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鼻炎
鼻炎是婴幼儿时期的高发病常见病,指内鼻道的感染,有很多种类型,主要分为急性鼻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和萎缩性鼻炎等。当发生过敏性鼻炎时,宝宝的鼻黏膜会肿胀、发炎、瘙痒。分泌的大量黏液会导致鼻道堵塞。与儿童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早期症状十分相似,家长最好带孩子到医院确诊,以期得到及时的治疗。
专家支招
首先主要以预防为主,在季节交替以及气候忽冷忽热、变化无常的时候,注意给宝宝保暖,尽量不要着凉,出门千万不要忘了给宝宝戴上口罩,既可保护宝宝脆弱的鼻黏膜,还可有效防止孩子接触过敏源。
如果宝宝得了鼻炎,不管是那种鼻炎,都没有什么特效药,而且有时候外喷内服的用好多药也没什么大的效果,反而会带来一些别的副作用,总而言之,尽心护理才是最重要的。
家里不管是客厅还是卧室,尽量不要有尘土,室内的装饰物件尽可能的清除,包括一些花草及各种材料质地的一些小摆设,尽量减少过敏源。
对于孩子本身,要及时用生理盐水清洁宝宝鼻子里的脏东西,或让孩子多次使用流动水洗脸,来减轻刺激症状,保持鼻子的清洁。
为减轻症状,可咨询医生使用抗组胺类药物治疗。
8中耳炎
婴幼儿极易患中耳炎,耳朵感染是儿童的第二常见病,常见于6个月至2岁的孩子。原因之一是婴幼儿的免疫系统还正处于发展阶段,功能尚不健全,使得他们易受病毒感染;其二是他们连接中耳到喉后部的咽鼓管较短且呈水平走向,使得细菌容易从喉部进入耳朵。中耳炎的危害频繁,如果不加治疗,会导致永久性听力丧失,进一步延迟幼儿的说话功能。因为在3岁前正常的听力对语言功能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还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像乳突炎、脑膜炎等,或破坏儿童的平衡能力。
如果稍大点的孩子称耳部疼痛,伴随发烧、打喷嚏时加重,就可能患了中耳炎;婴儿则表现为烦躁、哭闹不安、夜不能寐、拒绝喂哺等,因婴儿在喂奶、吞咽或夜间平躺时,对耳鼓膜的压力增大,口腔内的病毒和细菌很容易感染中耳所致。
专家支招
通常医生会对患有中耳炎的宝宝清理耳内分泌物,然后了解鼓膜的情况进行对症处理。有时还需要输液实施抗生素治疗或开一些口服和外用药物。家庭护理要点如下:
(1)让孩子坐起来和倾斜体位喂奶。喂奶时使孩子头部抬起一个角度,特别不要让孩子拿着奶瓶入睡,液体流向咽鼓管,会使咽鼓管阻塞,导致细菌繁殖。
(2)无烟环境。研究表明,被动吸烟增加儿童上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导致耳炎发病增加。
(3)用浸过热水的棉球轻轻地将宝宝耳垂上的异物清理干净,注意不要擦到耳朵里。
(4)给宝宝洗头或洗澡时注意不要让耳朵进水。
(5)用毛巾把放有热水的瓶子包好,放在孩子耳朵旁边,以缓解疼痛。
(6)按摩孩子的耳朵,帮助耳咽管通物,拇指向上,将手掌压在孩子的耳朵上面向各个方向按揉。
(7)避免孩子经常感冒。感冒会导致咽鼓管阻塞,容易引起中耳炎的发生,所以避免感冒也就减少了中耳炎的发生。
9出牙期不适
出牙期是指宝宝乳牙萌出所需的时间。一般从出生6个月左右,乳牙开始逐步萌出,在2岁~2岁半左右20颗乳牙全部长齐,乳牙分为乳中切齿、乳侧切牙、乳尖牙、第一乳磨牙和第二乳磨牙,且左右对称、上下颌对应。
萌牙期宝宝常见的不舒服表现如下:(1)唾液增加。牙齿刚萌出时刺激齿龈上的神经末梢,使唾液分泌增多,但宝宝一下子又不会吞咽过多的唾液,造成不自主地流口水。(2)痒。胚芽由于萌出时向上顶,宝宝感觉发痒、不舒服,因而出现啃咬倾向。(3)哭闹伴随入睡困难。(4)牙龈红肿。
专家支招
(1)牙齿的发育需要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因此,宝宝出牙期间的饮食调理很重要,富含蛋白质、钙质、维生素类的食物,如肉类、鱼和虾皮、蛋奶、豆浆、果蔬等,都有助于宝宝牙齿的健康发育。
(2)甜食是影响牙齿的大敌,糖果、带黏性的甜食或碳酸饮料都会引起蛀牙,还会影响食欲,因此要避免宝宝就餐前尤其是睡前吃零食或糖果。
(3)良好的喂养习惯。每次给宝宝喂养食物后,再喂几口白开水,以便把残留食物冲洗干净,如有必要父母可戴上指套或用棉签等清除食物残渣。
(4)发现宝宝有出牙迹象,如爱咬人时,可以给些硬的食物如面包、饼干,让他去啃,夏天还可以给冰棒让他去咬,冰凉的食物止痒的效果更好。
(5)用手指磨擦肿胀的牙龈大约2分钟,可以起到类似缓解不适的作用。
(6)注意纠正宝宝的一些不良习惯,如咬手指、舐舌、口呼吸、偏侧咀嚼、吸空奶头等。
(7)不要尝试用酒精止痛消炎。
(8)宝宝萌牙后,应经常请医生检查,一旦发现龋齿要及时修补,不要认为反正乳齿将来被恒齿替代而不处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