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楚辞》始,经唐诗宋词,直到五四以降,从屈原到李白、杜甫、苏轼、陆游、鲁迅等大诗人都是中国文化中具有高度标志性和象征性的人物。文如其人,是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意趣、价值取向。
“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几千年来,神州大地诗脉延绵,“温柔敦厚,诗教也”。新诗发展虽然只有短短百年,但一直秉承优良传统,薪火相传,对社会风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在中华文化中,“诗教”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作品要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修身首先要“修心”,治国又“治心”,才能政通人和,才可风清气正。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
诗可养气,养独立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在《石灰吟》中有“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诗的作用,是内在的、情感的,诗歌能让一个人的内心无比充实。诗歌通过对美的追求和高扬来陶冶性情,塑造灵魂。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了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传承诗教的优良传统,我们从《诗刊》《人民文学》等刊物公开发表的诗歌中编选了这本主题性诗选《梦想之弦》(《爱廉说·中国廉政文学作品精选》诗歌卷)。入选作品遵循“反映时代,服务人民”的宗旨,都是情感真挚、积极向上的优秀诗歌。既体现了可读性、思想性、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又讲究视觉独特,老中青结合,各具特色。和近年来的多种诗歌年度选本相比,《做官的财富:散文卷/爱廉说·中国廉政文学作品精选》是一本明亮、积极的选本。若此种选本能够绵延下去,当是廉政主题文学的幸事,是诗歌唱响新时代的幸事。
展开
——摘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3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