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儿童的人格教育
0.00     定价 ¥ 25.00
青岛市图书馆
  • ISBN:
    9787208097650
  • 作      者: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儿童的人格教育》作者通过对当时的教育制度的评估,批驳了陈腐的教育观念,提出了全新的教改方案。并从家长、教师、学生何社会的角度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展开
内容介绍
  孩子的教育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的孩子是我们民族未来的希望,他们将创造历史。正确的教育是我们的幸福,而错误的教育是我们的痛苦和泪水,也是我们对社会和民族犯下的罪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并伴随其一生的。为了借鉴国外教育的历史经验,我社翻译出版世界教育名著译丛。
  入选译丛的图书有三个标准,一是经时间和实践检验公认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名著;二是语言简明、确切、通俗,可读性强,易于理解和运用;三是适宜中等文化水准的父母、教师和有兴趣者阅读。
  世上有一些人认为,自己的一生至少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有所作为的人;还有一些人认为,为我们的民族和人类培养一个有所作为的人胜过千万个庸庸碌碌的人。
展开
精彩书摘
  《儿童的人格教育》:
  正如我们所认识到的那样,这样的一种在任何环境下都追求优越的强劲冲动,儿童和成人都有,不可泯灭。人的本性忍受不了长期的低下和屈从;人甚至摧毁了自己的神祉。被轻视和被蔑视的感觉、不安全感和自卑感总是会唤醒人登攀高一级目标的愿望,以获得补偿和臻于完美。
  我们可以表明,儿童的某些特征是环境力量的结果。儿童在某种环境中,感受到了自卑、脆弱和不安全,而这些感觉反过来又对儿童的心理产生了刺激作用。儿童便下决心摆脱这种状态,努力达到更好的水平,以获得一种平等甚至优越的感觉。孩子这种向上的愿望越强烈,他就越会调高自己的目标,从而证明自己的力量。不过,这些目标常常超越人的能力界限。由于儿童少时能够获得来自不同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因而便刺激儿童设想自己未来会成为一种类似上帝的人物。我们发现,儿童自己也会被一种成为类似上帝的人物的想法所控制。这通常会发生在那些自我感觉特别脆弱的儿童身上。
  这里我们以一个心理问题严重的14岁小男孩为例,来说明上述情况。在要求他回忆童年的印象时,小男孩说,他在6岁的时候因不会吹口哨而极为伤心。不过,有一天当他走出房间时,他突然会吹了。他极为震惊,并真心相信这是上帝附身的结果。这个案例清晰地表明,脆弱感和想象自己是个上帝式的大人物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渴望优越是与一些明显的性格特征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个孩子对优越的渴望来揭示他的全部野心。如果这种自我肯定的愿望过于强烈,那么他总会表现出一定的嫉妒心。这种类型的儿童很容易染上希望其竞争对手遭受各种可能厄运的心理。他不仅怀有这种阴暗心理(这经常会引起神经疾病),而且还会给对手制造伤害,带来麻烦,甚至表现出十足的犯罪特征。这样的孩子会造谣中伤,泄露隐私,贬损同伴,以抬高自己的价值,特别是有他人在场看着他的时候。他误以为没有人能够超过他,因此,他是抬高自己的价值,还是贬损他人的价值,这并不重要。如果这种权力欲望过于强烈,他就会表现出恶毒和报复心理。这种孩子总是表现出一副好斗和挑衅的架势,他们眼露凶光,突然发怒,随时准备和想象中的对手搏斗。对于这些渴求优越的孩子来说,参加一场考试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这会轻而易举地暴露他们的无价值。
  这个事实表明,考试必须适应学生的特点。考试对于每个学生绝不意味着相同的事情。我们经常会发现,考试对于有些学生,是一件极为艰苦和困难的事情,他们的脸色一会儿白,一会儿红,言语结巴,身体颤抖,又惧又怕,大脑一片空白。有些学生则只能与别人一起回答问题,而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因为他们害怕别人看着他。儿童追求优越的心理也同样表现在游戏之中。例如,在玩马车的游戏里,如果其他的儿童扮演车夫,那么那些具有强烈的追求优越心理的儿童,则不会愿意扮演马匹角色,而总是想去扮演车夫,成为领导者,决定马车的前进方向。如果他们过去的经验妨碍其担当这个领导(车夫)角色,他们就会以扰乱其他人的游戏为乐。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人格的统一性
第三章 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第四章 追求优越感的引导
第五章 自卑情结
第六章 儿童的成长:防止自卑情结
第七章 社会情感和儿童成长的障碍: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
第八章 孩子在家庭的位置:儿童的心理处境及其矫正
第九章 作为准备性测试的新环境
第十章 孩子在学校
第十一章 外在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第十二章 青春期和性教育
第十三章 教育的失误
第十四章 对父母的教育
附录1 个体心理问卷
附录2 五个孩子的案例及其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