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是每个国家的大主题,作者用亲身体验的诸多小话题反观医疗大主题,角度客观,语言亲切,让这本充满人文关怀的小书《医路如荷》成为从普通人到医疗从业人员都应该看看的暖心医学科普读物。
作者在赴欧洲留学时深入具有西方特色的荷兰医疗体系中学习工作了四年,真正直面并参与到时常被大众误读的西方医疗系统中。而在留学的日常生活中,他又以患者和旁观者的视角,收获了发达国家的医疗和社会福利制度下的种种所见所闻所感。比如,在荷兰看病看似免费,实则背后有商业保险制度支撑且保费并不低;荷兰没有“号贩子”,但他们也不能随便挂“专家号”,只有家庭医生认为有必要时才会把患者转诊到“大医院”;荷兰的医患双方都讲求看病“秩序”;患者手术前必须签“生死状”来决定何时、是否放弃有创抢救;世界**个实行安乐死的国家……
《医路如荷》不仅将一个真实的荷兰医疗现状还原给大众,击破不实传闻,还通过医者、患者和记录者的多重身份,将中国与荷兰的医疗制度进行了客观对比。对制度的探讨看似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经过作者亲切平实的笔触加以解读,实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且值得每个人深入思考。
号贩子
没有号贩子怎么看病
荷兰看病讲秩序,需要花时间等待。而在中国,我们通常不愿意等,如果牙疼必须尽快看到医生,怎么能等上三个礼拜?于是就产生了一群秩序外群体——号贩子。号贩子通常被嗤之以鼻,但人们有时却不得不找。曾经有个东北姑娘在医院挂号大厅怒斥号贩子的视频被人放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再次把“号贩子”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推到风口浪尖。
而我在一个没有号贩子的国家——荷兰——生活了很长时间。这样的生活体验乍看很不错,因为只要付了基本国民保险(虽然很贵),看病几乎是免费的,而且,即便是世界级专家给你看病,也是免费的。当然,专家看病免费并不能解释荷兰为什么没有号贩子,因为中国医院的专家号也比较便宜,只是经号贩子倒卖之后才成了高价商品。所以,荷兰到底是如何做到没有号贩子的呢?
简单来说,主要是靠荷兰的转诊制度。当你有普通疾病时,小医院甚至家庭医生就帮你解决了,如果疾病非常复杂,需要专家才能救治,就可以通过转诊制度把病人送到该领域内最适合的专家那里。当一个病人的病情只有全荷兰的几个大专家才能诊治的时候,医院就会把你转到这几个大专家那里,而医疗保险也涵盖了其中产生的医疗费用。
这一切不就是我们想要的吗?对,看起来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想要的医疗制度,甚至是全世界人民想要的。但是,在这看似美好的现实背后,还藏着很多身处中国国内的患者看不到的另一面,而我在荷兰却看到了。
我多次在专栏里说过,在荷兰的医疗体制下,病人等待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我在荷兰看过敏问题,病都好了几个月才看到上级医院的医生(并非专家),于是我和那个大医院的小大夫聊了半天,挖掘了我的各种过敏史,然后,他却什么药都没开,因为我已经不过敏了。很多慢性病人想要看专家教授,经过一次次转诊而过去几个月甚至大半年时间的情况比比皆是。而跟荷兰相比,一些看病完全免费的国家所需要的等待时间则更长。例如,在英国留学生圈子就广泛流传着“小病等好,大病等死”这句话,可见英国的免费医疗体系也会令人哭笑不得。
那如果我实在心急,能不能直接去大医院找最好的专家挂号看病呢?可以,要么出国要么有钱。私立医院的大门永远向有钱任性的富豪敞开。如果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医疗费不算什么的话,瑞士等国家有大量私立医院能够提供高端优质的医疗服务。当然,对于绝大多数老百姓而言,要享受专家教授的服务,只有在家里等。当所患疾病一定要专家出手的时候,专家是会出手的。
如果没钱又想早点看到专家号,早起去医院挂号排队可以吗?不可以,刚才说过了,荷兰医疗采取转诊制,绝大多数医院没有挂号的说法,只能预约。
另外,国内患者可能想象不到,虽然专家给病人看病是“免费”的,但是患者没办法挑选给自己看病的医生。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挑选自己想去哪个上级医院,当他们选择的时候,家庭医生会和他们说:周边这几个较小的医院可能要等2个月,而全市最大的医院要等4个月。之后,患者可以根据相应情况来选择一家医院的床位或者门诊进行预约。但去医院看病的时候,患者并不知道自己的接诊大夫到底是全国有名的专家还是医院刚入职的年轻大夫。这都是有可能的,主要取决于医生对病情的判断,而非患者或其家属早起挂号,或者从号贩子手里买一个专家号就能够决定的。
说到这里,答案也更加清晰了——荷兰连“专家号”这种服务都不存在,所以压根就不会有号贩子的存在。由医生根据病情来决定是否需要更专业的大夫参与治疗,而不是由患者及家属这一方来决定。所以说,荷兰之所以没有号贩子,是依靠他们相对完善的医疗制度来实现的,这样才能使优质的医疗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并且通过价格杠杆来避免资源浪费。这样看来,我们中国医疗制度要走的路还很远。但话又说回来,如果真走这条路,他们这盘西餐适合我们的中国胃吗?
第一部分:看病 001
在荷兰看牙医 002
号贩子 006
高大上的荷兰儿科 013
荷兰的家庭医生 015
规则与素质 020
在荷兰看急诊 025
荷兰急诊的另一面 040
欧洲的公共设施 044
第二部分:敏感词 049
肾移植 050
“生死状” 055
隐私 063
安乐死 068
生命的尽头 080
第三部分:制度的问题? 095
抠门的荷兰医疗制度 096
制度与成本 110
第四部分:传承 119
匠人精神 120
解剖教室 135
手术见闻 141
欧洲科研的传承 146
医学的传承 161
第五部分:成长 171
从外科培训生到外科医生 172
为理想而活 183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詹启敏︱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北大常务副校长
舟桥以中国与荷兰两国的双医学博士身份,客观地记录下欧洲学医之路的见闻与思考,这些故事无论对医者还是大众都具有启发意义。
季加孚︱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国际胃癌协会主席
这是一本难得一见的医疗科普书,其中并没有深奥的医学知识,而是以青年医生的视角和轻松幽默的语言讲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医疗制度的点滴现状,也就老百姓真正关心的一些医疗问题给出很有人文关怀的解决思路。
顾中一︱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清华大学公共卫生专业硕士
希望这本医疗科普小书能让“医路”同行的你我走得更踏实、更平稳。
Johannes Jeekel(约翰内斯•耶克尔)︱荷兰鹿特丹医学中心前外科主任,2018年美国乔治敦医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很高兴看到桥将他在荷兰的医疗经历分享给中国的读者,也相信这本联结中荷两国医学的科普书能让所有的医生和患者更加了解彼此。
Bas Wijnhoven(巴斯•怀何文)︱英国外科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主编
感谢舟桥把荷兰的医疗和文化介绍给中国读者,这将会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