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不只中国木建筑
0.00     定价 ¥ 79.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01124842
  • 作      者:
    赵广超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让你很享受的关于中国传统木建筑的普及读物。

★丰富的中国传统木建筑知识点, 知识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

     从“家”开始,述说中国人将“家”与自然共处一室,把你带入中国传统木建筑的大门,接着是伐木、文字 、高台、标准、结构、斗栱……四合院 、风水、园林、装饰等

★没有教科书的刻板,有的是谐趣诗意、形象生动的语言:

“在家外月亮总是在照着别人,院子里看到的月亮可像自己家人一样,院子其实就是将天地划了一块放在家里,一个可以让树木从家里向天空生长的房间。”“中国人用木头造出纸张,用木头刻字制版,然后在木头搭建的空间里,一并写下整个建筑和工艺发展史。”

★精致典雅而又不失于活泼的图文编排,彰显中国传统木建筑的深邃意境:

标题、正文、引文、图注、图片等,精心布局,随处可见的满满的设计感。精选精修近四百幅图片,足以让你在阅读诗意文字的同时直观地感受中国传统木建筑的深邃意境、恒久魅力。

★朱家溍之女、故宫《紫禁城》杂志编辑朱传荣女士作序推荐:

“这是一本原来没有过的书,是知识性的,也是艺术性的,但与向来读到的知识性或艺术性的书都不同,作者的讲述没有学院的腔调,没有勉强的抒情,也没有做作的小儿语。知识点多,而具发散性,语言平实,而饱含诗意。”


展开
作者简介

赵广超,生于香港,早年留学法国,现从事艺术、设计教育及著述工作。2001 年成立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现任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总监、故宫文化研发小组总监。曾任2010 年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中国国家馆“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研讨会顾问、“智慧长河”展项展示深化设计专家顾问及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9 纪录频道《故宫100》百集纪录片创意艺术顾问。主要著作包括《不只中国木建筑》《笔纸中国画》《大紫禁城——王者的轴线》《国家艺术·一章木椅》《国家艺术·十二美人》《我的家在紫禁城》系列丛书及《紫禁城100》等二十余种。


展开
内容介绍

对传统的每一次深情回望,都让我们心生敬意。这是一本可以让你很享受的关于中国传统木建筑的普及读物,然而又不只是讲中国传统木建筑,更是讲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艺术。

作者赵广超先生从“家”开始,述说中国人将“家”与自然共处一室,把你带入中国传统木建筑的大门,接着是伐木、文字 、高台、标准、结构、斗栱……四合院 、风水、园林、装饰等篇章,没有教科书的刻板,有的是谐趣甚至诗意隽永的语言,借着建筑与中外文化甚至中国古典诗词之间的联系,将中国传统木建筑文化娓娓道来。


展开
精彩书摘

不落别处话榫卯

在凤翔佛寺有个叫做郭璩的知客僧人,某次锯木头,几经尝试都无从入手。郭璩怀疑木头里面有铁石,于是就换了一把新锯,再焚香祷告一番,然后才成功锯入木头里面。及至分开时,居然发现里面的木纹生成两匹马的形象,一红一黑,互相啃咬着,口鼻鬃尾, 蹄脚筋骨,皆栩栩如生。(〔宋〕《太平广记》)

米开朗基罗一直觉得,自己手中的雕刻工具是在粗糙的石头表面下,唤醒里面早已存在的生命……我们发现的每一种事物早就已经存在:一具雕刻的形象和自然律两者都隐藏在材料之中。在另一种意义上,一个人所发明的便是他所发现的。(布伦奈斯基(J.Bronowski)《人类文明的演进》第三章《石头的纹路》)

《太平广记》记载的大部分都是民间流传的奇闻轶事,几近迷信。布伦奈斯基是位数学家,米开朗基罗是不朽的艺术家,都不约而同地期待着隐藏在材料里的生命。

榫卯令人联想起米开朗基罗那番著名的“浴盆”理论。

这位西方最伟大的雕刻家,以“浴盆”来形容一块未经雕琢的原材,深信每一块石头都沉睡着一个生命。作为雕刻家,米开朗基罗觉得自己的职责只不过是将这生命从“浴盆”中牵出来,把多余的部分凿掉而已。

榫卯就活像是隐藏在两块木头里的灵魂,当古代的工匠将多余的部分凿掉之后,两块木头便会紧紧地互相握着,不再分开。

理论上,一个单方向的榫卯组合,嵌接的部分在毫无干扰的情况下,也许十年、也许十五年,长时间在大自然磁场的牵引之下, 便会自动松脱,这是木材所含的水分受到引力影响的结果,就如潮汐涨退的道理一样。然而,当榫卯结构是由不同的方向嵌接的话, 张紧与松脱的作用力便会互相抵消。一个榫卯如是,无数的榫卯组合在一起时,就会出现极其复杂微妙的平衡。

榫卯技术在宋代达到巅峰,一整栋大型宫殿成千上万的构件, 不靠一枚钉就能紧紧扣在一起,实在非常了不起。每当榫卯构件受到更大的压力时,就会变得越牢固。古老的木构建筑可以经历多次地震之后依然安然无恙,除了由于木材的延展力强之外,还有一个个的榫卯在挽手维系着。

1937 年,当中国现代研究传统建筑的先驱梁思成教授,经过长途跋涉,几经艰辛,在山西五台山找到一座造型简练古朴的庙宇时,这座兴建于唐代大中十一年(857 年)的佛光寺已经在山野丛林中静候了一千多年,梁柱间的榫卯结构还像当初一样互相紧扣, 不离不弃。

如果再没有诸如“灭法”运动之类的人为破坏,如果命运没有安排梁教授率领的勘察队伍走上通往佛光寺的崎岖小径,这些珍贵的唐代建筑孤例,相信还会静静地再等待另外的一千年,直至我们“有幸”来到它的面前,拨开梁柱上“积存几寸厚,踩上去像棉花一样的尘土”(《梁思成文集·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来惊叹古人这种巧妙到接近神奇的建筑技术了。


展开
目录

不止于此

前言

愿托乔木

 

第一章 起家

建立一个家的态度有两种,其一是将自然拒诸门外,其二是与自然共处一室。中国人将“家”托付乔木。家、庭并非一回事。木柱既然保留着自然气息,树木也会散发出家园的温暖。

第二章 伐木

砍伐之前应考虑栽种,房屋是种出来的。邻里和伦理,缺一不可。资源其实不比技术更重要。且听一个农民说话。

第三章 文字

中国好大,要维持一种“共同的观念”,唯有文字。树木不但提供我们房屋,也教我们认字( 木版印刷)。文字与房屋不相同,人和树木也不一样,放在一起看却十分有趣。木框架仿佛在写字,人才和木材都同样需要用心雕琢。起点刚好也是归宿。

第四章 高台

铜雀台,夯出来、唱出来,以鸣得意话高台。中国建筑的高峰不在高处。神的空间固然尽善尽美,中国人却认为大未必佳。

第五章 标准

标准唯价钱,都靠一部专书和一个单位。换房子如换衣裳, 效率高的结果是建得多、拆得快。石头当木头。

第六章 结构

同样的窝壁和窝盖,中国人把屋顶抬起来。木框架建筑的几种主要形制,几个比结构还有更多含义的主要名词。构件的衔接,不落别处话榫卯。上梁的祝福,由我木匠说

第七章 斗栱

原本两块小木头。太复杂,所以并不是柱头。斗栱的起源、发展和造型。

第八章 基阶栏

一屋三分,不改变因为应该要保留。台基可以联想起德行, 房屋的阶级和人的阶级一直都分不开。栏杆除了依靠还可以留情,本来就有一只多情朝天吼。

第九章 屋顶

最是痴心鸱太太。又是闲话又是迷汤,揣测与根据。总之, 屋顶的形制,最怕是失礼。屋顶上的展览馆。屋顶一旦独立后,正是混乱的时候。

第十章 屋身

城、墙、关、门和一扇窗。

第十一章 空间

都是经验之谈。海德格尔的“壶说”和赖特的心声,老子说通通都“无用”。有和无,从立面到庭院,从凝固到流动。

第十二章 宫室之旅

本是随便走走,后来登堂入室。宫闱教人感触,古人归来说院。

第十三章 四合院

一则广告,略述四合院。阿院遇见阿楼,当堂无话可说。

第十四章 风水

神话早有记载,家宅当然要选择。一种隐藏的规律,发展出五行属性与八种看法。懂不懂风水都可以欣赏天坛。

第十五章 园林

懒懒闲,拉杂说园林。风景借得好漂亮,借据写得好堂皇。

第十六章 装饰

掩饰和装饰,形势是否大好,关键在于远近精粗。且看建筑上的装饰部分。这次石工第一,略略带过木雕作,然后略施一点颜色。希望连年有余,写在装饰之后。

后记 记佛光寺

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