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交往之道
0.00     定价 ¥ 24.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44083393
  • 作      者:
    王想龙编著
  • 出 版 社 :
    山西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曾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现年79岁。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上海杨浦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及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教师,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展开
内容介绍
  《交往之道》共分为十章,围绕“交往之道”这一主题阐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强调我们在交际过程中首先就要做到认识自己,从而好地懂得交往的意义,进而成就自我,融入社会,主要是章的内容。二是从为人处世的角度阐明了交往和处世等,应遵循的原则和规律以及怎样传递交往的力量,主要是第二、第三两章的内容。三是具体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人际交往的几种主要类型,并呈现出“君子之交淡如水”“布衣之交不可欺”和“生死之交永不忘”的理想境界,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在交往中的魅力,传递出入际交往的正能量,主要是第四、第五、第六章的内容。四是阐述了在人际交往中要发扬和传承的诚信、谨慎、礼仪等几种品质,并引导我们共同思考交往的意义所在,主要是第七、第八、第九章的内容,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我们在编写过程中为关注的。五是指出了人际交往的高境界,就是天、地与人三者的有机融合,告诉我们天地人之道是人类共同的法则,主要是第十章的内容。
展开
精彩书摘
  《交往之道》:
  “天地人”的含义是什么?在古代的智者看来,“天”主要指大气与气候;“地”主要指地质地理,包括岩石土壤与矿产资源;“人”主要指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广义上包括一切生命体。天地万象,变化莫测,人生际遇,动止纷纭。“天地人”能否和谐相处?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能否进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的境界呢?从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质来看,天地人和、和而不同、中庸圆通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则是其主要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关于治理天下的基本思路,总体上是大同思想,和而不同。儒家讲究中和,中庸调和;道家讲究天和,道法自然;佛家讲究圆通,圆融无碍。
  虽然主张不一,但思考是相通的。
  在天人关系上,老子明确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遵循自然规律,要“天人合一”,不要天人对立。在此影响下先后形成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天人感应”‘天人交胜”“人定胜天”等思想主张,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天人关系的问题。然而,处理天人关系的基本思路,概括起来主要还是“天人合一”这一主流思想。它强调的是“天、地与人”三者共生共荣,上得天时、下得地势、中得人和,认为天生万物都是为了人,即所谓“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不论是儒家、道家、墨家或兵家,都把自然看作是大化流行的有机整体,认为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应该寄予深切的关怀与同情。
  倡导天地人和谐之道,最具代表性的是老子的自然哲学。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要求人回归自然、顺应自然。老子积极主张“天道自然无为”,认为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不停地运动着的,正所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人要顺应事物自己生长变化的原则,不要生硬勉强去做。甚至明确提出“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是自然规律,追溯的是天地万物的总和及根本,讲的是顺应自然的行为准则,也是“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观,有助于人们克服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对抗。
  在天地人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求得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孔子以“知天命”敬畏苍天,并躬身行之,而不曾有丝毫懈怠与侮慢之心。他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他在“君子有三畏”的思想中,明确地把“畏天命”放在第一位,可见其对于天命的敬畏。在此基础上,孟子则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他把宇宙看作是人性之源,把天命与人性合二为一。他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来表明对天道的敬畏之情。由此可见,智者、圣人之所以不凡,是因为他们有所畏惧,也有所敬仰。而平凡之人心存敬畏,抑制浮躁,胸中自然生出一些正气、庄严与崇高。人虽渺小,但心存敬畏,灵魂深处即可清澄而庄严。仰望“天道”,我们不得不敬畏人性的崇高,敬畏生命的神圣,敬畏心灵的纯洁。
  然而,上文中孟子“天人合一”的思想则来源于子思。子思最先提出“诚”作为沟通天人的桥梁。子思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中庸》)“诚”就是天道,努力去把握“诚”的过程,则是行“人道”的过程。只有达到“诚”的人,他们是不需要“思”和“勉”,就能够“从容中道”成为圣人。
  圣人就是具有“诚”的人.也就是达到了“天人合一”境界的人。在此基础上孟子又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上》)可见,孟子直接继承了子思的观点,并且又进一步提出了“思诚”的思想主张。
  相比起来,主张“天人相分”的荀子,与主张“天人合一”的孟子,他们在哲学上有一定的差异,但荀子同孟子一样,也极力地弘扬“诚”的思想,并将其提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他说:“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期诚者也。”又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智)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不荀》)然而,荀子高扬天地之“诚”的目的,在于确证人道之“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因此,荀子认为在以“诚”养心的基础上,更极力强调“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在此基础上,荀子十分向往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交往,他认为在这种氛围中,即使朋友与你争论什么,那也是相互信任的表现。即使对方站出来批评你,只要他批评得正确,你就应该尊他为师。正所谓“士有争友,不为不义”(《子道》)。“非我而当者,吾师也。”(《修身》)同样,社会主体或政治主体之间的交往,也必须遵守诚信的原则,所谓“义立而王,信立而霸”。反之,“己诺不信则兵弱”,“权谋立而亡”。(《王霸》)荀子从形而上的拷问到形而下的落实,表明了他将诚信广泛地运用于日常交往和非日常交往,从而拓宽了孔、孟所提出的诚实交往的内容。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认识自己
文化典籍
一 孔子论“不患”
二 孔子论“自省”
三 各言其志
四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五 人性本善
六 自暴自弃
七 人不可以无耻
八 操心虑患,多能通达
九 知其所止
十 王积薪闻棋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二章 交友之道
文化典籍
一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二 交友无绝
三 友其德也,不可有挟
四 知人论世
五 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六 与人不争
七 曲突徙薪
八 泽人网雁
九 陈太丘与友期
十 管宁割席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三章 处世之道
文化典籍
一 吾道一以贯之
二 君子务本
三 行已有六本
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 田子方侍坐
六 齐家先修身
七 工之侨献琴
八 刘宽仁恕
九 王安石待客
十 刘凝之处世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四章 君子之交
文化典籍
一 士相见礼
二 和而不同
三 子路初见
四 君子之交淡若水
五 君子中庸之道
六 君子不患
七 晋人好利
八 范元琰遇盗
九 中山君飨都士
十 不偏不党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五章 布衣之交
文化典籍
一 好生
二 孟尝君舍人
三 苏代为燕说齐
四 章台见相如
五 布衣之侠
六 孙权劝学
七 疏广归乡设酒食
八 伯牙与钟子期
九 贾岛推敲
十 三 顾茅庐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六章 生死之交
文化典籍
一 朋友之馈
二 成子高寝疾
三 死而冠不免
四 刎颈之交
五 管仲与鲍叔牙
六 荀巨伯看友人疾
七 钱金玉舍生取义
八 范巨卿与张元伯
九 李勉为书生埋金
十 情同朱张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七章 交往以诚
文化典籍
一 交往以诚
二 子路辞于孔子
三 以德服人
四 自欺欺人
五 自我完善
六 季札挂剑
七 包惊几笃于友谊
八 鲁宗道为人刚直
九 涸辙之鲋
十 曾子烹彘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八章 交往以慎
文化典籍
一 君子慎其处
二 交往不可不慎
三 择师长不可不慎
四 以慎接于物
五 孙叔敖为楚令尹
六 直为人廉慎
七 圣人之所慎也
八 曾子衣敝衣以耕
九 晏子御者之妻
十 母贤子清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九章 交往以礼
文化典籍
一 不学礼,无以立
二 孔子观乡射
三 孟子欲休妻
四 良能良知
五 礼起于何也
六 晋献公之丧
七 曾子避席
八 礼贤下士
九 圣人知礼而有勇
十 知己而无礼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十章 天地人之道
文化典籍
一 问津
二 孟子三乐
三 天之道
四 天地虽大
五 大道之行也
六 王者何贵
七 齐大饥
八 天人之分
九 尧让天下于许由
十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