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公平:“博才多学,当是隐遁的高士。”
王臻:“错。实不相瞒,我是来自阴间的迎驾者。”
“阴间的迎驾者?”辛、成二人感到一丝战粟。迎驾当然是迎接皇帝,而来自阴间的迎驾使,也就意味着他们是索皇帝之命而来的。“只有你一个人?”
王臻继续说:“当然不止我一个人,与我同来的还有五百骑兵和一位大将军,我只是将军的部下。”
“他们在哪儿?”辛公平问。
王臻说:“这前后左右都是,只不过你看不到罢了。好啦,感谢二位先前的照顾,我来日在华阴县请你们吃饭。”
天亮前,王臻又与辛、成二人告别。
却说抵达华阴时,又已是黄昏,王臻带了丰美的酒肉而来,宴请辛、成。华阴已过,长安在望,他们夜宿灞水馆驿。
王臻说:“大将军和我的使命是迎接皇帝‘上仙’,这实在是人间诡谲之大事。辛县尉想参观一下这场景吗?”
辛公平自然清楚,“上仙”是皇帝驾崩的委婉说法。也就是说,王臻向他发出邀请,叫他去参观皇帝死亡的场面!故事发生到这里,令人倒吸一口凉气。
未等辛公平回答,成士廉开口道:“为什么丢下我?我难道不可以同去参观吗?”
“观看这样的场面,会给人带来晦气。比之于辛县尉,您的命比较薄,所以还是不去为好,这是为君着想,并非厚此薄彼。到长安后,成县尉可暂住开化坊西门王家、”王臻解释道,随后对辛公平说,“你可在灞桥之西的古槐下等我。”
成士廉没办法。却说辛公平,此日奔向灞桥之西,将到约定地点,看到有一股旋风飞荡而去。在槐树下还未站定,又有一股阴风席卷而来,刮入林中,转眼间,一队人马出现在他面前,马背上坐着一个人,那人正是王臻。他带辛公平拜见了大将军。
大将军当是听到了王臻的述说,故对辛公平赞赏有加,并嘱咐王臻:“你既然把他招来参观‘上仙’的仪式,就应尽主人之分,好好照顾他吧。”
就这样,辛公平跟着这队奇异的人马进了长安。人通化门,至天门街,一位不知从哪里来的面目不清的官吏对大将军说,人马太众,可分配一下。大将军应允。于是,兵分五路,大将军带着亲近工队,入驻一座寺庙。王臻与辛公平住于西廊下,前者照顾有加,还告诉辛公平阴间与阳问授官的特点,并承诺帮助辛、成二人顺利升官。在庙里住了几天后,大将军有些不耐烦:“时间将到,不能再等。但现在皇帝剧围有众神保护,不能迎接他‘上仙’,如何是好?”
王臻想了想,出了一条计策:“可在宫里举行一次夜宴,到时候满是荤腥,众神昏昏,我们就可以行动了。”
大将军微笑点头。布置妥当,大将军身着金甲,下令道:“戌时,兵马向皇宫齐进!”迎驾行动开始了。队伍人丹风门,过含元殿,侧行进光范门,穿宣政殿,到达皇帝正在举行夜宴的场所。大将军迅速派人包围了这里,并带五十名士兵携着兵器入殿。
夜宴之上,烛火沉沉,优伶歌舞,一如木偶。在阴郁的气氛中,御座上坐着皇帝。三更过后,夜宴上突然出现一个身影:此人身着绿衫黑裤,衣服上绣着红边,披着奇怪的披风,戴着有异兽造型的皮冠,上面笼了一层红纱,打扮阴森可怖。他手持一把一尺多长的雪亮的金匕首,如宦官一样拉长声音喊道:“时辰已到!”说罢,这位身穿奇怪服装的人捧着匕首,凝望着皇帝,一步一步登上玉阶……这样的镜头本身就令人不寒而栗。来到御座旁,他跪下献上匕首。宴会大乱!皇帝望着眼前的金匕首,感到一阵晕眩,这时音乐骤停。拥上来一些人,把皇帝扶入西阁。但许久都没出来。这时,大将军说:“时辰不可拖,何不现在就迎接陛下‘上仙’?”
西阁里一片黑暗。过了一会儿,传出声音:“给陛下洗完身子了吗?洗完后即可上路!”
随后是洗浴之声。五更天,皇帝(注意,从此之后出现的皇帝,已只是他的亡灵)登上玉舆,被送出西阁。见到皇帝后,大将军只是施了一礼,而未跪拜:“人间劳苦,世事多艰,为天子者,日理万机,且深居宫廷,色欲纷扰,往往受惑,你那清洁纯真之心还有吗?”
展开
——徐江(诗人、作家)
《唐朝的黑夜3》最大限度地彰显了魏风华所开创并提倡的“创意历史写作”,它选取一个王朝的侧面,从新颖的角度入笔,对遥远的历史进行狂想与抚摸,给人以惊奇的阅读快感。
——任知(诗人、文化评论家)
魏风华把那些差不多被湮灭的唐朝志怪与传奇挖掘并推广了,这正是“《唐朝的黑夜》系列”的最大意义;同时,他也为“历史写作”提供新的尝试和经验。
——何玉新(资深文化记者)
写“《唐朝的黑夜》系列”时,魏风华的高明之处在于,将每一部唐朝志怪笔记都看作是当时的一份报纸,或者说报纸的社会新闻版,这个独特的视角使那些遥远的神秘故事一下子具有了现代光泽,在古书与读者之间找到一个非常好的结合点。
——《渤海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