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一芙,二更食堂、鲁豫有约签约作者、微博读书推荐认证作者。作品被人民日报、十点读书、清华南都、思想聚焦、鲁豫有约、灵魂有香气的女子等平台广泛转载,作品百余次获得10万+阅读,单篇阅读量超百万。
2.《我们只是不想要一个平庸的未来》,每篇文章都能让人从中得到启示,给我们智慧和勇气,催我们奋进,让我们告别彷徨,努力变得不一样。
很多人不愿活在平庸的世界里,他们始终秉持一颗不服输的心,不妥协、不放弃、不将就,努力让自己变得不一样。 《我们只是不想要一个平庸的未来》写的就是一些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向着优秀努力生活,拼命缩短和优秀之间的距离,变成不普通的自己。
1像少年那样,我们都不甘普通的英雄梦
没有人在少年的时候,想成为一个普通人
1
今天例行读书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句子—“没有人在少年的时候想成为一个普通的人”。
这句话突然就像是一阳指,一瞬间就戳到了我的心坎。
传说每只妖精都有琵琶骨,被抽走了就离开了。大概每个少年都曾经梦想过叱咤风云地炸出一番天地,最后却都被抽去了那条琵琶骨,做了世间最俗气的庸人。
小时候我们学校要求女孩子都必须把头发剪成齐耳短发,唯独舞蹈队的孩子不需要。所以,即便练舞蹈基本功,被老师压得胯下酸痛,强忍着,把牙齿咬得咯咯作响也要坚持下去,只为了留下与众不同的长头发,在走进学校大门的时候,飘逸地甩一甩。
这一份幼稚,便是当年不肯落入俗世的倔强。
总觉得这个世界千人一面,而少年时的我暗暗发誓要做那个不一样的。让别人远观茫茫人海,第一时间就看到我。
2
小的时候,男孩们做梦要做英雄,拯救世界。女孩们幻想成为公主,住进城堡。
到了少年时,梦想就像抽了芽的树,开始有各自缤纷的形状。但没有人会幻想自己未来会是站在人群中碌碌无为的普通人。
几乎每个人小的时候都写过一篇命题作文,名叫《我的梦想》。如今回想起来,大家都想象未来的自己是音乐家、画家、科学家、工程师,总之都是人中龙凤,没人想做坡上的一棵无名的小青草。
3
当我们分享轰轰烈烈的梦想,去追求平平淡淡的生活姿态时,我们才发现,原来平淡,也是一个极其具有挑战性的话题。
每一天按时上班打卡,工作中不出纰漏,下班按时回家,悉心照顾父母孩童,要做好远比听上去困难得多。
一张100分的考卷,从0分升到10分是容易的,从20分升到60分又再难一些,而从98分到100分,真难于上青天。
生活这份答卷,大多数人勉勉强强达到了60分就自我满足了。偶尔做个不合格的孩子、不合格的父母和不合格的职员,也觉得在情理之内,那你就和这个世界上80%的普通人一样了。
完善自己的每个身份和形象,要求甚至苛求它们参考更高的标准。每天能在平凡的路上比别人多走两步,就不普通了。
我几乎没有看到一个成功的人,让生活、工作、情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成为自己的短板。
上个月我在奥林匹克公园附近,因为找酒店迷了路,幸运的是遇到一个半夜出来跑步的男子,他爽快地带着我找到住处。言谈中得知,他住在我对面的高级酒店,是来北京出差的。
我道谢过后,原以为他会停止夜跑,毕竟转身就是他住的酒店。没想到他爽朗一笑,大手一挥,又消失在夜色里。
看着他折返的背影,我从心底感慨:能一丝不苟地对待生活,生活也不会让你太普通。
生活的样子,就是你对待自己的样子。用最好的你,用心去对待最坏的生活。
若你能体面地出席最坏的人生,生活也会害怕,给你腾出一条漂亮的路。
4
不普通的人,是坚持做好每天必须做的事情,也是在面临突发情况的时候,能够勇敢地站出来,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前一段时间,我看到一个电视节目,节目里,一个女演员装作被恶人搭讪的样子,在餐厅里向男孩们呼救。
男孩们挺身而出,拦在了女孩身前,与扮演恶人的那位五大三粗的男演员互相推攘。
事后,腼腆的男孩们表达了当下内心的恐惧,却也说虽然很害怕,但既然看到了女孩的求救就不能坐视不理。
我翻了其中一个男孩的微博,言语间依然是个普通男孩的样子,偶尔玩玩网络游戏,周末宅在家里吃外卖。与朋友谈笑,插科打诨,很是可爱。
好莱坞大片里的各路大侠,生活中也多是常人模样。区别只是在于临危不惧,临乱不恐,在胆小怯弱的各路人马纷纷缩手缩脚时,勇于临危受命。
再往小了说,就是敢出来维护自己认为对的事。
有的时候觉得,或许人越长大,越知廉耻,越懂胆怯,便不能像少年时那样,什么事都爱插上一足。
但总有这样的一个晚上,在被窝里,记起自己曾经是闪电一样的少女,记起自己是曾期待与世界交手的少年。
我只是暂时看上去和你们一样
前同事辞职了,理由是考入了一所国外高校。
我们谁也不知道,这么忙碌的工作里,他是如何能一边兢兢业业地完成工作,一边通宵达旦苦读、申请学校,考入一所行业内知名高校的。
我们祝福着别人的飞黄腾达,也一边反省着自己。
有时候我会遇见一些人,他们暂时看上去无论境遇还是能力,都和周围的人相差不大。但细看他们的所作所为,我心里清楚,我们之间的“相似”不会持续太久。因为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样子截然不同。
有人在生活夹缝里,依然在探索着更好的出口。有人早已习以为常,丧失了突破环境的决心。
我身边有个姑娘,中考之前因为家庭出现了一些状况无心向学,毫无悬念地进了一所三类高中。
在这个名不见经传、被公认为“垃圾饲养场”的学校里,各色人等都有。有等着父母将其送出国门的富二代小姐,有稍不顺意就离家出走的叛逆少女,有总在和老师对着干的破坏分子,也有打架斗殴的小混混。
第一天去上课,她就被教室里的情景惊呆了:一个老师进来,没说几句话,大家嘘声一片。有人在教室大喊了一声,全体同学肆无忌惮地哄笑起来,对课堂纪律视而不见。
她原来也不是一个有心向学的姑娘,却也被这里的环境惊呆了。身边的人是如此心安理得地准备接受一个平庸的未来,就像被温水煮过的青蛙,已经丧失了跳出来的能力。她暗下决心要抓住这个机会,成为和周围的人完全不一样的人。
于是,在乱糟糟的课堂上多了一双聚精会神的眼睛。老师也很快地注意到了这双眼睛。在这样的学校里,很少见到愿意潜心学习的学生,老师惜才,惊喜之余更是暗中栽培她。
在这样的环境里,姑娘也受到了许多的非议。她咬牙安慰自己,这是因为自己太晚才开始努力的缘故。如果早一点专心学习,现在的自己就应该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身边书声琅琅,同学们携手奋进。现在的自己,正在为过去那个不努力的自己“买单”,要是现在还是浑浑噩噩,未来的自己就要为现在的不努力“买单”。
姑娘在三年之后,终于不负努力,考上了一所心仪的大学。
她回想那时候的生活,忍不住感慨,自己就是靠着一句话活下来的:我只是暂时看上去和你们一样,但我会抓住任何机会,和你们不一样。我不喜欢他们的样子,我想证明我跟他们不一样。
人到底能不能摆脱周围的环境成长起来?俗话总是告诫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像你掉入了黑染缸里,就得被染成一只见不得光的乌贼,无法全身而退。可是你别忘了,俗话也说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环境对你的影响应该是这样的。倘若你长在森林,落在一片参天大树之间,哪怕是条小小的蔓藤,也要覆于木上,努力生长,到达树的高度;但若是你不幸降生在灌木丛,你要相信自己是森林的一颗种子,绝不能被一路的灌木同化,要尽可能地生长。
一个人能不能跟周围的环境融合,主要取决于自己的内心。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但不能永远决定你。你必须要在一片荆棘里,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我高中时在舞蹈队,队里一共二十几个姑娘。
练基本功的时候经常要用到弹力带,大家的舞鞋也都寄存在舞蹈室。
下课铃声一响,我们脱了舞鞋、扔了道具就往教室外跑。只有一个小姑娘每次都帮老师把舞鞋摆好、道具收好,再协助老师把满是汗渍的地面小心翼翼地擦洗一遍。
当然她也格外受到老师的青睐,那时候不懂事的我们私下议论“马屁精”“有心机”“假模假式”,甚至当面嘲讽她:“你那么能干,为什么不把全校的卫生也做了?”
想一想,那时候的我们大概是有些嫉妒吧。毕竟在二十多个姑娘中,她是唯一一个能受到老师课外点拨的。同在一个教室,她已经显得与我们有一些不同:她的舞步永远是最快学会的,每次都被挑选出来给我们做镜面示范;她的舞步很到位,每一个节奏点都踩得准,相比之下,我们的舞步显得粗糙不堪。
后来这个姑娘理所应当地成了领舞。这当然不是因为潜规则,她花了更多时间和心思来学习,凡是有疑惑都能当场解决,这才有了考核时的出色发挥,让我们心悦诚服。
虽然同样是学舞蹈,但是她尽心地完成每一次善后,将四十五分钟的课延展开。
环境捆束不了你的手脚,困兽之斗,犹能突围。但环境最可怕的一点,在于它能同化你的精神,给予你精神麻痹—“在这个环境里已经很好了”,“身边的人都这样,我也这样吧”。
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二十四小时,但是有心人却可以将二十四小时无限地扩展,这些时间足够让你去脱离任何一个你想脱离的环境。生活是看人脸色的,你若将它二十四小时好生伺候着,生活一定也会赐你同等的回报。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