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给“发烧”的地球降降温
0.00     定价 ¥ 67.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4878448
  • 作      者:
    中国编辑学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少年
  • 出版日期:
    2023
收藏
编辑推荐

1.“院士解锁中国科技”丛书内容权威、立意高远。是在中宣部出版局的指导下,由中国编辑学会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共同主编,邀请我国18位院士主笔创作,旨在通过聚焦我国科技事业,营造浓厚科学文化氛围,展现我国科技实力,培养少年儿童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弘扬自立自强、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传承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 本丛书入选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2. 全书非常生动地展现出了我国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利用方面的成绩,尤为突出地显示出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方面的科技发展的亮点与实力,展示出了中国科技的力量。

3. 展现了多位我国优秀科学家的故事和这些科学家各方面的优秀品质,显示出了榜样的力量,向青少年弘扬自立自强、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传承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

4. 本书由朱永官院士主笔,多位环保专业一线的科学家及研究人员撰写,全书内容的科学性、知识性有保障。

5. 全书符合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语言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由能引起读者兴趣的问题入手,从身边常见的事物出发,浅显易懂,故事性强,不枯燥,可以让读者从快乐的阅读中获得知识及精神力量。


展开
作者简介

朱永官,1967 年 8 月出生于浙

江省桐乡市,生态环境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曾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并历任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工作之余热心科普创作。现为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因长期从事环境土壤学和

环境生物学研究,并取得突出贡献,2022 年获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授予李比希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学家。


展开
精彩书摘

香喷喷的米饭、绿油油的蔬菜、甜滋滋的水果,这些是我们每天都爱吃的食物。爸爸妈妈都说,食物里面营养丰富,应该多吃。可是,当同学们享受美食的时候,可曾想过这些食物里面的营养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呢?

农谚说得好: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

没错,我们吃的东西大部分最终都是来自土壤。

有的同学可能会问了,我们平时吃的鸡鸭鱼肉看起来好像和土壤没有关系吧?但是,它们的饲料全都源自土壤。

庄稼在土壤里生根发芽,长出茎秆、枝叶和果实,为我们源源不断地提供食物,支持着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

那么,庄稼是如何在土壤中生长的呢?

首先是在太阳的照射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就

是植物利用阳光的力量,把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和从根系中吸收的水分合成为碳水化合物。但是,只靠光合作用植物还是不能生长,还需要吸收很多生长必需的矿质元素,如氮、磷、钾、钙、镁,以及很多微量元素。

所以说,土壤不仅为植物生长提供了一个可以生存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为植物提供了生长必需的水分和养料。

植物吸收的矿质元素、储存的碳水化合物和其他合成的有机物(蛋白质和维生素等),不仅促进了植物自身的健康成长,也为我们人类提供了珍贵的营养素和能量。

但是,你知道吗?这“默默奉献”的土壤里有时也会种出有毒的大米,甚至会让我们生病,这是为什么呢?

…………


展开
目录

灰蒙蒙的天就是雾霾天吗?

臭氧也分“好”和“坏”吗?

为什么土壤里会种出有毒的大米?

为什么会有黄土地、黑土地和红土地?

尿也能变成自来水吗?

我们吃的药也会是污染物吗?

地球“发烧”了怎么办?

垃圾还有用处吗?

河水为什么会变臭呢?

为什么不能让野生动物灭绝?

我们看不见的朋友却能让我们强壮,它们是谁呢?

谁是植物界的“拓荒先锋”?

怎样把“水泥森林”变成花园城市?

海洋上也可以“放牧”吗?

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沙漠会怎样?

绿水青山为什么是金山银山?

你的生态足迹有多大?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