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津沽趣谭
0.00     定价 ¥ 48.00
青岛市图书馆
  • ISBN:
    9787201157221
  • 作      者:
    孙福海著
  • 出 版 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
收藏
编辑推荐
《津沽趣谭》是用单口相声般的语言写成,以天津话解天津话,将天津话文学化、故事化。每一句天津话的背后,都有一个典故或一段佳话,读来精妙练达,智趣横生。《津沽趣谭》最大的贡献,是复原了过去天津的城市精神,以及支撑这种精神的天津人的最大性格特点——“义”。遇事义字开道,仁义、忠义、仗义……
展开
作者简介
孙福海,曾任天津市文联党组书记、秘书长,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天津市政协常委,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出版《逗你没商量——相声界的奇闻趣事》《不用偷着乐一一100位相声演员的趣事》《爱你很容易——相声界的台前幕后》《嘛叫天津人》《心中的歌吟》《岁月谱写的篇章》等多部长篇,发表散文百余篇。《天津日报》《今晚报》《中老年时报》等曾为其开辟专栏。
展开
精彩书摘
嘛叫天津人的“大了”
“大了”,嘛意思?顾名思义,“大了,大了”,多“大”的事,也能给您“了”。这与天津人豪爽义气、助人为乐的民俗民风有关:“有嘛事您老说话,没有咱了不了的事。”这也不是吹牛,天津的“大了”有能耐、会办事。那么,“大了”这个词儿,是怎么来的呢?
天津人居家过日子,最大的事儿就是红白事儿。乐于助人的人,对红白各事常年奔走,其中应办之事、应用之物,无不内行。而且还能视事主的经济能力、门第声望,斟酌妥当,布置井然,令事主满意。他们之中,有的并不缺钱,只因好玩儿、好交,对于婚丧大事经多识广,对于有关行业、行道熟悉精通。遇到至亲近友有事,一展身手,意在过瘾,只需礼貌相待,却不受酬。有这样的人吗?我给您讲讲。
过去在咱天津卫,最有声誉的是俩人:一位是宫北“长源号”的杨品侯,一位是袜子胡同的刘道平。他们是干嘛的?这二位可不缺钱,且有头有脸:杨品侯是“八大家”之一杨家的少东家,刘道平是房产资本家,兼天津红十字分会会长。人家操持红白事,图的就是一个“乐善好施”——玩儿,事办得漂亮,图一美。嘛难事全能“了”,天津人管他们叫“大了”。远亲近邻、同行同业人员身临父母之丧,无力举办大事,又好面子,都请这些“热心人”帮忙“了事”。确能做到少花钱,事办得好。这些人不受酬,主家吃喝款待,临近年节到家中探望。后来也出现专走动买卖家、大宅门儿、以此为生的两位名人,一个叫王虎臣,绰号“王四秃子”;另一位是玉源百货铺经理魏子文,绰号“魏小辫”。他们见过大世面,联系广,窍门多,经手布置红白大事,花一样的钱却比别人办得漂亮,事主满意,他们也借此赚钱。
由于天津人好面子,喜欢让人说红白事办得“威风”“够气派”,怕人说“寒碜”,所以也助推了“大了”这个行当。有些“大了”是真有能耐,可有时也会闹笑话。前不久,相声演员王佩元参加一个丧礼,就让“大了”闹出了笑话。他一进到逝去者所在的胡同,“大了”就嚷上了:“诶!王佩元来啦!大蔓儿,您老里边请。”佩元想:“这是哪儿呀?还里边请?”进屋之后,应向逝者行礼,孝子跪着陪祭。没想到,这位“大了”,想借名人烘托气氛,向死者没完没了地介绍王佩元:“您知道谁看您来了吗?好么,王佩元,王佩元是谁……”他介绍了五分钟还没完,孝子们跪着也受不了啦!这时王佩元“砸”了一“挂”:“他念我的悼词来啦!”孝子们噌的一声全跑门外乐去了。第二天,去火葬场,殡仪馆的工作人员都争着跟王佩元照像。最后这位“大了”又跟佩元说:“他们跟您照像心里有点儿过意不去,让乐队送您一曲‘您一路走好!””佩元说:“还是我死啦?!”
天津的风土人情中,尽是趣事,下篇给您讲天津人生了孩子“姥姥带”。
为嘛生了孩子姥姥带
“天津一大怪,生了孩子姥姥带。”为嘛说怪?因为说怪的人,读不懂天津人的爱。这是嘛爱?这种爱有着根深蒂固的民俗民风;这种爱有利于废除重男轻女;这种爱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这种爱有利于婆媳关系;这种爱是我们天津老少爷们儿引领时代风尚和社会风气的创举。您老不信,就听我白话白话。
首先是丈母娘疼姑爷。天津的丈母娘疼姑爷,那可是没法比。斟白水都恨不得放白糖——这是旧时留下的老话。“一个姑爷半拉儿”——这个话都己经过时了。现在天津卫留下的话是“姑爷胜过儿”。在姑爷孝顺丈母娘的问题上,天津卫当娘的,可不挑儿子这个理儿,都活得明白着呢——“谁都有儿有闺女,人家丈母娘受这么大累,不是给你们年轻人伺候孩子吗?!只要家庭和睦我们就高兴。”天津的姑爷也“椽儿亮”,创造了一个“姑爷节”。每年的大年初二,当姑爷的都到丈母娘家过节。过去外地人还调侃咱,说“天津卫到大年初二满马路都是‘傻姑爷’”。现在外地人都学咱天津,跟着咱屁股后头学过“姑爷节”。随着放长假的实施,基本上都是“娘家婆家”轮流探望。常掛在天津年轻人嘴边上的是“人家把咱孩子拉扯大,容易吗?”“人有双重父母,都得尽孝”。
其次,姥姥疼外孙可是真疼。天津的民俗民风就有姥姥疼外孙的传统。旧时歌谣唱道:“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口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也得去。”
P1-3
展开
目录
嘛叫天津人的“大了”
为嘛生了孩子姥姥带
天津人过生日
嘛叫“亮嗖”
嘛叫“糊弄局儿”
嘛叫“打镲”
天津卫的“耍儿”和“大耍儿”
嘛叫“造化”
天津人怎么过“腊八”
天津卫的“四合套”
天津人“凡事不能栽”
“二十九,贴道酉”
天津人过“年”
怎么认识“海河”
应该知道“七十二沽”
儿童时期的“咬老根儿”
忘不了的“毛片儿”
天津人过“清明”
嘛叫“臭娄”
为什么“戴孝扎红缨”
“解手”一词是怎么来的
天津人的“认死理儿”
嘛叫“仁义”
嘛叫“踢脚儿”
嘛叫“椽儿亮”
嘛叫“赚人”
嘛叫“毛儿嫩”
嘛叫“让道儿”
嘛叫“破财免灾”
嘛叫“倒霉上封摊儿”
劝业场与蒙事行儿
“穷逗弄”显灵
假套子被套
谁能过我这道坎儿
“仙人方儿”与药糖
“现世报儿”斗富
嘛叫天津人的“图吉利儿”
聚葛庄与乾隆
鼓楼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津门艺人戏乾隆
相声界的江湖道儿
马三立在愤怒中的“限儿”
天津人为嘛喜欢相声
评剧是怎么诞生的?
“四大名旦”来源之谬传
天津人的重阳节讲究嘛?
河北梆子是否诞生在河北?
《关公战秦琼》是天津人教给侯宝林的
天津人“限儿”中的骨气
骆玉笙的限儿
骆玉笙与马三立斗法
马三立在被调教中立艺
天津观众“训导”侯宝林
津门艺人给蒋介石算卦
何质臣拿日本司令官土肥原抓限
德寿山抓限纠失误
刘宝全凭“限儿”戏都统
白云鹏“现挂”震服侯宝林
刘奎珍以限儿戏小偷
美国人奉苏文茂为“神”
杨少华枪毙自己
春节“妈妈例儿”的与时俱进
常宝霆被“大考”
“小蘑菇”艺惊画坛
瞽目弦师王殿玉看电影
马三立“重婚”的仗义
侯宝林江湖被骗
谁是天津的“靠山王”?
刘宝瑞为何与马三立“裂穴”
李伯祥为何要打刘宝瑞
魏文亮惹祸得宠
马三立与赵丽蓉的恩与怨
杨少华带刘俊杰“行骗”
戴志诚行骗之哏
刘亚津大义凛然之哏
天津人的哏儿是侯长喜的创作之源
杨少奎的绝艺
第一位来津说相声的是谁?
第一位女相声艺人是谁?
谁创作的《丢驴吃药》
“张派”京韵大鼓为何失传?
乔清秀夫妇的劫难
侯宝林跪讨“发送款”
“小蘑菇”台上讽倭寇
尹寿山挑战“跤王”大老九
谁助骆玉笙自成一派
王佩元以哏劝架
张志宽的“外号”趣闻
杨少华哏儿中之嘎
田立禾斧劈任鸣启
张志宽排塑像诗之限儿
因创作《买猴儿》倒霉的何迟
刘宝瑞“诈尸”
白全福处处能抓哏
杨少华挨打
苏文茂说“王毓宝爱我”
李伯祥善于台上抓限
魏文亮台上“内急”的绝招
天津观众难为姜昆
张宝茹当街受辱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