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厦门记忆
0.00     定价 ¥ 49.8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45910445
  • 作      者:
    高振碧主编
  • 出 版 社 :
    鹭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1. 这是畅销书《爱上老厦门》《爱上厦门迷摄影》作者高振碧及其团队的得力奉献。
  2. 这是一本全彩精印的书。190幅历史和现实影像穿越时空,诉说厦门人文原点的百年变迁。
  3.这是以独特视角解读厦门并提供游历厦门内容最深刻的贴身宝典。
  4. 数十幅珍贵的老照片、老地图首度公开,带你一睹中国早期开埠的港城厦门的人文珍品。
  5. 33个接地气的岛城故事图文并茂,和你一起感受 “记得住乡愁”的深层意义。
  6. 书中附赠特别定制的《搜搜·厦门记忆》人文地图,让你按图索骥探寻老厦门不再费力。

展开
作者简介

  高振碧,厦门市历史影像研究会会长。资深媒体人、中国知名电视人文纪录片编导、摄影家。作品多次荣获中国政府颁发的“中国电视新闻特别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五个一工程”奖。曾采访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编辑的纪录片《世纪之春》在全国获奖。近年撰稿拍摄的人文纪录片《千秋厦门》受现国家总书记点赞。
  多年来以人文拾荒者特有的视觉,收集、研究历史影像,发现、纪录新厦门,著有《爱上老厦门》《爱上厦门迷摄影》并成为畅销书。

  厦门市历史影像研究会,英文译名:XiamenResearchSocietyofHistoricaImages,缩写:XRSHI。
  研究会由厦门市历史影像爱好者自愿组成,旨在开展收集、研究、交流厦门及周边地区历史影像等学术活动,接受厦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的业务指导,是中国一个经民政部门核准登记,具有法人资格的地方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的历史影像收藏及研究的民间社团。

展开
内容介绍

  ◎明初,一座石砌的城寨出现在嘉禾屿临海的山坡上,从此诞生了“厦门城”,可它为什么却在民国年间倏然消失?——《消逝的厦门城》
  ◎康熙年间,福建海关,首开厦门。五口通商,常关、洋关同城并存。老照片首度揭示那个畸形的年代。——《厦门海关署衙探秘》
  ◎这是一处闻名海内外的自然景观,这是一处摄影家必拍的海滩风光,这还是鼓浪屿衍生出地名的地方,可大自然的恩赐有时也会瞬间变脸。——《“鹿耳礁”寻迹》
  ◎海后滩,百年前就被誉为“厦门外滩”。1851年,英国人用枪炮的语言强行将它“租借”,直到20世纪30年代这座城市的耻辱才算结束。鹭江道,是这座城市兴衰的体温表。——《从海后滩到鹭江道》
  ◎一幅老地图,两张老照片,展示了筼筜港这一深入城市深处巨大水体的原生态面貌。港与湖一字之差,它让厦门这座岛城丢失去什么,得到什么?!——《筼筜港的变迁》
  ……
  看到以上的一个个追问,一份份考证,一个个诉说城市人文历史变迁的故事,你心动了吗?是不是急着想了解更详细的信息呢?
  厦门,这座闻名海内外的风景旅游名城,其实也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本书内容由“厦门记忆”历史影像专题展延伸而来,但书稿中文字描述和影像篇幅、信息含量和文化品位较之展览都有较大的拓展和提升,因为编书才增补的许多老照片、老地图是首度公开的珍品,使这本书平添了收藏价值。
  本书选编的33个专题,是33个娓娓道来的人文故事,是33个有图有真相的历史考证。它们各自成章,又都紧扣“厦门记忆”这个主题。它们连同190余幅历史和现实的影像一起破解历史影像的密码,编织厦门的集体记忆,书写鲜为人知或知之不甚的港城乡愁。

展开
精彩书摘

  “厦门”地名的由来
  文/高振碧
  “厦门”地名出现得很晚。这大概与它在地理上孤悬海中,历史上长期属同安管辖有关。自从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同安属泉州以来,厦门就是地方三级政府治理下的一座默默无闻的岛屿。
  唐朝开元至天宝年间,有大陆的陈、薛两大姓氏汉人先后渡海入岛“发川为田,垦原为园”,繁衍生息。陈氏族人居住在这座岛的南边,薛氏族人居住在岛的北边,清道光《厦门志》溯望历史,感叹“厦门人物,以南陈北薛为最古”。
  ……
  厦门地名的演化都以闽南话“下”的发音“e”作为依据,才会出现厦门的“厦”字,在汉语普通话中和“下”字同读“xia”,而不读大厦的“厦”(sha),成为地名孤字。此中,绝无“祖国大厦”的含义。
  江夏侯周德兴为了提升驻岛军事机构统一指挥功能,进一步强化对海上来犯之敌的威慑力量,选择在俯瞰港湾的高坡上建筑石头城池。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作为军事设施的“所城”竣工,“周四百二十五丈,高连女墙一丈九尺。”(约1420米×6米,见清道光《厦门志·城寨》)城堡就取名“厦门城”。历史日晷的时针指向公元1394年,“厦门”第一次以官方确认的地名载入史册。但此时“厦门”只是山坡上的那一小圈子军事城堡,“中左所”代表的才是方圆五十里的全岛。
  悬壁危亭水仙宫
  文/梁忠军
  ……
  1870年冬日的一天,一个深目高鼻络腮胡的外国人踏上了水仙宫码头,他叫约翰·汤姆森,是一位来自苏格兰的摄影师和探险家。在厦门逗留期间,他拍摄了一系列有关厦门人文风光的照片,其中之一便是“水仙宫”。这张百多年前的老照片让我们看见“水仙宫”当年倚“望高石”而建的情景。宫后的“望高石”上题刻“水天一色”四字,周边房舍林立,一派繁盛景象。
  “近城烟雨千家市,绕岸风樯百货居。”水仙宫不仅是自明以降,厦门港口的地标建筑,还是澎湖、台湾等地水仙宫的祖庙,更是当年厦门与台湾对渡间郊商、船户最重要的信仰中心。时至今日,澎湖和台南的水仙宫香火依旧,而厦门水仙宫则在1926年至1933年的城市现代化改造中被拆除了,其中宫内的明代金漆木雕神像一度寄祀于中山公园北门的东岳庙,历经岁月变迁,最终湮没于时光中。
  鼓浪屿兴贤宫
  文/何丙仲
  兴贤宫奉祀北宋名医吴夲,又称大道公宫,民间简称“大宫”,建于明代,具体时间不详。相传,早先此庙供奉协天大帝关公,清咸丰年间(1851—1861),有一位经营“南北郊”海上贸易的鼓浪屿人黄肥怀,因仰慕温州某大道公宫的神像十分灵验,就把它请到岛上奉祀,将原来的庙宇扩为两进,关公神像移到后殿。自此之后,兴贤宫香火特别兴旺,一时成了厦、鼓乃至南洋各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等地信众进香朝拜的圣地。1915年重修兴贤宫,还得到著名台胞林尔嘉等厦鼓热心人士和侨商的捐款资助。
  ……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鸦片战争之后,外国人士先后来岛上居住,兴贤宫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很早就成为向世界展示当地民间信仰以及民俗文化的一个典型,见诸许多外文史料或影像资料。外国人还注意到兴贤宫周围还张贴了各种布告,说明这里是当时岛民的社会活动中心。老鼓浪屿人还能记得,新中国成立之初岛上的各类告示,甚至“戏园”的电影预告,都是由兴贤宫的人出来敲锣通知的。
  “文革”期间,兴贤宫被扫荡一空,所幸神像被民众转移到家中。宫庙先是被废置,其后被拆除重建为鼓浪屿青年宫,1985年又被辟为马约翰广场。2007年,鼓浪屿信众在复兴路“林氏府”一侧重建新的兴贤宫,香火不但依然兴旺,而且现今还被政府正式授牌为“民间信仰点”,成了海峡两岸民间交流的一处重要场所。
  昔日的兴贤宫,的确是近代鼓浪屿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见证。
  近代马路之“开元”
  文/郭崇江
  作为近代厦门市政建设运动的肇始,继开元路之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又先后修筑了厦禾路、大同路、中山路、思明南路、思明北路等90多条(段)的新辟马路,加之新式码头、市场的修建以及中山公园的开辟,厦门市容面貌焕然一新,而开元路也成为当时较为繁华的商业街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推动近代东南亚,尤其是新加坡中医事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吴瑞甫(厦门同安人)当年在厦门行医期间的医寓“退补斋”便位于开元路。
  时过境迁,开元路已繁华不再,但作为近代厦门城市空间变迁的重要标志,你若漫步其中,感受老厦门的气息,想必更能让人领悟其名“开元”意之所在。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