪就哗哗地淌了下来……
第二天清晨,我离开了家。走到村前的水渠上,看着密密的芦苇花在北风中摇来荡去,那景物,就像母亲的白发,模糊了我的视线,潮湿了我的眼睛。我知道,从此我将带着母亲教给我的“在艰苦中感受生活”的人生理念离开这片贫穷的土地,像天空里的大雁那样,去闯外面的世界了。
目录
生活向我们暗示了什么 自序
壹——真情故事
开在心头的芦苇花
我在上海民政捐赠热线值班
爱心助大鹏展翅
心灵深处的光明
吹笛子的男孩
冬夜,我的心在隐痛
她像一朵盛开的小花
她在心里种下一棵善良
另外一种责任
除夕夜,雪花落满我的军装
靶场风情
“小六指”老师
月光如泪
感恩树上的一朵小花
两个女孩的故事
活在纯美世界里的人
硝烟散后的金达莱
做船民那样的好人
中国“造口之父”喻德洪
母亲门前的萱草花
贰——西岸随想
(一)
(二)
利益和精神上的尺度
真实的心灵
关于人的根性
相信别人
理性和情感的关系
关于承受力
交流的两层关系
关于心灵深处的沟通
真诚、信任、长久
上一代人,下一代人
关于深情
亲人和别人
期待,是可知限度的愿望
启示生命的日子
不麻烦别人
学佛与佛学
精神寄托
被理解的世界
好人与坏人
婚姻问题
教育和爱情的关系
意志的意义
关于成熟
感觉的感觉
美的感觉
太自我的人,不配谈情说爱
爱情的定位
亲人和朋友
观念的力量
道德的美
放下的性情
爱与激情的关系
关于境界
如果,爱是一种情绪
爱自己,爱别人
有意义和没意义
力量只是自身的潜质
豁达和渴望
个人的利益观念
理性地看待理性和感性
理性和感性,从来都是相互扶持的
如果珍惜这份爱
两种思维的人
人性秩序能否究诘
叁——生活表达
请保护好你自己的善良
请你别以关心的方式去践踏别人的尊严
过高评估自己的代价
如果真正爱你的儿子,你一定希望他开心
你没把话说清楚,别人怎么想都是对的
请你闭上眼睛来听这个世界
关于孩子读书的故事
一个人与一个家族的较量
写满悔恨的记忆
一对精神疾病母女13年相见泣不成声……
生命的距离
与觉明法师的对话
肆——军人风格
龙辉:我从没忘记红军时期的战友们
张印相:鬼子如果发现了子弹我肯定要被砍头
刘振声:当年我是小八路
钟韵明:1948年我任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训导主任
武登荣:那时当兵就没打算活着回来
阎长春:这一身荣耀的军装
任红举:只有深入“第一阵地”才能写出生动的作品
周瑛:我的工作是护理受重伤的志愿军战士
李均:战友们送我的礼物竟是一个女厕所
梁连珠:4岁的女儿叫我“阿姨”
李均和梁连珠:姐妹花的岁月见证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这是作家李业峰的自选集,思想性、文学性都很高,是一部很好的作品。集子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真情故事,写普通人家,凡人小事,描绘得有滋有味,透出浓浓的真善美,人间大爱感人至深。第二和第三部分,是随想和对话,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人性、人伦、人际关系等带有哲理性的思考,以及对婚姻、道德、教育、宗教等事物的十分透彻的看法,足以引人思索,予人启迪。第四部分是对一些老战士的访问记,讲述了他们可歌可泣的故事,展现了革命军人的动人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