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惠家河纪事
0.00     定价 ¥ 56.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2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5408316
  • 作      者:
    陈光中著
  • 出 版 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惠家河纪事》不仅是一部图文并茂、别具一格的个人的回忆录,更是一段内容独特的历史真实记忆的珍贵史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


展开
作者简介

陈光中  1949年9月生于大连;1966年随父母迁京,就读于北京八十中学。当过学生、插队知青、铁路养路工人、蒸汽机车技术员、计算机工程师、文字编辑。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博物馆学会会员、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

喜文字,好摄影,偶习绘画。写过若干小说、散文、评论,画过些许漫画、插图。著述颇丰,包括:长篇传记《侯仁之》、《走读鲁迅》、《走读周有光》,以及《风景——京城名人故居与轶事》(共八册)、《北京胡同》、《走读京城角落》、《走读京城人物》、《铁的路的谜》,等等。部分作品在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以及韩国出版。


展开
内容介绍

《惠家河纪事》是基于作者陈光中先生从年轻时代就坚持写笔记、画素描以及拍摄或收集的大量可贵的反映当时情景的照片、实物所记录下来的历史侧影。本书记述了作者当年在黄土高原插队的经历,以及与陕北乡亲之间的深厚感情,为读者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一些真实的想法和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


展开
精彩书摘
  《惠家河纪事》:
  看来我的情绪有所恢复,继续给自己打气。不过要想从阴影中挣扎出来,有一点“自我麻醉”的精神还是非常必要的。
  那几天出了一件特殊事情,也是促使我情绪转变的催化剂。
  村里有个老汉死了。他在村里辈分很大,因此丧事办得相当排场。
  下葬那天,全村老少都去看热闹,好像是举行盛大的社会活动。老汉的棺材已经装殓好了。那是一口沉重的柏木棺材,也不知油了多少道漆,乌黑油亮,能照出人影来,让村里其他的老汉们赞羡不已。帮忙的人把棺材从村里抬出来,放进一顶用秫秸秆扎的小轿里。那小轿的形状类似瓜地的窝棚,扎得十分精致,上头缀满了花花绿绿的纸花,看着真够花哨的。老汉的家属们一个个全身缟素,披麻戴孝,按照男前女后的顺序,哭号着跪在棺材前面大磕其头。他们那哭也是有规矩的,有没有眼泪并不重要,但必须要有足够响亮的声音。等他们磕完头后刚站起来,看热闹的人突然一哄而上,把小轿上的纸花抢了个一干二净。当时,我着实被吓了一跳,后来才听说,当地人认为这纸花可以避邪气。
  从村里到墓地有好长一段路,棺材由几个壮劳力抬着。这活儿虽然辛苦,但由于事后可以美美喋一顿酒席,所以抬棺材的人倒是不少。在棺材后边跟着的是死者家属,手里提着哭丧棒:那是一根缠着白纸条的木棍,他们放大音量大声号啕。要说这帮家属的劳动量也够大的,在这之前,他们已经守了好几天灵,也哭了好几天了。那差事可真够呛!每来一个吊丧的人,他们就得大声哭叫,直到来的人劝阻才能停止。他们的哭叫基本是属于表演性质的,若是真哭的话,几天下来非累死几个人不成!
  当出殡队伍从村里经过的时候,家家门口都烧着一小堆火,说是为了避邪。到了村口,女眷停住了脚步,只有孝子们继续向前。村里几乎所有的人都跟着看热闹,形成一支挺壮观的队伍,在窄窄的山路上排得很长很长。
  惠家河的公共坟地就在西边不远的一个小山坡上。那去世老汉的坟几天前就已经弄好了,是垂直向下挖一个两米来深的坑,再横着掏一个拐窑,窑壁是砖砌的,窑门必须冲南。当人们把棺材用大绳系住,慢慢往坟里放的时候,孝子们跪在坟前进行最后一场哭号表演。棺材放进拐窑后,人们还要在它前面放一盏点着的煤油灯和一块用白纸包着的砖头,白纸上面用黑墨写着死者的姓名。如果说煤油灯是给鬼魂照亮去阴间的道路的,那块砖头大概就是在阎王那里报到的名片了。
  这些事办完之后,人们用一块很大的青石板封住窑口,四周的人便开始往坑里填土,一会儿,一个高大的土堆便形成了。一个老汉端着个笸箩,抓起里面盛着的麦粒、谷子、大豆等等,一把一把地撒向坟头,嘴里还念念有词:“一撒金,二撒银,三撒……”有人对孝子们说:“得了,甭哭哩!”悲声便齐齐地止住了。村民们开始陆续往回走。回村后还要进行最后一项仪式:在丧家的院门口放着一盆水,盆上放着一把长刃大菜刀,凡是从坟地回来的人,都要用手指蘸一下水,再扒拉一下菜刀,发出“咣啷”一声。据说这样就不会把丧气带回自己家了。
  按说老汉的丧事和我们知青没啥关系,可出殡前一天晚上,队长突然来找我,说要商量个事,吭哧了半天,才说是想借我的破窑用一天。“吕头”当民工走后,我一个人住在那孔破土窑里,反正无所谓,就答应了。队长一走,连着有几个和我关系不错的“老帽儿”鬼鬼祟祟地溜了来,对我说千万不能把窑借出去。经我再三追问,他们才悄悄告诉我说是办丧事的人家要借窑。原来,那老汉的儿媳妇已经怀孕数月快要生娃了,按当地风俗,认为老公公死的时候,儿媳妇正怀着孕是极不吉利的事。至于为啥不吉利,他们哕里哕唆地说不清楚。按我的理解,似乎是怕老汉转世投胎的时候万一弄不好走岔了路闯到自己儿媳妇肚子里去,岂不是颠倒伦常吗?那样的话这一家人都要遭殃的。因此怀孕的儿媳妇在出殡那天必须避一避。借我的破窑,就是这么个目的。所以他们告诫我:这窑万万借不得,否则晦气会转到我身上的。
  我才不信这些鬼话呢。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那孕妇就被她家里人给送到我的窑里来了。他们在我的破土炕上铺上红布,又用红布把窑洞的门窗封得严严实实。一直到丧事全部办完,天黑以后才搬走。一个孕妇在窑洞里捂了一整天,连点气儿都不透,那滋味儿肯定不好受呢!
  事过之后,许多人看我的眼光有些不似往常。也许有的人见我居然活得好好的,感觉很诧异;还有人则表扬我,说看不出“老猫”这怂还挺仗义!
  我倒并没有认为有啥仗义不仗义,只是觉得这事实在可笑。我已经倒霉透了,难道还怕再增加一点晦气不成?人常说物极必反,没准儿让这晦气一冲,我还就此时来运转呢!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 1

一、丢失的蒙古刀 / 2

二、“阶级斗争新动向” / 6

三、决定命运的邂逅 / 11

四、准备上路 / 15

五、告别北京 / 19


第二章 走向陕北 / 25

一、从西安到铜川 / 26

二、1969年2月7日 / 28

三、进村 / 30

四、我们十二个 / 33

五、安家 / 35


第三章 开头的日子 / 41

一、惠家河和姜林沟 / 42

二、刘大雄他们的新家 / 45

三、自立锅灶 / 49

四、过年 / 52

五、打柴的波折 / 54

第四章 “三关”难过 / 59

一、我们都是“壮劳力” / 60

二、应当由谁教育谁 / 62

三、接连不断的风波 / 65

四、“小报告”引起的风波 / 68

五、分灶 / 71


第五章 琐碎的生活 / 77

一、八个人四个灶 / 78

二、春天来了 / 81

三、“吕头” / 84

四、喂马老汉 / 87

五、黄帝陵 / 90


第六章 麦收前后 / 97

一、“大宝”杀人了 / 98

二、收麦了! / 101

三、“三自一包” / 104

四、分灶的余波 / 109

五、我与“自组灶” / 112


第七章 荒诞的旅程 / 117

一、从黄陵到铜川 / 118

二、有惊无险走西安 / 120

三、义马示众 / 123

四、车过郑州 / 126

五、偶遇盲流队伍 / 128

六、“语录癖” / 131

七、狼狈的收尾 / 135


第八章 我不属于北京 / 139

一、无所事事的游荡 / 140

二、我已经不属于北京 / 143

三、秋收 / 146

四、看玉米 / 151

五、年底分红 / 154


第九章 惠家河人事 / 159

一、洞中“密友” / 160

二、村中人物 / 164

三、乡村婚俗 / 168

四、“性启蒙教育” / 171

五、漫长的冬日 / 173


第十章 饥饿岁月 / 177

一、第二个春节 / 178

二、春天的灾难 / 180

三、饥饿难熬 / 184

四、关于饥饿的比较 / 187

五、柳沟的隐居者 / 190


第十一章 杂碎活儿 / 197

一、拉架子车 / 198

二、赶头口 / 201

三、拾麦穗 / 203

四、菜园瓜地俩老汉 / 208

五、洛川卖瓜 / 214


第十二章 挫折与命运 / 221

一、走了的和走不得的 / 222

二、大背景下的小命运 / 228

三、丧事 / 231

四、北京干部来了 / 235

五、《意志锻炼规则》 / 239


第十三章 走出惠家河 / 243

一、贫下中农推荐 / 244

二、意外的转折 / 247

三、体检 / 249

四、关于我们的后话 / 253

五、回首惠家河 / 26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