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诠释<br> 智慧就是一个好消息。在有关人类社会及历史的学问中,智慧总是和长者密不可分的。智慧是年龄增长赋予人们的礼物。但智慧能够抵御神经侵蚀症的袭扰吗?纵使能够,它的作用又能发挥多久呢?<br> 这就牵涉出智慧的本质这一问题。在我们的文化中,我们经常满怀敬意地使用这个词语。但是智慧的定义是否充分?智慧能够加以生物或神经学上的解释吗?或者由于它太过模糊和多元化,本身就很难用科学来加以精确的定义呢?<br> 我想无需声称我有什么特殊智慧,我可以运用自己早期的內省来对此加以理解,它可以帮助我阐明智慧的本质,或者至少可以解释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书的思想及论述就是由这种內省和见解展开的。<br> 随着年龄增长,生活中认知任务的数量似乎会有所降低。而这些任务却需要努力而精确地创造新的思维结构。但是问题处理(从广义上来说)则需要不断增长的模式识别,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积累越来越多的认知模板。结果,持续增长的未来认知任务就要不断地被先前存在的模板所覆盖,或者需要对先前的思维模板加以稍微的修改。行为决策则要不断地采用模式识别的形式,而不再使用问题处理的形式。正如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和他人的研究表明,模式识别是成功的认知中一个最有力的机制。<br> 生物进化带来了大脑结构的多层化,大脑由年长的皮层下结构和一个相对年轻的皮层组成。相对年轻的大脑皮层有一个更为年轻的次分区,被称为新皮层。另外,大脑皮层被划分为两个半球:左半球和右半球。由问题处理到模式识别的通道改变了大脑不同区域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方式。首先,认知由新皮层专门处理,并逐渐独立于皮层下和包含在旧皮层中的组织。其次,我们对左右脑的使用在不断轮转进行。从神经学术语来说,这可能意味着减少对右脑的依赖就会导致增多对左脑的依赖。<br> 在神经科学文献中,我们把能够进行模式识别的认知模板称为吸引子。吸引子是一个由神经元(大脑中负责处理信息的神经细胞)紧密连接起来的简约集群。吸引子的独特性在于一系列大规模的输入将会轻而易举地自动激活同一个神经集群和吸引子。简单地说,这就是模式识别机制。<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