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孙中山》:
一、贫困之农家子
1866年11月12日凌晨,孙中山诞生在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
翠亨村是一个不足百户的小村子,位于香山县东南,背山临海,绿荫苍翠,一条兰溪从村前潺潺流过,风景优美。西靠群山起伏的五桂山脉,东临伶仃洋十余里,南距澳门仅37公里,隔珠江口与香港相望。毗邻港澳,领风气之先。
香山孙氏起源于乐安郡望,远祖辗转迁徙,于乾隆年间,高祖孙殿朝始迁翠亨村,积有薄田十余亩。孙中山的祖父孙敬贤,笃信风水堪舆,为购得一处、“龙穴”宝地,不惜变卖田地为先祖迁建坟茔,致使家道中落,成为一个没有土地的佃农。孙敬贤生三子:长子达成,次子学成,三子观成。
孙达成为生计所迫,16岁时就到澳门一家鞋店做学徒。3年学徒期满后,在一家葡萄牙人开的鞋店做鞋匠,每月只有4元的薪水。其间还学过裁缝,在澳门待了16年。直到32岁时,才攒了点钱回到家乡,与附近隔田乡农民杨胜辉的女儿杨氏结婚,相继生下了孙眉、孙妙茜、孙中山、孙秋绮兄弟姐妹4人。家中还有祖母黄氏,共7口人,挤在村边3间简陋的泥砖屋里。孙达成租了两亩半“龙田”,耕种水稻和杂粮。
孙中山的两个叔叔孙学成、孙观成,也因生活贫苦到海外谋生。孙学成不幸在海上遇难;孙观成则死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淘金区。孙达成夫妇于是又承担起照料弟媳的责任,因此生活更加拮据。
孙中山从6岁开始,就经常和姐姐妙茜上山割草、拾柴,或到塘边捞猪饲料,有时随外公驾船出海捕鱼和取蚝。每年还要替人放几个月牛,所得的报酬是得以用牛给家里犁地。平时很少吃到米饭,常以番薯充饥。从小光着脚走路,直到10多岁才有鞋子穿。“生而为贫困之农家子,早知稼穑之艰难”,孙中山从小就对劳动人民的困苦和封建社会的不平等有着切身的体验。
孙中山的哥哥孙眉比孙中山大12岁,在家乡只读了4年书,15岁的时候,就到离翠亨村3里路远的地主家当长工。16岁那年,孙眉跟随舅父杨文纳一起去檀香山谋生。先是在一家华侨菜园做工,每月工资15元,他省吃俭用,每月攒下10元钱寄回家中。一年后,又转到夏威夷人设立的牧场做工。后来到茂宜岛租地垦荒,逐渐致富。
孙中山出生时,按照族谱排辈,取名“德明”,乳名“帝象”。10岁的时候,哥哥孙眉寄了一笔钱回家,供其读书,进入本村冯氏宗祠内的私塾,取学名孙文,字载之。后来,在香港拔萃书院读书时,取号“逸仙”。在流亡日本时,化名中山樵,遂以中山名于世。
孙中山自幼聪颖过人,读书一点也不感到吃力,只是苦于先生一天到晚地要求死记硬背,却不讲解书上的内容。有一天,在读《大学》时,孙中山不解地问先生:“先生,我天天背书,可是不知道书上究竟讲的是什么意思,这样的书读了有什么用呢?”
塾师是一位姓王的先生,他教了一辈子书,平生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学生,一时间有点语无伦次:“你不好好背书,胡说些什么?你说你都会背了?那背给我听听!”
王先生话音刚落,就听孙文开始熟练地背诵起了《大学》,若不是王先生打断,孙中山还会背更多,而且是只字不差地背诵。这下轮到王先生理屈了,他只好说:“古人有言,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只有多读书,才能领会其意,一通百通。”
后来私塾的老师换了附近南蓈墟的程君海先生,其人博通经史,在传道授业的同时,注意思想启迪与德行培养,常对学生讲授清朝入主中原以及与外国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等史实,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有一次,程先生在上课时曾出“虎豹诚能格”为上联命学生对,孙中山答以“龙蛇未可知”为下联,程先生从此喜欢上了聪明好学的孙中山。
孙中山放学后,还要帮家里挑水、放牛、下地插秧、除草,经常光着脚丫跟父亲一起在田间劳动。程先生主动找孙达成劝说:“孙文这孩子天资聪颖,长大后一定大有作为,家里的小事就不要叫他做了,别耽误他上学。”
孙中山从小活泼好动,爬树打鸟、捞鱼摸虾都是常干的事。他喜欢游泳,“入水如蛙,村中儿童,皆不能及”。还练就了一手“绝活儿”:用石子打小鸟,而且打得非常准。乡亲们见他倔强好动,就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石头仔”。
孙中山还好打抱不平。孙中山8岁的时候,村里来了户卖豆腐的人家,户主名字叫亚秀,大家都叫他“豆腐秀”。“豆腐秀”有两个儿子,很是顽皮,年龄都比孙中山大,经常合伙欺负村里的小孩。有一次,哥俩暗地里用弹弓装小石子射孙中山,孙中山气愤极了,于是拿起一块石头追赶,一直追到他们的豆腐店里,一石头掷去,“哐啷”一声,豆腐锅被砸破了。“豆腐秀”全家大惊失色,于是赶到孙中山家里理论,孙中山据理力争,说明了事情的原委。孙中山的母亲见“豆腐秀”家生活艰苦,就主动赔偿了损失。“豆腐秀”也自知理亏,把儿子狠揍了一顿,从此,那两个孩子再也不敢欺负人了。
孙中山出生那年,是太平天国时期天京被攻陷的第三年,太平军余部与捻军联合,在遵王赖文光率领下,仍在与清军作战。洪秀全是广东人,太平军的事迹在两广地区广为流传。村里有一个参加过太平军的老战士冯爽观,晚饭后,经常在孙家屋前的榕树下乘凉,常常对孩子们讲太平天国反清革命的故事。孙中山对洪秀全很是敬慕,有一次情不自禁地说:“洪秀全灭了清朝就好了!”这位老兵就对他说:“你长得很像洪秀全,你长大后也当洪秀全吧!”于是,孩子们都管他叫“洪秀全”,孙中山也以“洪秀全第二”自诩。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