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日本在一战中博弈,其结果为日后历史走向埋下伏笔;印度和越南通过一战认识到自身的民族命运,战后谋求独立;朝鲜希冀通过战后西方国家的帮助而独立,最终失望地走上自主的进程。各具特点的五国在一战中纷纷打开视野,在战中或战后迎来民族觉醒。
我希望这本小书把一战更充分地带入亚洲历史,同时也把亚洲人带入一战国际史。我也希望这本书能让亚洲人民更好地了解他们共同的历史,为健康、和平的未来之旅奠定基础——这个未来只能是共有的,而不是各自独有的。
——徐国琦
序 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考验,既考验发动这场战争的国家,也考验它们在全世界的附属国和殖民地内的控制权的合法性。战败意味着在本国失去政权,在海外失去殖民地。无论结果如何,1914年爆发的这场大战象征着帝国世界的重构。如果加上1917年前后一系列俄国革命运动的影响—其中第二次俄国革命(十月革命)使俄国退出了一战—以及美国加入一战的影响,我们就会明显地看到,全球力量熔于一炉的汇合重整贯穿于整个大战冲突之中。
在1919年的战后和平会议上,旧帝国企图稳定或巩固他们的强国地位,但所有人都能看出,一战使美国和俄国崛起,释放出可能代替欧洲人统治帝国世界的另一股力量。俄国甚至都没有在和会上出现。由于威尔逊无法使参议院批准通过《凡尔赛和约》,美国的领导地位也一落千丈。列强在凡尔赛拼命谋划世界的持久和平,但事与愿违,他们所启动的力量有一天将毁灭整个旧秩序。为《凡尔赛和约》辩护的人认为它是没办法的办法,但我并不认同这个看法。
1919年在巴黎产生的是哪种“和平”呢?全球性的武装冲突仍在继续,在某些国家,如土耳其和俄国,残酷的内战一直持续到1920年代初。就殖民地世界而言,埃及、巴勒斯坦、伊拉克、印度及朝鲜都发生暴力骚乱。凯末尔废除了哈里发制度,从而放弃了部分伊斯兰地区,伊斯兰教权力失去了重心。很多穆斯林对英法在其殖民地选出的地方统治者的软弱表示不满。1920 年末,穆斯林兄弟会在这种伊斯兰危机中出现,并且存续到了今天。
与此同时,国际上出现了将殖民地转化为新成立的国际联盟托管地的潮流。这种体制最终导致许多殖民地发展成完全独立的国家。在欧洲以外,第一个加入主权国家行列的是1922 年独立的伊拉克, 但仍有人怀疑这些帝国强权(无论当时还是现在)的真意是建立一些改头换面的附庸国—你也可以称之为俄式波将金村,空有其表, 实际上并非真正独立。
1918 年后,通过压制和命令,殖民强权在亚洲的一些地方,如印度、越南、印尼、马来西亚半岛和波利尼西亚群岛等地的统治得到巩固,或者进行了一些改头换面。要再经过五十年,帝国虚张声势的面具才会掉下来。即便如此,先是法国、英国、荷兰,其后是美国,仍然找到巧妙或者不那么巧妙的方法保持了对这些国家及其资源的控制。20 世纪最后四分之一时间里的后帝国世界秩序,与之前的帝国世界秩序相比较,究竟有哪些差异?这是一个相当有争议并且至今依然众说纷纭的问题。
围绕一战前后数十年间动荡不安的帝国历史,人们已有相当丰富的文献研究。但徐国琦这本关于一战与亚洲的新著是开创性的, 已经超出了传统学术研究的范围。这本书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第一本从亚洲视角做一战叙事的学术著作,其核心是对中日冲突在一战中的转型,以及这种转型对亚洲及其他地区帝国的未来发展计划的影响做了深刻而重要的阐述。
绪 言
作为中日共有历史的一战
第一章 一战来到亚洲,1894—1914 :从下关到青岛
第二章 一战在中国与日本,1915—1918
战争中的帝国:一战与印度、朝鲜及越南民族发展的转型
第三章 印度的一战及民族觉醒
第四章 殖民地越南与一战
第五章 朝鲜人:从三一运动到巴黎和会
中国人与日本人的处境:高度期望与极度失望
第六章 中国、日本在巴黎:新世界中的老对手
第七章 日本的种族平等之梦
走向新的亚洲与世界
第八章 亚洲重新思考它与世界的关系
结 语
缩语表
注 释
主要参考书籍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这本书阐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之后的谈判期间发生的动态历史,为亚洲和西方之间目前的动态提供了解释,为历史事件确实塑造未来提供了鲜明的证词。……书中大量研究和有说服力的逻辑,将给渴望概观一战给亚洲、西方带来的动态的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东亚研究杂志》
徐国琦从亚洲的视角出发,对战争结束后帝国力量内部所固有的不稳定性,为我们做出了有说服力的叙述。他为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共有历史的视野,而不是单独几个国家的历史回顾。所有国家都受到那种侵蚀性的、结构变幻不定的、分裂的跨国力量的冲击。
——耶鲁大学教授 杰·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