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参考值”的意义
当一个健康体检者或一个患者拿到一张化验单,首先想知道这个检查项目的“正常值”是多少,然后来对照自己检查的结果。其实用“正常值”这个术语并不准确,“正常”应理解为健康,若测定值不在其区间内,意即检查对象有病或不是良好健康状态,亦即“不正常”。这样的判断是不准确的,健康只是相对的,因此“正常”词义不清。另外,“正常”亦可被理解为所有数据呈正态分布,但是生物数据大多不呈正态分布。为使精确而少混淆概念,大多数都不用“正常值”一词,而用“参考值”、“参考值范围”。
那么,“参考值”、“参考值范围”是如何确立的呢?首先,实验室要确立参考个体,也就是依据临床对某检验项目的使用要求确定选择原则,以此选择测定参考值的个体。把所有参考个体的集合称为参考总体。从统计学上说,一定数量的参考个体从参考总体中的一个抽样,叫做“参考抽样组”。在现今的“参考值”建立中,都是对参考抽样组做具体研究。对一个参考个体进行某项目测定得到的值为该个体的参考值,所有参考抽样组的各个参考值合起来即为“参考值范围”。“参考值范围”常定作实际的最小和最大测定值的一组值(即参考值组的整个范围)。然后,依据所有参考值的分布特性以及临床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归纳分析后,确定“参考值范围”中的一部分为“参考区间”,一般情况下,常选择95%分布范围的大小表示“参考区间”。区间的两端为参考区间的限值,分为低参考限和高参考限。因此“参考值范围”是参考抽样组内所有参考值集合,以最小的和最大的参考值为界限。而“参考区间”只是“参考值范围”的一部分,而不是全体,两者不能混淆。
理解“参考值”的定义后,我们可以归纳以下几点:
1.参考值来源于大量的正常人群中有关实验测定数据,并根据正常人群中不同年龄、性别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群中数据的分布范围,并以此确定参考值范围。而医学决定水平是来源于大量的临床患者数据的观察和积累,用于确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情况,并针对这些情况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因此,参考值不能替代医学决定水平界限。
2.对超出参考值界限不大的异常值,可以根据被检者的临床表现区别对待,可以采取治疗措施,也可以进行观察。但是如超过了医学决定水平的界限,则一定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某些疾病的诊断指标需依靠医学决定水平值才能判断,而在参考值范围左右则很难进行判断。
3.参考值可有一个上限和一个下限,也可只有一个上限或一个下限,而医学决定水平可根据不同的疾病诊断要点和标准、不同的治疗要求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多个设定的上限或下限。医学决定水平是临床医生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应该掌握和使用的数据,不是普通患者做参考的参考值。
二、检查前的准备事项
检查前对饮食的要求
为保证检查结果的客观准确,有些项目如血脂检查、内生肌酐清除率检查等要求在受检前3天内少吃或不吃高脂食品,不要饮酒;如肝功能检查、空腹血糖检查要求前一天晚上20:00后到采血前不要进食,以免受乳糜颗粒干扰或影响空腹血糖等指标的检测。
按规定时间采集标本
采血时间以上午7:00—9:00较为适宜。空腹采血最迟不宜超过上午10:00,太晚会由于体内生理性内分泌激素的影响,血液状态发生变化,虽然仍是空腹采血,但检测结果容易失真(例如血糖值)。若过度空腹达24小时以上,某些检验也会出现异常结果。例如血清胆红素因空腹48小时而增加240%;血糖因空腹过长而减少为低血糖;空腹过度时三酰甘油、游离脂肪酸反而会增加,故空腹时间并非越长越好。检查前对药物的要求
1.若正在服用抗生素类药品或维生素C及减肥药物等,待停药3天后再接受检查。如服用阿托品、感冒药、消炎药、安眠药等会影响肝功能检查结果;如维生素C能使血糖化验值偏低,特别是长期服用维生素C的糖尿病患者更要注意。又如降脂药、避孕药、噻嗪类利尿剂、B受体阻滞剂、免疫抑制剂、某些降压药、降糖药、胰岛素及其他激素制剂等,均可影响血脂的检验结果。
2.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患者,应在采血后及时服药,不可因为接受检查而干扰现有疾病的常规治疗。
3.即使空腹采血,但对慢性病患者服药应区别对待。如高血压患者每天清晨服降压药,是保持血压稳定所必须的,贸然停药或推迟服药会引起血压骤升,发生危险。所以高血压患者应照常服完降压药后,再接受检查。
采血时的心情
采血时心情紧张或恐惧会造成血管收缩,引起采血困难,同时也会因神经血管反射造成晕厥。所以被检者应放松心情,避免紧张。经常有人会说:“抽了这么多的血需要多少营养才能补回来呢?”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和紧张,因为2-50毫升血只占人体全部血量的0.5‰~3%,不会影响人体代谢和功能,不需要任何补充和特殊营养,人体完全可自动进行调整和适应。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