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微·通往权力之路:康熙和他的继承人》:
康熙父子之间关于服饰颜色及拜褥设于奉先殿门槛内外的争议,绝非无足轻重的小事。这反映了皇帝与太子间正在酝酿的一个重大问题,即皇位继承及其时间的选择。当时,可供胤礽选择的继位途径有两条,劝说君父让位,此其一,其二便是强夺皇位。而在康熙看来,问题还不在于皇权本身,而在于他自己和儿子双方的孝行问题,也就是说他是否已经实现了向祖母许下的“唯愿天下治安”的诺言。另外,胤礽是否够格承受皇位,而让位后是否会孝敬自己?康熙确实认真考虑让位的可能性,因而他决定让胤扔代他处理国政,以考察这个年轻人的治国能力。
倘若康熙像索额图那样专注于权力的话,他当然不会考虑索额图最初提出的让位建议。现在,康熙考虑到让位的可能,并打算从其他方面得到补偿。这可从他引为楷模的皇帝形象中看出来。
南宋(1127-1279)的高宗(1127-1162年在位)与其继承人孝宗(1162-1189年在位)之间的关系,便是康熙思慕的父子关系的典型。考察一下这一关系,就可明白作为清王朝的皇帝,康熙对自己的看法以及对继承人的期望。
宋朝的情况与清朝早期类似,宋朝感到自身安全的最大威胁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不过,在宋高宗时,北方的游牧民族是满人的祖先女真族。他们在中国的北方建立了金朝。1126-1127年,女真人占领宋朝京城洛阳,将徽宗皇帝(1101-1126年在位)及大部分朝臣虏走。徽宗的九皇子逃过长江,定临安(今杭州)为都城。他便是南宋的第一位皇帝高宗。他跟他那位只醉心于绘画而不善治理国家的君父不同,他稳固了南宋的疆土,并加强了南宋与金朝对抗的地位。在官方史书中他被誉为宋朝的“中兴之主”。高宗当政三十二年后,决定让位给太子(他无子嗣,太子是他过继的侄子)。但是太子先是拒绝继位,后因高宗执意坚持,才勉强遵命。高宗退位后,孝宗对他竭尽忠孝,从而成为皇帝尽孝的典型。
康熙曾在四十七年(1708)说:“(朕)尝慕宋孝宗之孝养高宗,语允礽日,将以政事付汝,朕当择居水土佳处,时闻汝之令名,以优游养性。”
这一段话足以证明康熙确实与太子谈到让位问题。不过,在把政权交给胤礽之前,康熙需要完成他的未竟事业,即彻底征服在厄鲁特部落首领噶尔丹统率下的漠西蒙古。
康熙二十九年,噶尔丹败在康熙的同父异母兄弟裕亲王福全手下后,一种不稳定的和平局面形成了。自然,康熙怀疑噶尔丹的求和诚意。为得到祖母的眷佑,他在三十三年至三十五年间数次拜谒祖母的陵寝。之后,他果然梦见祖母。祖母说,此番出兵,一定可以大获全胜。康熙遂决定再次讨伐噶尔丹。
清军分三路出击。中路为主力,由康熙率领,从北京直逼克鲁伦河,据报噶尔丹在那里安营扎寨;西路由大将军费扬古(他是顺治爱妃董鄂氏的兄弟)率领,从宁夏出击;东路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任统帅,向西挺进。西路大军尤为重要,因为康熙的战略是用中路和东路大军逼使敌人西窜,而后三路大军夹击加以歼灭。
这给康熙提供了一个考察太子治国能力的大好机会:他命胤初听理国政,留守北京。为便于父子的共同统治,在呈递奏章和决策程序方面都做了一些改动。此前,不论康熙身居何处,所有的奏章必须送交他处理。现在,来自京城的奏章则全部交由太子审批,如事关重大,可先由朝臣审议。大将军费扬古的奏章也须分别送交皇帝和太子。
康熙统率的担任主攻的部队是清朝素质最好的军队。他命其同父异母兄弟福全、常宁及几个皇子在其直接指挥下统领军队的主要力量。在征战期间,康熙在前方和京城平衡了索额图党和明珠党的势力。在前方,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和内大臣明珠各督一军,同任皇帝的心腹顾问。在京城,太子则由明珠党的礼部尚书佛伦和户部尚书马齐共同协助。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