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儒家思想不仅塑造了古代日本,也为日本开启了近代之路
·从儒学角度,打开理解日本历史的新思路:
日本与儒学有怎样的因缘?
中国的儒学在日本历史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在日本迈向近代的道路中,朱子学和阳明学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出自《春秋》的“尊王攘夷”,为何成为日本维新志士们的口号?
·从历史角度,客观公正反思日本外交政策:
千年来在与中国的交往中,日本为何前恭而后倨?
因为对中日交流的历史缺乏认知而对中国抱有优越感,岂不就是夜郎自大、仰天而唾?
1、支撑明治维新的思想
朱子学、阳明学在日本的接受与幕末维新:学史为鉴
朱子学和阳明学,都是在中国诞生的儒教流派。
以活跃于公元前6—前5 世纪的孔子为始祖的儒家思想,经过和墨家、道家、法家诸学派的对立、论争,在公元前1 世纪到1 世纪期间,逐渐巩固了其作为汉帝国御用学问的地位。基于被称为“经书”的神圣典籍,以及被称为“纬书”的新出文本群,一门具备思想体系的学问——儒教成立了。接下来,在经历儒教内部的对立(主要是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之间围绕经书文本产生的对立)后,到7 世纪的唐初,朝廷颁布了《五经正义》这部标准注释集,试图实现教义的一统。
重视“仁义”的朱子学的诞生
虽说如此, 随着唐帝国实力的衰退(或者说与其实力成反比的是), 思想界再次活跃起来, 在儒教教义方面也出现新的见解, 领导者之一是著名文人韩愈。韩愈推崇孟子,认为他是孔子的正统继承人。韩愈还认为到当时为止的儒教偏向于外在的礼, 为此强调要重视内在的部分, 要重新评价孟子所提倡的仁义。
到韩愈身后三百年的11 世纪后期,这一趋势日益显著。此时已是赵宋的天下,著名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作为多才多艺的文化人而闻名于世的苏轼,都曾引领一时潮流,不过最终则是程颢、程颐兄弟一派的学说成为主流,这一脉下嗣后还有朱熹出现。他与孔子、孟子等人并肩,得到“朱子”这一敬称,朱子学即成于其手。
“理”与“气”相结合的世界观
朱子学认为,构成世界成立之原理是“理”(日语中“原理”一词也受其影响)。理本身没有形态。而世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本于理、将理内在化后才得以成立的。构成这些存在物的是阴阳五行的各种组合,而其核心则是“气”。气是中国自古就有的概念,但朱子学的意义在于,将气与理结合起来组织论述,描绘出精致的世界图景。
朱子学还认为,人类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气的汇集,而理为其内在。至于理的具体内容,则包含对双亲的孝、对君主的忠这些伦理上的道德准则。它们的存在与自然法则一样,并非出于个人意志的规定。根据朱子学的解释,某人会不孝、不忠,是因为他在邪气(欲望等)的妨碍下,看不清从而偏离了内在于自身的本来之理。
因此,就思想史而言,朱子学的特点在于比汉代儒教更加重视个人内在的修养。虽然汉代儒教绝非轻视这一方面, 但朱子学者正是如此看待前者的, 特别批评前者对纬书的利用,认为这是脱离孔孟本意的邪道。在经典解释方面, 朱子学者极力清除纬书来源的解释, 同时鲜明地倾向于诉诸读者本身的主体性。程氏兄弟盟友张载所主张的“为万世开太平” 的气概, 以及据说是张氏之师、堪称王安石前辈的改革者范仲淹的“先忧后乐” 精神,共同构成了这些学者思想的核心。他们就是出身
于士大夫阶层, 以科举(选拔高级官僚的考试) 为目标,充满经世之志的一群人。
前 言 1
1 支撑明治维新的思想
朱子学、阳明学在日本的接受与幕末维新:学史为鉴 7
源自中国的志士思想 15
江户时代对儒教的接受:以冈山为例 23
保科正之及其同志:江户儒学的黎明 44
2 朱子学传入日本
日本朱子学的形成:从文化交涉学的角度探讨 55
日本对朱子学、阳明学的接受 66
五山文化研究导论 85
梦窗疏石私论:超越怨亲差别 106
3 东亚之中的日本
日本古代史之省思:从东亚角度探讨 131
日本与中国 137
从丰臣政权出兵朝鲜考察日本外交的狭路 141
所谓东北亚交流圈:从王权论的角度探讨 161
中华的历史观:以春秋学为中心 179
后 记 202
出版后记 204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