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觉醒,从“匠人精神”开始
所谓工匠精神,是指严谨、专注、注重细节、持之以恒。
这种精神不只是适合企业和团队,也适合个人。企业具备工匠精神,才能研制创新,并保证产品质量精益求精。个人具备工匠精神,就有了持之以恒的人生态度。
一个人从踏入职场那一天起,就需要有一种对工作的职业信仰。当你并用这种态度认真敬业地对待工作时,对工作高度责任感的职业信仰就觉醒和诞生了。
四川姑娘王安兰虽然才26岁,却已经具备了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她的工匠精神来自于她对工作的专注,来自于对工作每个细节的关注,以及对工作质量高度的责任心。
2016年3月8号,全国两会四川团开放日这天,作为发言代表的王安兰讲述了四川山区的地质灾害给当地居民带来隐患的报告。当说到当地人们受到生命的危险时,王安兰情不自禁地哽咽起来。因此,她给人的印象是感性的。
但在这份感性后面,是王安兰身为一个人大代表所肩负的责任感。有了这份责任感,她就有了为民众说话的持之以恒的勇气和力量。
早在做人大代表之前,王安兰就已经具备这种责任感。这份责任感所赋予她的力量,让她在工作岗位上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并做得最好。
王安兰于2011年毕业后,成为了四川阿坝新纪元电冶有限公司的一名质检员。刚从学校走上工作岗位时,她充满了豪情壮志和满腹的激情,可现实与她心中的愿望有着不小的差距,眼前的天平、玻璃杯、石灰和她所学的专业风马牛不相及,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一时间她感到十分的无奈,以及无比的失落和一片的茫然。
不过,她想,既然选择这份职业,就要把它做好。于是她每天都带上笔记本去上班,不懂的就请教前辈,然后记录下来。这样的工作既单调又枯燥,但王安兰却持之以恒地重复着这份枯燥的工作,几年下来,她对质检工作的每个步骤都了如指掌。而且她经手的产品质量检测,从来没有超过0.005毫克的误差。
把一份单调的质检工作做到如此精细,王安兰用几年如一日的行动,完美地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持之以恒。
和王安兰“持之以恒”的态度有所不同,全国人大代表吕华荣则用“专注专一”来为工匠精神写下生动的注脚。在吕华荣看来,工匠精神,就是对工作始终保持专一的热情,并脚踏实地默默奉献。
吕华荣是一个打工妹,在温州的一家制衣厂做熨烫工人,每天所做的就是拎着两斤重的熨斗熨烫西服。别看这份工作非常简单,但要坚持下来却很不容易,因为它要求工人必须在整个工作时间内都保持站立低头的姿势。一天下来,颈椎、腰椎和双腿都会僵硬发痛。很多人只做了几天或是几个月,就辞去这份工作了。
而吕华荣却坚持了下来,她保持这个姿势,一站就是18年。如果不是凭着对工作专一的信念,谁又能18年如一日的坚持做这份熨烫工作呢。除了对工作的专一,吕华荣也很专注。有时候,一个衣领要反复熨烫十多遍,才能满足要求。而吕华荣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她都没有丝毫怨言,只是按照要求专注地熨烫,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吕华荣正是凭着对事业“专注和专一”的工匠精神,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非常完美。她也因此获得了认可。在2009年的“五一”表彰会上,她和其他115名农民工一起佩戴上五一劳动奖章。这个奖章是对有工匠精神的个人的认可,是对吕华荣具有工匠精神的肯定。
每次说到这些,吕华荣总是说:“你要让我解释工匠精神,我解释不清楚。但我知道,一个人选择做什么工作后,就坚定地做下去,不要半途而废。而且光有专一也不行,还要专注,就是踏实地把它做好。这样就是对自己的最大的肯定,也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从王安兰和吕华荣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工匠精神不是什么深奥的概念,也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理论。只要我们选定一份工作,就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当你持之以恒的时候,内心的职业信仰也便开始觉醒。这时候,便会生出一股力量,它能帮助你在疲惫和厌倦的时候提醒你,激励你,帮助你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保持专注和专一。只要你一直专注和专一地工作下去,你就一定能够有所作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