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果然很有料(第二卷)》:
看见赵匡胤后,这个道士恭恭敬敬地作揖道:“陛下,别来喜安,贫道的预言可信否?”看见这个道士后,赵匡胤大喜过望,急忙把他接入宫中,并像以前一样,开怀畅饮、不醉不归。
在这觥筹交错之间,赵匡胤问了一个迫切想知道的问题:“敢问大仙,我还能活多久,请给我一个准确的时间。”听完这个问题后,这位道士掐指一算道:“回陛下,贫道刚才算出来了,只要今年十月二十日夜里,天空晴朗、万里无云,您的寿命还有一纪(两种说法,十二年或三十年)。反之,要是那天黑云密布,天上一个星星都没有,您就赶紧抓紧后事吧。”话不多说,送别了这位道士后,赵匡胤就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后来,等到了十月二十日夜里,赵匡胤急匆匆地登上城楼,观察当晚的天气。只见当晚天气晴朗、繁星点点,赵匡胤内心大喜,他就准备起驾回宫了。
孰料,就在赵匡胤准备返程时,天气剧变,顿时阴霾四起,大雪骤至。看见此景后,赵匡胤这顿跳脚骂街呀,他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结局了。
赵匡胤回宫后,他立刻颁布圣旨,急召晋王赵光义进宫,兄弟俩要好好地喝一顿酒。由于在这个酒宴中,赵匡胤轰走了所有的侍卫、宦官和宫女,人们只能从远处遥望,并无第一时间的贴身记录。
后来,人们从遥远处看见,貌似在昏暗的烛光下,赵匡胤与赵光义推推搡搡,赵匡胤让弟弟接受什么东西,而赵光义就是不干,他一直在避让和谢绝这个东西。
再后来,这对兄弟俩足足喝到午夜时分,等他们到殿外来醒酒的时候,殿外的积雪已经有好几尺厚了。就在此时,面对这些积雪,赵匡胤一边用柱斧戳雪,一边回头对赵光义说道:“好做,好做!”随后,这哥俩就回屋睡觉去了。
当天晚上,赵匡胤命赵光义留在宫中,跟自己同屋而宿。蜡烛熄灭后,人们听见屋里鼾声如雷,赵匡胤看来睡得不错。然而,等到了五更天时,这里却一片死寂,太祖赵匡胤已经驾崩了。
第二天早上,赵光义登上朝堂,他向大臣们宣读了太祖的遗诏,登基称帝了。
以上,就是宋朝第一疑案“烛影斧声”的最初原型,没有争持、没有流血,也没有任何不和谐的因素,一切都那样的合情合理。
在当时,人们对于这个文莹和尚的描述奉若神明,深信不疑。不管是徐大焯的《烬余录》,还是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大家全都转载了这篇文章。
唯一不同的是,这些作者们加入了自己的“注解”,他们修改了这个道士的名字,增加了一段煞有其事的法会,还让花蕊夫人陪酒,等等。
当然了,也有反对的,甚至是嗤之以鼻的人,如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
那一夜的第二个版本,就出自司马光的《涑水记闻》。
砸缸的史学大师司马光,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其编纂的《资治通鉴》,是一本可以与《史记》齐名的史学巨著。
虽然是一位书呆子类型的历史学家,但司马光明哲保身、回避风险的功夫,却比司马迁强得多。
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的时候,他就记录到了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也就是柴荣因病去世那一年为止。这之后的故事,至于赵匡胤是怎么欺负后周的孤儿寡母,是怎么黄袍加身的,司马光是一字不说、一句不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