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中国人的基本立场
按照“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易理,我们既不表示赞成,也不表示反对,以免受害。应该反对就要反对,应该赞成也要赞成,中国人却加上了一个条件,必须设法保住自己的安全。西方人主张有能力就要尽量表现出来,中国人则认为有本事也不可以随便表现。喜欢作秀的人,常常一表现就对自己不利,懂得深藏不露,才能够合理地表现,受人欢迎。中国人不承认自己会骗人,却时常骗来骗去,但是可以骗别人,千万不要骗自己来害死自己。面子最要紧,总设法宝珠自己的颜面,爱面子的目的,其实在促使自己合理地表现。
既不表示赞成,也不表示反对
一般中国人都自认为“是非分明”,也十分讨厌“是非不明”的人。但是,一旦面临“反对”或“赞成”的抉择时,大概都不愿意明显地表示出来,理由是“是非难明”,一时之间,很不容易分辨是非,当然无法明白表示。如图15–1所示。
首先,我们的要求比较高,对赞成的案件仍然不够满意,以致“大体赞成,至少有一部分反对”,而对反对的事情,往往也有一部分赞成,所以很难下定决心。
其次,完全赞成或反对,很容易引起了听者的反感。若是将赞成和反对混在一起,相当于“有条件的赞成或反对”,听起来就让人比较愿意接受。例如,“我毕业后马上出国留学,你赞成吗?”最好的回答是:“我不赞成你马上出国,但是你如果准备得十分周全,知道自己要学的是什么,将来学成之后要做什么,我当然不会反对。”
最后,为了增强对方的责任,用“既不赞成,也不反对”来凸显听者的自主性,使其更加重视自律和自动。表示赞成,听者受到很大的鼓励和支持,可能“大意失荆州”,造成阴沟里翻船的惨局。表示反对,听者受到挫折,可能因而放弃,或者缺乏信心。不赞成也不反对,听者才会面对现实,用心地研究判断,自己做最后的决定。
合理的赞成加上合理的反对,形成中国人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立场。我们说既不赞成也不反对,事实上是赞成之中有反对,而反对之中也有赞成,并不是不分是非、糊里糊涂或者怕惹事端。
应该反对才反对,否则就赞成
中国人主张,凡事多问应该不应该,少问喜欢不喜欢。应该赞成的,就要赞成;应该反对的,也要表示反对。事实上,这样老老实实地表现出来,结果必然是“好人早死”,落得凄凄惨惨,饱受众人的冷嘲热讽。
在公开场合,中国人不愿意“应该赞成就举手”或者“应该反对便表示出来”,因为这种情况,很容易被人利用或者招惹某些人的怨恨。再说,举手表决最不能表达“赞成中有反对,反对中有赞成”的态度,难怪中国人不轻易举手,以免害死自己,还要惹人笑话。
就算私底下问卷,中国人大多选择“中间”的答案,也是出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考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