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地引导好奇心强的弦子
拥有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心则是知识的萌芽。孩子的好奇心往往表现在一些细微之处,表现在一些细小的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问题中。作为父母,要用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心,呵护孩子稚嫩的好奇心。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这样的对话:“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是妈妈生的。”“妈妈是哪来的?”“妈妈的妈妈生的。”“妈妈的妈妈……”经常和孩子在一起,你一定会发现他们似乎有问不完的问题,闯不完的“祸”,弄得大人往往觉得孩子挺烦。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便会从孩子问这问那、摸这摸那中看出,其实孩子是对大千世界充满了好奇,他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了解世界,走向世界。
奇奇今年6岁,他聪明伶俐,对任何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一天,奇奇独自在客厅玩耍,他的妈妈在厨房做饭。百无聊赖的他对一个精致的玩具汽车产生了兴趣,想拆开来看个究竟。可是,拆开以后,就再也装不回去了。
当妈妈看到被“肢解”的新玩具时,便十分生气地对奇奇说:“你怎么这么顽皮!这可是爸爸送给你的生日礼物,刚买没几天,你就把它拆了,看爸爸怎么收拾你。”
所谓的听话,其实是从父母的角度来说的,孩子按照家长说的或是希望的去做,就是听话。那么听话的孩子和好孩子之间可否画等号,却需要我们来慎重地分析。因为父母的想法和孩子的不一样,各自作出的判断就不一样。如果因为孩子的想法和大人的想法不一致,就被认为不是好孩子,这是片面的。好孩子是有家庭和社会双重标准的,不能单一看待。
“你这孩子怎么又不听话啦?”“宝贝听话,妈妈买一辆大玩具汽车给你。”“你什么时候才听话,让老爸省点儿心!”“你这孩子为什么这么犟,听话好不好?别跟人家争了。”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父母教育孩子的话。听话的孩子就被称为乖孩子,好孩子,大人喜欢的孩子。一些父母还为自己的孩子听话而感到自豪:“我家孩子特乖,从不惹大人生气。”
毛毛是一个男孩,2岁以前还比较乖,2岁以后就非常让妈妈头疼:淘气得不得了,看到什么都要动,妈妈管他的时候还不听,总对妈妈说“不”。毛毛妈妈是一个脾气比较暴躁的人,她看到毛毛这样很恼火,经常对毛毛发脾气并且采用打骂的方式,让毛毛听她的’话。此后,毛毛果然变得乖起来,出门在外,从不乱跑乱动,总是乖乖地跟着妈妈,妈妈让他问候叔叔阿姨好,他也从来都照着做。很多人都说,毛毛是个文质彬彬懂礼貌的好孩子。毛毛妈妈觉得孩子很让她省心,心里美滋滋的。
但是逐渐地,妈妈发现,毛毛越来越胆小。在陌生的环境中总是躲在妈妈身后:任何事情,如果妈妈不让他做,就从不主动伸手,即使自己非常想做,也要先看看妈妈的脸色;遇到任何一点不如意的事情,毛毛就会大哭大叫,看起来非常脆弱,也从来不敢尝试新的事情。看到孩子变成这样,毛毛妈妈陷入了苦恼之中。
可见,孩子太听话了不一定就是好事。我们传统文化总是教育孩子从小要“听话”,不要“淘气”。结果,我们的孩子不是独立性差,就是胆小怕事,缺乏社交能力。在21世纪的今天,这种教育观念显然已经落后,不能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应当改变。淘气的孩子不等于就是坏孩子。有识之士已经提出:“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外国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有个孩子,父母让他画太阳,他画了一个蓝色的太阳。爸爸问他:“你怎么把太阳画成蓝色的?”孩子说:“我画的是海里的太阳。”爸爸说:“好极了,你太有想象力了。”
有一位中国的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参观时,看到一个孩子用蓝色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走过来说:“嗯,画得好!”而且爱抚地摸了摸孩子的头,孩子高兴极了。这时中国专家问教师:“他用篮色笔画苹果,你怎么不纠正?”那个老师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能培植出蓝色的苹果呢。”
外国父母和幼儿教育者这样容忍孩子“不听话”是有道理的,这可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