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妆容与服饰:
红颜,这是一个具有诱惑力的字眼。无论从史书中,还是文学、绘画作品中,人们所看到的古代女性大都青春貌美、娉娉婷婷,却又昙花一现。她们涂脂抹粉、盛装华服,构成了古代社会的一道风景线。而这风景的背后的目光——男性品赏女性的目光,构成了历代丰富的(同时也常常自相矛盾的)关于这些红颜女性的褒贬之词,在那些正面情绪的表达和负面憎恨的抨击里,反证了女性精心修饰自己的无奈和悲哀。
一、画黛眉、点绛唇:
乡间田野有种开得并不张扬的花,色泽或鲜红或粉红,叫做凤仙花。秋季花开时,爱美的女孩会把花瓣采来,研碎,捣烂,然后把汁水涂在手指甲或脚趾甲上。有人说爱美是女人的天性,无论王嫱西子,金谷园中的绿珠,还是采凤仙花涂指甲的乡村小姑娘,都喜欢打扮自己。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男人也是要打扮的。从前中国的君臣们在上朝之前,通常也会使用粉妆粉饰一番,成语“傅粉郎君”可不是空穴来风。只因为从前女子是男子的附属品,化妆可令自己看上去更赏心悦目,取悦了男人,符合了“四德”之“容”的要求,还可打发时间,于是化妆成了古代女性最重要的事业之一,而备受关注。胭脂丽人、六宫粉黛、脂粉佳人说的都是女人,甚至粉黛、脂粉也成了女性的代名词。
当然,古代并不叫化妆,而叫“香妆”“妆点” “妆饰”,是包括敷铅粉、画黛眉、点绛唇等具体步骤的总称。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考证发现那时候的洞穴上留有关于妇女用红土涂脸的壁画。至商殷则已有用铜镜梳妆打扮的记载。相传春秋时期的西施已懂得以水代镜来梳妆打扮。宋人高承在《事物记源》中说“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可见秦代宫廷女子已形成了胭脂敷面、以黛画眉的风气。汉代,不仅各种铜镜已成为妇女梳妆打扮的常用工具,贵族妇女的奁盒(梳妆匣)中甚至有假发、梳篦、毛刷和胭脂粉等化妆用具及用品。到唐代,妇女化妆则更加具体细致,其主要步骤有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贴面靥、描斜红、涂唇脂等,更出现了红妆、催妆、晓妆、醉妆、泪妆、桃花妆、仙蛾妆、血晕妆等各种妆形。“红妆”传说为杨贵妃所创,一度广为流行,方法是先在脸部抹上白粉,在白粉上再涂上红胭脂。因杨贵妃特别爱用胭脂,传说有一年寒冬,她告别父母时,脸上的泪痕甚至结成了红色的薄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