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
0.00     定价 ¥ 39.90
青岛市图书馆
  • ISBN:
    9787501254491
  • 作      者:
    杜车别著
  • 出 版 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编辑推荐
  民富≠国强,明亡于专制腐败是想象而非事实。
  杜车别很有功力,是真正的读书人与思考者。作为数学系出身的学人,逻辑清晰缜密一以贯之是他的本色。作为大历史的书写者,原创性的新思路、新观点备受称誉。杜车别的文字也很有风格,笔端常带情感,如水之当行,不能自休,其酣畅淋漓,直有梁任公之风。
  杜车别由历史进入思想文化领域,思维也愈发开阔。与扎实的治学态度和道地的严肃思考相应,是其真诚的同理心和深挚的现实关切。历史从未中断,古人与今人,都是处在具体时空和利益抉择中的活生生的人,是非对错,绝非概念符号或理念标签所能涵盖。读懂古人,就是读懂自己;读懂历史,才能读懂今天。杜车别的探索正是给我们以这样珍贵的启发。

展开
作者简介
  杜车别,1978年生。上海嘉定人。真名孙海宁。毕业于上海大学数学系,获硕士学位。成名于网络,作品已达200万字,均为独有心得的严肃写作。提出了很多原创性的新思路、新观点,被誉为“思想敏锐,目光犀利,发覆掘微,常言人所未言”。
  著有《中国历史不停滞——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再探讨》、《儒家正义论——祛除中国人的思想自卑》、《民族理论问题综述》、《明末清初的中国人口问题》等。2013年三联书店出版《明冤——毛文龙、袁崇焕与明末中国的历史走向》一书。

展开
内容介绍
  明亡于专制腐败是想象而非事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超前发展,资产阶级过早实际控制政权,国家无法把发达的社会经济转为强大的国力,终致绚烂多彩、群星闪耀的明代以失败落幕……
  明代中国经济发达,工商业繁荣,晚明万历时期更是明朝商业繁荣、经济活跃的时期,新思想新观念新科技层出涌现,资本主义萌芽蓬勃发展。为什么文明程度更高、经济力量更发达的明朝竟如此脆弱?对这一问题,人们头脑中大多充斥着各种来源的现成结论和僵化标签。
  《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以中国自战国至明两千年的政治演变为背景,在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对比中,立足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本身的自新与嬗变,探讨明朝灭亡的原因。明代亡于专制腐败是想象而非事实。明代晚期军事危机源于财政危机,财政危机源于税收结构的畸形,而税收结构的畸形源于科举制度造成实际掌控政权的文官集团及士大夫阶层绝大多数是私人工商业者(也即西方所谓资产阶级)的利益代言人。在他们的掌控下,国家无法合理调度社会上的人力物力财力,把繁荣发达的社会经济转化为强大的国力。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超前发展,资产阶级过早控制国家政权。虽然宋明两代在皇帝和文官的博弈中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制度惯性,但面临大规模战乱和灾害爆发,都未能顺利渡过难关。澄清明代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明代本身,更在其关乎如何评价华夏文明本身的价值,并从中寻找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这一意义上,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展开
精彩书评
  杜车别的许多文章提出了很多原创性的新思路、新观点,吸引并启迪了无数历史爱好者。这部《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体现了杜车别一贯的研究功底扎实、逻辑推理严谨的风格,围绕明朝为何灭亡这个重大历史主题,对整个明朝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都进行了别开生面的阐释,行文波澜壮阔,引用广泛有力,中间有许多发人深省、启迪思想的好材料、好观点,是一本难得的有关明史和中国历史的著作。
  ——经济学博士、《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作者李晓鹏

  明末清初是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一个重要节点。深入解读这段历史,不仅可以厘清近三百年的因果流变,也有助于更准确地把脉当代和展望未来。读史要知道历史真实,更重要的是解读和思考历史。作者钻研历史有年,思想思想敏锐,目光犀利,发覆掘微,常言人所未言。当读者为他的惊人之语震动的时候,眼前如有一道道闪光。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毛佩琦

  每读一本好书,我都会像蒙田一样地问自己:“你知道什么?”更深感洛克所说的“每一个明白事理的人都是抱着几分怀疑来主张己见”的见解之深刻。《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正是这样一本能使我获益,能使我为之赞叹并掩卷深思的好书。你也许不完全同意其个别观点或提法,却不能不正视书中提出的详实论据,不能不承认作者丰富的知识背景。从本著作中,我读出了一种理性探索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当今中国学界所需要的。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许苏民

  大明灭亡,打断了当时思想、科技发展的蓬勃势头。继之而起的清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推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扭曲了士人心态,窒息了社会发展的活力,导致中国丧失了与西方文明交流共进的历史机遇。
  ——网友(杜车别的粉丝)评论
展开
精彩书摘
  事实上,宋明两个朝代都是资本主义萌芽社会,也可理解为早期资本主义向近代工业资本主义升级的阶段。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宋代就有资本主义萌芽的中国一直到了清末还处于前资本主义社会?难道萌芽了六七百年都没结果吗?这还是萌芽吗?1关乎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宋代和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遭到了严重的外来打击,没有得到一直延续下去的成长进步的空间。
  宋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先后两次受到外来力量的侵略而中断,第一次是金国的打击导致北宋灭亡,不仅资本主义萌芽中断,而且失掉了北方煤铁资源重合的工业能源基地。这个打击是相当严重的,对以后宋朝资本主义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第二次是蒙古的打击导致南宋灭亡,这次更是毁灭性的连根拔除。本来经南宋一百多年发展,资本主义已重新萌芽成长,虽然失掉北方煤铁基地,发展有许多不利,但假以时日,成为工业资本主义是不成问题的,结果又一次遭受外来侵略的灭顶之灾。
  明代更无须多说,晚明资本主义萌芽蓬勃发展,新思想新观念新科技层出涌现,与外来交流也方兴未艾,此时遭受自然灾害以及清政权入侵统治,同样是灭顶之灾。
  这样的分析算是回答了部分质疑。但这样的分析并不能令人满足,还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文明程度更高、经济力量更发达、已经拥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宋朝和明朝会如此脆弱,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同样的命运?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时候也同样脆弱,为什么西方就没有碰到类似的情况?这些问题是我们必须解答,不能回避的。
  1.参见笔者《中国历史不停滞—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再探讨》。
  原因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原因,一是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又可分解成两个方面:一方面,资本主义萌芽社会确实是相对脆弱的社会,这点必须承认,另一方面,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社会的脆弱又有其格外特殊的原因,须从整个历史的宏观趋势来进行整体分析。
  外部原因也可分成两方面,一是外部地理环境造成的不同,二是本身文化对外部落后民族的作用不同。
  下面我们就一层层一个个来分析。
  内部原因第一方面,资本主义萌芽社会本身脆弱不稳定。任何一个文明都有强大坚固的时候,也有脆弱柔软的时候,那种始终保持强大坚固的文明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从来就不存在。一个文明脆弱柔软的时候,也往往正是它自我更新进化的时候,如果它能够挺过这关,就能走上更高的发展阶段,进入更辉煌灿烂的文明阶段;如果不能,就可能就此灭亡或者跌入历史循环动荡的怪圈。如果拿生物界的现象作类比,则非常容易理解。虫子化蛹时正是它最无力最脆弱的时候,蛇蜕皮也是如此,妇女怀孕时当然也是格外虚弱的时候。当一个社会具有资本主义萌芽,并且萌芽处于关键性突破的时候,正是旧的因素处于解体、新的因素正在成长却还没有真正占据统治地位的时候,这个时候也是社会相对脆弱的时候,对外来侵略的抵抗能力难免降低。
  如果因为一个文明经历了这样一个脆弱的阶段,就对这个文明鄙夷不屑,嘲笑唾弃,把经历这种脆弱阶段作为这个文明的缺陷,作为这个文明低劣的证据,那只能是极端无知。遗憾的是,现在有许多人正以这样的逻辑对宋朝和明朝的中国文明大加挞伐。
  可是,西方也经历过资本主义萌芽社会,为什么西方没有因其脆弱而被外敌侵略打断?事实上,即便在西方,也是相对欧洲大陆有海峡隔离的英国资本主义萌芽先顺利成长,英国变成强大工业国家之后,才使资本主义在整个欧洲扩展开来的。英国是个岛国,但同时和欧洲大陆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一方面欧洲大陆先进的经济、文化、思想、科学能够及时传播到英国,另一方面当英国走向资本主义的时候,受到外来战争的干涉侵略从而使萌芽中断的危险降到了最低限度。这也是资本主义首先在英国真正发展起来,而在欧洲大陆其他国家则困难重重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并不是全部原因,但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而亚洲的日本像英国一样同为岛国,但并未独立走上近代工业化的道路,就是因作为文明发源地、发动机的中国本土的进步道路被堵死,陷入黑暗的民族压迫和专制统治之下,成了相对隔绝的封闭系统,缺少经济文化上源源不断的思想刺激、物质刺激,当然就不可能像英国那样了。
  再来看内部原因的第二个方面。简单说就是,从宋代开始,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社会过于脆弱的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过度发展,更确切地说是,一千多年政治制度的进步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太小。正是这个原因导致外来侵略来临时,整个国家显示出与其社会经济发达程度极不相称的无力和衰弱。
  我们说资本主义萌芽社会本身就脆弱,但这种脆弱程度也不可能是无限度的,从理论上说,也并不会比古代长周期王朝的末期更甚。因为处于那个阶段的国家同样处在社会崩溃瓦解的过程中,而且同样缺乏新的力量支持。但我们看到,无论汉末还是唐末,游牧民族的侵略都无力侵占整个中国。东汉灭亡后是三国,三国之后是魏晋,魏晋之后是南北朝,南北朝之后是隋唐,隋唐之后是五代十国,没有一个时期是野蛮民族占据绝对优势和统治地位的。
  所以宋明被野蛮民族侵略,整个中国全盘沦陷,导致文明倒退,正常的社会发展进程被打断,须另找原因。事实上,这样的恶果就是资本主义萌芽过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太小造成的。而关于这一点,不能仅仅从朝代本身去寻找,而必须从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社会持续时间过长的历史大背景下去寻找。如前所述,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进入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期间经历了几次皇朝盛衰的循环。而这些循环并非每一次都只是原来社会的简单重复与周期轮回。事实上,每一次循环都是在原来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变化。总体来说,这些变化体现出的历史趋势是,王室与政府的界限日益分明、政府结构不断完善、平民知识分子的政治力量不断上升、贵族势力不断下降、等级制度不断打破、皇权不断架空、反地方割据意识不断加强。
  宋明代的一些政治现象,如政府的开放、民主的扩张、舆论监督力量的增强、皇权的衰弱、知识分子地位的提高、中央集权的强化、军队的国家化等,应该说都是一千多年积累下来的政治进步和社会进步的表现。我们必须承认,这些都是进步,而且是很大的进步,和当时世界上其他的国家相比,这样的进步不能不说相当惊人,相当值得赞叹。
  但是当一种进步过早来临,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并非同步进行而是脱节开来的时候,那么这种进步恐怕不但不是进步,而是悲剧和灾难了。就如同一个孩子长高是好事,但如果他在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长到了一米八,那恐怕没有哪一个家长笑得出来。再比如,一个人一条腿长得快,一条腿长得慢,那也定然是让人痛苦的事情。宋明面临的情形正是这样,一方面政治制度已经高度进步、高度成熟,另一方面,这种进步却并不是随着经济和科技进步发展到相应阶段而同步产生的。
  宋明这种政治制度上的进步与成熟,是从战国开始的一次次社会周期性盛衰循环下,一个朝代一个朝代政治制度不断改进提高而逐渐积累下来的,是政治制度按照自己内在逻辑变革演化的结果,而并非完全是与经济科技发展相伴而生的产物。与此同时,每一个朝代在经济和科技的高度发展之后都遭受了一次大崩溃、大破坏、大扫荡,下一个周期又在破坏崩溃后的废墟上重新开始。虽然这种经济科技的发展也并非简单重复,确实能够达到比上一个周期更高的水平和阶段,但比起政治制度上一个周期一个周期的直接积累和进化,还是脱节了很多。
  宋明这种政治体制上相对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超前许多,对于面临转型时期的社会(从前资本主义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外敌环绕的周边环境(无论宋代还是明代,周边都有野蛮民族政权的威胁)来说,是一个相当不利的因素。这一点对比同时期的西方,其不利是显而易见的。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6世纪的资本主义农业与欧洲世界经济体的起源》中对西方在近代崛起时候一些情况的描述,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他说:
  绝对王权在西欧的兴起与欧洲世界经济体的出现,显然是同时发生的。
  16世纪国家机器的操纵者是国王,国王如何巩固其统治呢?他们运用四种主要机制:官僚化,垄断武装,创立法统,所属臣民均匀化。
  假如国王变得强大了,那肯定是由于他有了新的机构供他使用,有一批常见的附属的官吏集团。当然,在这方面,欧洲那时刚刚追赶中国。
  不过,国家官僚制度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将要从根本上改变从政规则,确保今后经济方针的决策,非经国家机构不得轻易制定。这就意味着,所有阶层的人才的精力都必须大部转向政治王国的确立。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到,西方在中世纪之后、近代以前,封建制度开始瓦解但还没有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的这个时期,有一个绝对王权兴起的历史现象。王权兴起的政治演变过程,恰恰相当于中国春秋战国到西汉初期发生的过程。同理,沃勒斯坦没有提到日本,实际上日本在进入资本主义之际,明治维新恰恰也是皇权克服地方分裂势力而兴起的结果,也是中国“尊王攘夷”的思想在日本传播的结果。
  然而中国在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由于客观技术条件的限制(造纸术、印刷术尚未发明,更谈不上普及),不可能有资本主义萌芽。而到了客观技术条件已经成熟(造纸和印刷术全面普及)的宋明时代,整个社会的文化程度、信息交流都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比如明末张岱在《夜航船》序中提到:
  余因想吾八越,唯余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及至二十无成,然后习为手艺。故凡百工贱业,其《性理》、《纲鉴》,皆全部烂熟,偶问及一事,则人名、官爵、年号、地方枚举之,未尝少错。学问之富,真是两脚书厨。
  资本主义已经萌芽,但因为政治体制经过一千多年的积累发展,平民知识分子力量对政府的全面控制,使国家无法用强力对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进行控制,以渡过社会转折关头面临的难关,比如外来侵略和社会内部矛盾的激化。
  ……
展开
目录
引言 明末清初 :文明的岔路口
一、明朝灭亡的悲剧
二、中西文明碰撞的历史机遇
1. 数学和中西交流
2. 迅速学习之下缩小差距的领域
3. 有所领先的领域
三、文明强弱与政权强弱

第一章 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
一、饥寒交迫的士兵
二、走投无路的灾民
三、剿不尽的流寇
四、财政危机的原因

第二章 一些需要澄清的史实
一、崇祯内帑的神话
1. 变卖宫内器具贴补军饷
2. 给内帑收支算算账
3. 名副其实的公仆
4. 什么人需要守财奴神话
二、被夸大的腐败
1. 万历到崇祯初期的一些民生记载
2. 明亡于腐败是想象而非事实
3. 在明代,要腐败不那么容易
三、横征暴敛的神话
1. 横征暴敛的不是明朝,而是清朝
2. 明清赋税对比的补充材料

第三章 赋税过低之谜
一、农业税低,商业税更低
1. 农业税低
2. 商业税更低
3. 税收二百五十多年不增反减
4. 越到晚期加税阻力越大
5.政府无心也无力控制社会的时代
二、黄仁宇的悖论
1. 明代财政制度的退化
2. 三大误区
三、空前发展的工商业
1. 工业进步
2. 私营工业占压倒性优势
3. 商业的黄金时代
4. 海外贸易:世界一半白银产量流入中国

第四章 解开谜团的钥匙 :科举制
一、明代科举:另一种民主
1. 科举制在明代的普遍推行
2. “民主”概念源流简述
3. 科举和民主
二、利益格局决定税收结构
1. 资产阶级把持政权
2. 加商业税无异虎口拔牙
三、税收比例失调导致系统崩溃
1. 黄仁宇的解释
2. 税收结构与经济结构严重脱节
3. 关于明代城市人口的一点补充说明
四、对其他现象的解释
1. 下西洋终止的真正原因
2. 白银:货币控制权的争夺
3. 矿税:工商业利益的争夺

第五章 政府经济控制力削减的历史背景
一、汉唐:贵族到平民的演变
1. 皇室与政府的分离
2. 隋唐解决问题的制度萌芽
二、宋代:独立的文官阶层
1. 文官集团成为政治主角
2. 宋朝政治结构嬗变的原因和结果
3. 对文官的优待
4. 双刃剑
三、王安石和司马光:谁进步?

第六章 明代 :孤独的皇帝
一、废除宰相:同盟的丧失
二、锦衣卫、东厂:最后的盾牌
三、宦官:短命的横行
四、明代和宋代的异同

结语 发展太顺利的陷阱

附录1 被冤枉的明代皇帝
一、万历昏庸吗?
二、天启糊涂吗?
1. 天启皇帝的好学勤奋和对军事边防的强烈兴趣
2. 在军事问题上,天启的见识比袁崇焕和孙承宗要高明
3. 熹宗重用魏忠贤打击东林党的原因
4. 天启皇帝仁厚重感情的性格
三、崇祯刚愎吗?
1. 袁崇焕误国该杀
2. 忠奸全凭东林定
3. 大臣杀换

附录2 关于明亡原因常见疑问的问答

后 记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