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洞天
养病须先养心,为了能让自己找到一个理想的养病之所,守仁煞是费了一番工夫。
王家的先辈们祖居山阴,由于王华常思山阴山水佳丽,又为先世故居,所以他便将自己的居所由余姚老家迁到了越城的光相坊,准备来日在这里养老。
就在距越城东南二十里的地方,有一个风景绝佳的僻静之处,那里向阳的山坡上还有一处深邃幽静的石洞,酷似守仁当日在九华山所见的那个地藏洞。经别人的指点,守仁找到了这里,一见之下,他顿时喜出望外,遂决定在此处养病兼修行。
在将石洞做了一番简单整理后,又搬来了一应书籍铺盖,于是守仁连同一位仆人就在这里住下了。不过他先已将自己的一应用度、物品尽量减少,能就地取材和能将就的便绝不预备——可惜,还不能不使“人间造孽钱”。
山中景色自是与市井不同,面对此情此景,厕身其中的守仁的心情大为舒畅。晴天的时候,阳光便将整个石洞照得一片通明,照得人的心也一片澄彻;尤其是当夕阳的金辉散入洞中时,更是恍若仙境,于是守仁便将此洞命名为“阳明洞”。
想当年,苏轼被下放黄州时,他曾躬耕于当地的一处名叫“东坡”的地方,苏轼因此自号为“东坡居士”。守仁既得了这个洞,所以便自号为“阳明”。
由于此前没少跟方外高人打交道,守仁自己也搜集了不少有关养生、修行方面的著作,此时他便趁着养病的大好良机,究极仙经秘旨。
这时候,他开始尝试“导引术”,试图通过自身有规律的呼吸和躯体运动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想当年病秧子一样的张良“学辟谷,道(导)引轻身”,几乎不饮不食,从此中获益不少,他正是守仁的榜样。
其间,守仁又通过静坐来为“长生久视之道”,一段时间后,他也便真的似福至心灵一般。
有一天,守仁又在静坐,他突然睁开眼睛,唤来自己的仆人,然后对他说道:“今天王思裕等人要来访我,你可到半道迎接他们!”
“少爷,这几日并不见有人来访,您是怎么知道的?”
“呵呵,我已通神,你休多问,快去吧。”
于是那仆人不再多问,便前往迎候客人。等他到了中途的五云门的时候,刚好看见守仁的朋友王思裕等四人,那仆人便上前作揖道:“几位先生,我们少爷特命小的来此恭候!”
“啊——?伯安兄怎知我等四人今日要前往?”思裕诧异道。
“小的也不知,少爷每日在洞中静坐修行,病已好了大半;今日他又跟小的说起自己已通神,所以才有了这未卜现知的工夫吧……”
“啊——?伯安兄通神了?诸位,咱们赶紧去瞧个究竟吧!”
四人到得阳明洞,想看看守仁究竟有何神通,只听守仁道:“近日我静坐悟道,大概诚心感动了上天,便降下了这一道灵光,指引着我去迎接诸位!”
其实守仁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他认定了这就是自己一意修行的结果。
“看来阳明先生已入神仙之境,我辈望尘莫及啊!”
自有了这段奇特的经历以后,守仁得意之余,自以为已经得道,身心于是越发得超脱。
次年,久居洞中的守仁却又忽而备感无聊起来,遂感叹道:“此簸弄精神,非道也!”
他又想到自己离世远去,不能尽人伦、全孝道,乃悟道:“此念生于孩提,此念可去,是断灭种性矣!”
守仁尝道:“予有西湖梦,西湖亦梦予。”所以他随后特往杭州的西湖边散心,这里是最繁华、热闹的所在,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面对那绝佳的风光,和如织的人群,守仁忽而又感到了久违的美好和亲切,高兴之余,他便多喝了几杯。
酒醒之余,他便作诗以遣怀:
“湖光潋滟晴偏好,此语相传信不诬。
景中况有佳宾主,世上更无真画图。
溪风欲雨吟堤树,春水新添没渚蒲。
南北双峰引高兴,醉携青竹不须扶。”(《西湖醉中漫书》)
此时,初入阳明洞时的那颗出世之心已经渐渐淡去,现在当守仁留连于南屏山、虎跑泉,信步于苏堤、白堤时,他的入世之心重又激荡起来,乃复思用世。
通过此番修仙学道,守仁对于自己的悟性又有了信心,那么,学至圣贤的梦想就不会落空,只要自己再多用点心思、多花点心力!圣人不出,则苍生如之奈何?
祖父当年教诲的是,内圣外王才是儒者的本分,其道才是真正的圣贤之道!
“大道即人心,万古未尝改。长生在求仁,金丹非外待。缪矣三十年,于今吾始悔!”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