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女儿亲自授权,一代文坛巨匠,影响三代人的心灵与写作。
梁实秋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高纪录。
★收录华语文坛大师梁实秋先生一生的重要散文作品,带我们领略文学中的幽默与生活中的美好。
★朱光潜、余光中、季羡林、冰心、周国平对梁实秋的散文激赏推荐。
★装帧古朴典雅,适合馈赠收藏。高品质典雅装帧,温暖从容,雅俗共赏,适合馈赠收藏。
《有趣生活》是一部梁实秋先生的杂文集,书中收录了梁实秋先生的杂文经典作品。梁实秋先生的杂文,或论事说理,或剖析人性,大事小情皆别有情味,读来生动有趣,其幽默之处,令人捧腹,其犀利之处,令人深思。此外,梁实秋先生的杂文更有一种深含人生趣味的调侃,这调侃并不是冷眼看世界的漠然,也不是愤世嫉俗的狂热,而是饱含深情地静观世间万象。其间有自嘲,也有讽刺,但即使是讽刺的文字,我们仍能从中感受到他心底的善意与慈悲,以及那种源于深厚的阅历与学识的包容之心。
流行的谬论
有许多俚语俗谚,都是多少年来的经验与智慧累积锻炼而成的。简单的一句话,好像含着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在言谈之间,常被摭引,有时候比古圣先贤的嘉言遗训还更亲切动人。由于时代变迁,曩昔的金言有些未必可以奉为圭臬,有些即使仍在流行,事实上也已近于谬论。如要举例,信手拈来就有下面几条。
一、树大自直
一个孩子,缺乏家教,或是父母溺爱,很容易变成性情乖张,恣肆无礼,稍长也许还会沾染恶习,自甘堕落。常言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悲观的人就要认为这个孩子没有出息,长大了之后大概是败家子或社会上的蛀虫。有些人比较乐观(包括大多数父母在内),另有想法:“没关系,树大自直。”“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不是常有所闻吗?树大会不会都能自直,我怀疑。山水画里的树很少是直的,多半是欹里歪斜的,甚或是悬空倒挂的。“抚孤松而盘桓”,那孤松不歪不斜便很难去抚。景山上的那棵歪脖树,是天造地设的投缳殉国的装备,至今也没有直起来。当然,山上的巨木神木都是直挺挺地矗立着的,一片片的杉木林全是栋梁之材,也没有一棵是弯曲的。这些树不是长大了才变直,而是生来就直。堂前栽龙柏,若无木架扶持,早晚会东倒西歪。
浪子回头的事是有的,但是不多,所以一有这种事情发生,便被人传颂,算是佳话。浪子而不回头者则比比皆是,没有人觉得值得齿及。没出息的孩子变得有出息,我们可以举出许多例子,
而没出息的孩子一直没出息到底,则如恒河沙数。
树要修要剪、要扶、要培。孩子也是一样。弯了的树不会自直,放纵坏了的孩子大概也不会自立。西谚有云:“舍不得用板子,便会纵坏了孩子。”约翰逊博士不完全反对体罚,孩子的行为若是不正,在他身上肉厚的地方给几巴掌,他认为是最简捷了当的处理方法。
二、虱多不痒,债多不愁
晋王猛“扪虱而言,旁若无人”,固然是名士风流,无视权势。可是他的大布褂内长满了体虱(有无头虱阴虱我们不知道),那份奇痒难熬,就是没有多少经验的人也能想象得出。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也自称“性复多虱,把搔无已”,作为不堪“裹以章服揖拜上官”的理由之一。若说虱多不痒,天晓得!虱不生则已,生则繁殖甚速,孵化很快,虱愈多则愈痒,势必非“似倩麻姑痒处搔”不可。
对许多人而言,借贷是寻常事。初次向人告贷,也许带有几分忸怩,手心朝上,口将言而嗫嚅。既贷到手,久不能偿,心头不能不感到压力,不愁才怪!债愈多则压力愈大。债主逼上门来,
无辞以对,处境尴尬,设若遇到索债暴徒,则不免当场挂彩。也许有人要说,近有以债养债之说,多方接纳,广开债源,债额愈大,则借贷愈易,于是由小债而变成大债,挹彼注此,左右逢源,
最后由大债而变成呆账,不了了之。殊不知这种缺德之事也不是人尽能为,其人必长袖善舞而且寡廉鲜耻,随时担着风险,若说他心里坦然,无忧无虑,恐亦不然。又有人说,既不能偿,则走
为上计。昔人有“债台高筑”之说,所谓债台即是逃债之台。如今时代进步,欲逃债可以远走高飞,到异乡做寓公,不必自己高筑债台,何愁之有?殊不知人非情急,谁也不愿效狗急之跳墙。
身在外邦,也要藏藏躲躲,见不得人,我猜想他的那种生活也不是一个愁字了得。
人生趣谈流行的谬论
谈话的艺术
谈学者016谈
时间
谈考试
谈友谊
写信难
代沟
沉默
为什么不说实话
萝卜汤的启示
了生死
升官图
说胖
谈礼
废话
应酬话
小声些!
剽窃
名片
撒网072
小德出入
吐痰问题
……
再谈「中国吃」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他的文章我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读过不少,很欣赏他的文才,寻他潜怀崇敬之情。——季羡林
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实秋像一朵花。——冰心
文学批评正是梁氏前半生文学事业之所在。其激荡之广,反应之烈,凡我国新文学史皆难忽视。——余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