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福水
0.00     定价 ¥ 78.00
青岛市图书馆
  • ISBN:
    9787532661978
  • 作      者:
    汤炳生著
  • 出 版 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
收藏
编辑推荐
由于作者走江湖、跑码头,人生经历丰富,熟悉松江风土和百姓生活,其所忆所感,亦成为对旧日松江的语言、风俗以及物质生活的宝贵记录。 《福水》收录《写一个像样的松江人》《你青春漂亮了》《醉蟹醉人》《和美终老》等作品。
展开
作者简介
汤炳生,祖籍江苏丹阳访仙桥,生于江苏松江(今上海市松江区)。
1972年起,先后在《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河北文学》《青年作家》等发表诗歌、小说、报告文学,并选取已拍摄和播放的大型室内情景剧剧本出版了集子《阿拉上海人》、小说报告文学集《在同一条路上》。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部散文和小说集。作者汤炳生是松江农民书艺人,后长期从事松江农民书研究,并进行剧本和小说创作。本书题材广泛,涵盖往事回忆、人生感悟、旅游杂记以及松江的风土民俗、传奇人物、老街巷老店铺等。本书语言通俗生动,富于生活情趣和乡情乡思,具备较强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
展开
精彩书摘
福水
常听人说酒是福水,是有福分的人喝的。
就冲这个“福分”,我就喝上了酒,屈指算来,时至今日我与杯中之物结缘已四十多年了。
那时我学艺还没满师,每月的生活费加补贴也才二十元多一点点,哪够和同龄朋友们胡闹的!往往不到二十天的时间酒就把钱吃光了,于是向老父亲讨要来填补空缺。其实父亲每月的工资和我差不多。我当年少不更事也不知愁,那酒一下肚便脸红耳热,飘飘欲仙,还真喝出点“福”的味道来。
那年,老父亲患肠道癌驾鹤西去,我的学徒生涯也告结束。那时没有演出,团里的老师们都知道我会喝酒,于是就有了共同语言,没有了长幼之分,常常扎堆劈柴爿喝酒。当时常去的地方是迎宾楼。由于没有负担也没了老父亲的管束,无论多贵的酒,诸如茅台、竹叶青、西凤酒、绿豆烧等,我都尝了个遍。而老师们往往还未坐稳就彼此盘算,“今天我先吃裤脚,以后再吃裤腰”,“我已开始吃衣袖了”,听得我一头雾水。于是老师们解释现在搞运动不演出,手头紧巴,演出服装还值几个钱,所以才这么说。那时喝酒对我来说似乎“福”味浓了点,老师们则是借酒浇愁。
……
心灵的诉说——王辉荃先生周年祭
整整一年了。
去年今日,那样突然,那样仓促——你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没留下任何遗言,却留下了大量的工作。
记得我们初次谋面是在那个细雨蒙蒙的夜晚,当我披着灯光,裹着寒意走进那家大酒店时,你的第一句话就很有喜剧色彩:我还以为你是八十来岁的老学究、老古董呢,不想你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还年轻。
第一次和大名鼎鼎、集编导演于一身的你对话,我的言谈举止不免有点拘谨,是三杯杜康壮了我的胆。于是我以山野村夫肤浅的认识,胡乱说了对喜剧界目前状况的看法,还不知天高地厚地谈及如何把不同层面的观众引进剧场,说什么观念要更新,必要时请作家担任编剧换换创作思路……纯粹是酒精起了作用的胡言乱语,你竞句句认同。那一次我们彼此觉得遇上了知己,相见恨晚。
记得第一次我为你在电视台的一个栏目写剧本,那是我女儿汤小音缠着你要来的差事。你对小音说:你父亲不写不要紧,写不出也不要紧……当你接到我的剧本后,一天内打了三个电话。第三个电话对我说:市农口要我写一个农村题材的剧本,拖了快两年了,实在没时间呀,你对农村熟悉,请你拿第一稿……
我没有受宠若惊,只是感觉到了你对我的了解和信任。
……
事不由己
女儿打来电话,上海电视剧频道上午八点档正在播放《婆婆妈妈》,每天两集,让我看看。后来,影视公司小陈也来电告知此事,还附带说起该片在拍摄时的一些情况,听着听着我便生出一些感慨来。
可能是写《新上海屋檐下》时的基础,或许是我经常表达写剧本要“标新立异,出奇制胜”的理念,在考虑要拍摄一百四十集的《婆婆妈妈》时,影视公司让我出任总撰稿一职,并明确了报酬。公司对该剧的要求是:有别于《新上海屋檐下》,写社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写社会的和谐。我根据这个精神,到处打电话听取作者的意见,然后拟出大纲送审。千呼万唤,大纲终于在2005年春通过审查,我便召集众多作者请他们分头写作。其间,根据“上头”的意思,还不时变更人物、情节,弄得整个故事前后不统一,于是再和作者电话沟通,又天天看剧本提意见,搞得手忙脚乱、焦头烂额。平心而论,那些作者都是写作高手,而且都在为电视台的其他栏目写东西,所谓对剧本的意见,也大多是故事结构和人物变化前后矛盾所引起的。于是我向“上头”提出,能否定期开个作者碰头会及时沟通。电视台负责审查剧本的老师说早就应该这样,而影视公司的个别人却说为节省开支,还是电话联系为宜。于是我只好一头搞自己的法制文艺创作演出,一头熬夜、打电话搞《婆婆妈妈》剧本写作,弄得精疲力尽。
……
展开
目录
自序

福水
心灵的诉说——王辉荃先生周年祭
事不由己
家有宝
磨剪刀阿尹
我的同岁兄弟
回想当年讲《雷锋》
鞋匠阿狗
写一个像样的松江人
在那个年代
被流放的一家
被逼出来的
钓蟹
话别奘糕
牛车棚
老邻居走了
那年的事
照片里的故事
取景三清山
夹黄鳝
那年征兵
套牢
我的老师
阿骆
你青春漂亮了
有个地方叫“石家浜”
打钱
友情
衣架
守住那点“幼稚”
和美终老
感觉幸福
醉蟹醉人
约会
腊八粥
那位后妈成了我故事剧中的《继母》
经纬篇
沾光
暖暖的,长长的
赵世祥家的阿姨
枇杷那点事
我快乐
凡人凡事
老人·老马
惜福
三角包
赵世祥走了
有病的陪伴没病的
恻隐之心
稻草
那情景还在眼前
过日子的人
陪我终老的情人
狗生
养生
赶网
脚头泥
我家的故事
主内的钱主外的钱
魂牵梦绕的地方
老张小传
从婚房里的中草药说起
布衣三迁

旅游杂记之一:外应添堵
旅游杂记之二:野象谷与四张票
旅游杂记之三:想看看湄公河
旅游杂记之四:在曼卡村
旅游杂记之五:有点煞风景
旅游杂记之六:横生枝节
旅游杂记之七:虎跳峡之游
旅游杂记之八:也快乐,也添堵
清凉寺见闻之一:动因
清凉寺见闻之二:上山
清凉寺见闻之三:客串
清凉寺见闻之四:疑问
清凉寺见闻之五:留恋

重走大涨泾
往事捡漏——也说阔街
金沙滩往昔
怀念的理由——长桥南街纪事
心中的竹竿汇
东外街上的名人——说说顾云飞
传奇故事
东外街上的名人——说说张冰独
从老车墩开始——演艺生涯的第一只码头
庙前街菜场
我和新市书场
小连生的白焐猪头
想起小书摊
还记得那个钟表刻字社吗
包家桥的小书店

生财之道
不仅仅是向着丰收笑
心魔
食物中毒
婚礼上的分手
无题
街头

!!!
恋爱
称呼的蒙太奇
招领青春
看门的老头
收藏
阿桂
十八弯
花泪
视角
招牌
纯天然

问耕耘更要问收获
读《易经》讲和谐
也说偏方
由道教说开去
也说老茶馆
追韩信者的心态
松江话·松江人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