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爱的海洋<br>第一章 同李立三相识相爱在莫斯科<br>出生在俄罗斯的贵族之家<br>李立三慧眼识珠<br>似曾相见不相识<br>李立三给她取了个中国名字:李莎<br>第二章 李立三蒙冤入狱 李莎放弃团证救丈夫<br>黑海之滨度蜜月<br>丢失公文包惹大祸<br>李立三和王明的旧怨新仇<br>王明、康生乘机陷害李立三<br>李立三入狱,李莎不要团证、要丈夫<br>监狱苦寻李立三<br>十月革命的礼物:李立三回家了<br>第三章 李立三受诬 李莎协助他写《李立三自述》进行申辩<br>铁窗苦斗:李立三在狱中纪实<br>协助李立三写《自述》,为他和中共中央辩诬<br>经历苏联卫国战争的考验<br>女儿英男出世<br>救助患难中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br>第四章 李立三回国 李莎别母携女,与他团聚在哈尔滨<br>除夕传来喜讯:李立三当选中共中央委员<br>《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立三路线”作了结论<br>在党的七大毛泽东为李立三“竞选”<br>李立三托郭沫若带信给党中央<br>李立三归心似箭<br>两地相思,两心相印<br>东北战火又起,李立三写信劝李莎尽早启程<br>李莎告别祖国、母亲,携女儿来到中国<br>第五章 夫唱妇随他们在北京建立了和谐、幸福的国际家庭<br>从家庭编译小组到中共中央编译局<br>接济婆母,李莎帮李立三找回儿女<br>保护烈士遗孤,李立三送孙维世去延安,结怨林彪<br>李立三为叶群背“黑锅”<br>陈云称李立三是辆“坦克车”<br>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接见李立三、李莎一家<br>李立三参加了新中国成立的筹备工作,一身肩负六项要职<br>李莎参加筹办北京外国语学院<br>一个和谐的国际家庭<br>教育子女成长<br>孩子们叫她“李莎妈妈”<br>婆母找她要“海子”<br>不贪又无怨<br>困难时期李莎家有“三不准”<br>第六章 李立三受屈罢官李莎对他开导劝慰<br>遭遇陈伯达闷棍,李莎对他开导劝慰<br>警惕“工团主义”<br>李莎劝李立三到下面考察、学习<br>30年后党中央为李立三平反,倪志福代表中央将红头文件送到李莎家中<br>第七章 李立三第三次复出他为全家人立下座右铭<br>迟到40年的来信引发思考<br>接待老朋友斯特朗<br>甘居人下,一心一意为党创造性地工作<br>第八章 中苏对抗李莎放弃苏联国籍加入中国籍<br>林彪庐山发难<br>给康生写信辩解<br>向陈毅求助<br>同秘书坦陈心语<br>规劝当时的“陈世美”<br>周总理批准李莎加入中国籍<br>女儿李英男的国籍风波<br>“我是中国人!”李莎的珍惜与自豪<br>第九章 红色之旅李莎说她“成了真正的中国人”<br>心系井冈山<br>参观中共诞生的摇篮<br>瞻仰顾正红烈士纪念碑<br>为鲁迅纪念馆题词<br>东湖宾馆巧遇秘鲁共产党中央委员<br>荡舟游西湖<br>烈士墓前赋诗赞秋瑾<br>岳飞庙内斥佞臣<br>途经南昌未过夜<br>李立三是南昌起义的发起者和领导人之一<br>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br>游览井冈五大哨口<br>慰问袁文才、王佐烈士亲属<br>李立三填词赞颂:井冈好<br>拜谒雨花台<br>访南京梅园新村<br>参观“总统府”<br>李莎宴客谈心得<br>第十章 为李立三平冤李莎过了12年牢狱、监禁生活<br>一纸便笺,李立三第三次被罢官<br>康生点火。对李立三的批斗升级<br>江青篡改历史,批判电影《燎原》<br>李立三顶着高压为刘少奇作证<br>李立三、李莎诀别,他劝李莎:“多多保重!”<br>在监狱中,李莎最放心不下的是李立三和女儿<br>“监禁”生活,动摇不了李莎为李立三平冤的决心<br>胡耀邦批准李莎回到北京<br>中共中央作出决定:为李立三、李莎彻底平反<br>邓小平等出席追悼会,公开为李立三平反昭雪<br>党中央送给李莎的生日礼物<br>李立三生前曾开过三次追悼会<br>第十一章 矢志不移晚年喜作黄昏颂<br>享受外国专家待遇,加倍努力工作<br>李立三故居开放,李莎第一次回婆家<br>为李立三找回失散50年、未见过面的女儿,合家庆团圆<br>祖孙情深<br>深厚的中国情结<br>草环相报,愿为第二祖国鞠躬尽瘁<br>不是结尾的结束语<br>李莎:中俄友好的见证人<br>李英男、李雅兰:中俄交流的姐妹花<br>刘铮、刘铉、李张鲁:薪火传递的第三代<br>李永:在圣彼得堡小有名气的“中国人”<br>李立三自述(1940年)<br>后记内容摘要
《生死绝恋:李莎与李立三的跨国婚姻》以李立三、李莎两人的感情生活为主要背景,描写了他们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组成一个国际家庭所经历的坎坷和磨难,以及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所折射出的这一小家庭五味杂陈的现实生活。书中尤其生动刻画了李莎这一位伟大的俄罗斯女性,对李立三忠贞不渝的爱情,读后不禁令人为其所作所为而软佩和感动。同时,也使读者从另一角度了解到李立三更加真实的一面,体味其在家庭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