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里的海派世界
《海派》为首部以“海派”命名的雅俗共赏的海派文化专题读物,由近现代文学史料研究大家陈子善教授、图像文献与城市文化史研究大家张伟研究馆员主编,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旨在助推海派文化的传承、弘扬。
第2辑秉承第1辑出版宗旨,特色更加突出,主要亮点如下:
一是“日记与书信”板块特色日益彰显,有郑逸梅日记、郑振铎旅欧明信片、夏衍致张石川的信、邵洵美致舒新城的信、周瘦鹃致王一之的信,撰写者为名家后人或收藏研究者,可读性及文献价值极大。
二是“名家“话题日益突出,如披露的“巴金的‘吃饭’往事“,以及“刘海粟与徐朗西纠纷”、滑稽大家笑嘻嘻的“滑稽事”、海上画家汪观清与刘旦宅交往轶事、香港海派作家系列等。
三是海派文艺梳理与探究亮点不少,如陈建华教授的《创伤记忆与文学的影视现代性——以周瘦鹃的“海派”在地经验为例,1914-1926》,陈子善教授的《‹鹦哥›中的周錬霞白话诗》,我国早期“侦探小说学”梳理,关于黄裳广聚词集的黄金岁月,海派小品文杂志的梳理,《海上新乐府》的挖掘整理等。
四是专题别有洞天,如关于创造社与咖啡疑案,日本著名画家桥本关雪上海之行钩沉,从收藏小品看近代上海照相馆往昔,爱俪园轶事、大上海计划中的江湾路忆旧、影剧说明书关于A.D.C剧团首次翻译等。
全书 “原创首发”日益彰显,内容更加雅俗共赏、有趣有料,且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海派》内容立足近代上海开埠以来,发生在以上海为中心并覆盖江南一带,体现“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要求原创、雅俗共赏,对某专题有独到见解。
评论
创伤记忆与文学的影视现代性——以周瘦鹃的“海派”在地经验为例,1914-1926
日记与书信
郑逸梅日记(1954年2月)
郑振铎旅欧期间致岳父高梦旦的明信片
夏衍致张石川的一封信
邵洵美致舒新城的三封信
瘦鹃三札
人物丛谈
巴金的“吃饭”往事(上)
刘海粟与徐朗西:一场不应遭遇的纠纷
笑嘻嘻的“滑稽事”
酒色财气忆思楼——香港海派作家系列之二
文艺漫话
《鹦哥》中的周鍊霞白话诗
海派小品文杂志经眼录
姚苏凤的“侦探小说学”(上)
一段广聚词集的黄金岁月
翦淞社存稿《海上新乐府》
逛马路
爱俪园
江湾路忆往
1926年“天马会”公宴桥本关雪于韵籁家事钩沉
从三件收藏小品看沪上照相馆往昔
因创造社引发的沪上咖啡店疑案(下)
口述实录
我与刘旦宅
译海一勺
关于我们自己
近代上海历史中的A.D.C.剧团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