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广义的素菜来说,以植物类、菌类为食物原料制成的菜肴都叫素菜,那么很多中国人(草原上的一些民族例外)历来都是素食为主,肉食为辅的。中国素菜源远流长,大约有两个原因:其一,与秦时祭祀前的斋戒礼有关。祭祀前,为表示对天地鬼神等的虔敬,于数日前,即须沐浴、更衣、独居、素食和戒酒,素食为其中之一。其二,就是普通老百姓穷苦,吃不起肉。
从春秋战国至今,中国素菜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素食在国际上享有声誉,被推崇为健康、环保和负责的生活方式。目前全球奉行“素食主义”的人群粗略估计已超过千万,这是中国素食发展的一个大好契机。
《齐民要术》中载有素菜11种及其烹调方法。原料有韭、瓠、豉、紫菜、茵、各种瓜、芹、茄子、秫米、白米等;调料有葱、姜、橘皮、薤、花椒末、盐、酱、酱清、豉汁、酢(醋)、蜜、麻油;烹调上有煮、蒸、煎、等方法。
自南朝梁开始,汉族佛教教徒普遍食素,促进了寺院素菜的发展。至宋代,有了豆腐、面筋等豆制品,更加丰富了寺院素菜的内容。宋代是素菜、素点达到高水平的时期。南宋临安(今杭州)开设有专门的素食店,店中大理素菜、素点琳琅满目。宋人用豆制品、山药、菇类等巧制出了具有荤菜色、香、味、形特征的象形菜。这是中国古代烹饪艺术的一大发明,其名多称为“假”,如假炙鸭、假鱼脍、煎假乌鱼等。明、清时,寺字素菜名品迭出,北京法源寺、镇江定慧寺、上海白云观、杭州烟霞洞、扬州定慧庵等,皆以素馔著称。乾、嘉时,寺院素菜又出现以各种干果、水果为菜肴的风气,别具独特的风味。
清代皇宫御膳房,则专设有素局,其技艺精湛,能做素菜二百余品。近现代,北京的全素斋,上海的功德林,杭州的灵隐寺,福建的普陀寺,成都的灵光寺等,都是国内外知名的素菜馆。此外,以花卉入馔及冷盘雕刻,则是素菜烹饪中的独特成果。
古代,记载素菜的重要文献有宋僧赞宁《笋谱》,陈仁玉《菌谱》,吴自牧《梦梁录》,元无名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陈达叟《本心斋蔬食谱》,林洪《山家清供》等。《礼记·丧大记》:“期终丧,不食肉,不饮酒。”又《仪礼·丧服》:“既练……饭索食。”又《礼记·坊记》:“七日戒,三日斋。”《汉书·王莽传》:“每逢水旱,莽辄素食。”唐颜师古《匡谬正俗》卷三:“案素食,谓但食菜果糗饵之属,无酒肉也。”徐珂《清稗类钞·饮食》:“既而帝(指清高宗)及文和(张廷玉)、二监赴寒山寺,僧以为中丞之戚也,供膳。帝谓,吾等夙喜素餐,第供素馔足矣。”又:“高宗南巡,至常州,尝幸天宁寺,进午膳。主僧以素肴进,食而甘之,乃笑语主僧日:蔬食殊可口,胜鹿脯、熊掌万万矣。”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