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千年不败
0.00     定价 ¥ 28.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807416739
  • 作      者:
    高彦杰著
  • 出 版 社 :
    文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高彦杰,满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天门》,发表散文、诗歌、报告文学100万字。
展开
内容介绍
    《情系都江堰丛书:千年不败》为其中一册,是上海援建人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真实地记录了上海援建人员在都江堰的工作和生活,反映了上海援建者们精神的光芒。包括:上海市第四建筑有限公司、计划综合部门、上海农工商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工程建设部门、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第二市政工程有限公司等。
    “情系都江堰”丛书包括章慧敏的长篇报告文学《情动天府》、高彦杰的报告文学《千年不败》和杨秀丽的长诗《彩虹经天》。章慧敏、高彦杰、杨秀丽三位女作家深入灾区,近距离地感受都江堰的一切。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上海市第四建筑有限公司
    在1380米高的山上
    天阴沉得就像要掉下来似的,雨不停地下,像是要告诉人们,女娲补天的那一块又掉下来了,大雨泼水般地倾泻在大地上,躲都没地方躲。为什么要躲呀?有多少灾民在这样的大雨中还无处安身呢。
    有一个齐家院子和都家院子,在海拔1380米的山上,那里住着几十户羌族的农民兄弟,那里是重灾区,房屋几乎全部倒塌,农民在大雨中就躲在树下。上海市第四建筑公司负责搭建山顶的板房。连当地的农民都无法爬上去,更不要说去施救了,可是,四建公司的员工连夜拉着板房出发了,他们每人带上几块压缩饼干,一瓶矿泉水。
    车开到山脚下,无路可去了,上山的路全部被石头泥块填了,风雨交加。指挥员命令:“就是一块一块肩扛也要将板房扛到山顶!”
    坡稍缓一点的地方,就一人背一块板前进,越往上爬,坡越陡,人根本就直不起腰来,最陡的坡大概有45度,只能两个人抬一块,一前一后地往山上爬,后面的人哪里是抬呀,只能将房板举过头顶,一步一步地前进。经常是爬了十几米脚底一滑,人连房板一起滑了下来,又要重新攀登。人们除了两只眼睛,浑身都是泥浆。
    在余震不断中,一道奇特的风景线就在人们眼前:队伍像是一道人墙,紧紧相连,慢慢移动,人影就像是一组活动的泥雕像。
    每个人背着一块板要爬二三十公里的路才能到达山顶,没有开饭时间,没有休息时间,也没有睡觉时间。那一刻,所有人的心都与山顶的灾民连在了一起。大雨把白天染得像黑夜,到了夜晚就像到了不见天的深渊。他们凭借微弱的手电筒光亮,一步一步地往山顶爬去。
    一块板30公里,两块板60公里,三块板90公里,创造奇迹的队伍啊!
    当他们爬到山顶时,灾民们从避雨的树下狂奔了过来,呼喊着:“亲人啊!救命恩人啊!我们获救了,我们想都不敢想,这鬼都上不来的山上,你们爬上来了。我们准备往山下逃的,但没有了路,余震还在,出不去呀,下山也是死,我们只能呆在山上听天由命。做梦也没想到,你们会在这个时间来到了山顶,感谢政府,感谢上海,感谢共产党,感谢胡主席!”
    第一块板背到山顶,便有了第二块、第三块,他们一天最多背到山顶37套板房。一位大娘拉着小范的手,用满是雨水的袖子给小范擦了擦脸:“孩子,你还是个娃呀,你在父母身边还是撒娇的年龄,却在这样的地方出现在我们面前。”
    小范26岁,生就一张胖胖的娃娃脸,看上去只有二十出头,一笑甜甜的。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他亮出了一身好体力,一个人背着房板一次一次地冲在最前面,坡缓的地方,他腾出一只手抓起块饼干就着雨水吞下去,坡陡的地方,他把房板背在背上爬行前进。他咬着牙对自己说:“我来干什么的,就是来干活的,抢时间,建板房,安置灾民,让他们早一天住进板房。”
    在上海的妻子急死了,电话没有信号,联系不上,孩子仅四个月,好容易电话联系上,妻子第一句话便带着哭腔:“你接电话呀。”
    小范轻松地说:“老婆,我好着呢,正在海拔1380米的山上搭建生命的奇迹!”
    韩正市长上去了,他惊讶地问:“这是我们上海建工创造的奇迹?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大娘奔过去,满脸泪水地用断断续续的四川普通话说道:“感谢上海,感谢这些神兵,把我们救出来,为我们盖这么漂亮的房子,给我们送来被子、衣服、粮食和水。我们都家院子、齐家院子的人不知怎么感谢你们,给你们制个纪念杯,种上感恩树,我要让我们世世代代的后人都记住,是上海人民救了我们!”
    老人的话他们并没有完全听懂,但老人的眼泪让我们记住了他们的语言,老人喃喃自语道:“他们都还是些娃呀,他们都还是些娃呀!”
    在四建食堂吃了一顿家乡的午餐
    上海市第四建筑公司,距我们住的旅馆仅一条马路之隔,因为住得近,我就往后安排采访他们,但他们的办公区我已经很熟了,迎着院子大门的是一个30平方米的会议室,是原来农家院的大厅,收银台还放在原来的地方,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文件,还有茶叶和水杯。围着会议室周边的是几间办公室,二楼也有办公室,和宿舍在一起。
    听何杰说是三楼是职工宿舍:“一个大院,办公,吃饭,睡觉都在这儿了,什么时候上班下班,已分不清了。在医疗中心的工地上,我们还有一支队伍,负责那个工地的经理和工程师,都住在工地上。”
    几天来,我们一直都是借用四建的会议室进行采访的。很多的感动,很多的事迹,都是在这里记录下来的。我对这个大院有一种亲切感,一种回到了很熟悉的土地上的感觉,那是因为一顿中午饭。
    在都江堰,我们听到最多的话题是雨,其次便是饭菜。很多人告诉我们:“苦点,累点,艰难点,我们都能克服,让我们最难接受的是这里的饭菜。连炒青菜也要放辣椒、花椒,很多上海人都无法适应。医疗中心工地的项目经理李国忠,泡馒头吃了很长时间,他们想不通,为什么炒菜一定要放辣的,麻的。但是不吃辣的麻的,很快就尝到了苦头。伴着雨季的潮湿,很多人身上开始长湿疹,开始是一小片红,奇痒,慢慢地开始扩大面积,长出许多的小水泡,一片连一片,挠烂了开始流水,~干活,棚艮上就带着一层皮,痒过后就是钻心地疼痛,晚上都无法入睡。我们彻底服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入乡随俗,你到了人家的地盘,就得适应人家的习惯。可是工作质量不能下降,到施工现场劳动强度不能下降,进度不能下降。”
    另一个工人对我说:“把吃放到台面上说,似乎是件很小很小的事情,可我们过这一关却花了很大很大的力气,真是有点苦不堪言。”
    四建的指挥官注意到这个问题了,后方大本营领导决定:派一个上海厨师过来,尽量让大家在异地他乡吃上一口家乡的饭菜,解除后顾之忧。
    中午一点了,我还没吃饭,便很自然地走进了四建的厨房。厨师已在清理碗筷,准备下午的晚饭了,看我进来便问:“还没吃饭吧?”
    我说:“是的。”
    “那你到隔壁的桌子上等着,我备一份送过来。”他并没有问我是哪里的,也没有告诉我一顿饭多少钱。很快,一碗还冒着热气的米饭连同一盘菜就端到了我面前。他告诉我:“咸肉是从上海带过来的;鱼是在当地买的,按上海的口味烧的;番茄炒蛋,一道很普通的菜;红烧肉,没放辣椒;炒青菜:没放辣椒,吃起来甜甜的。这里的蔬菜都没上化肥,很环保。”
    我独自一人占着一个大圆桌,享受这到都江堰后久违了的家乡菜。
展开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上海市第四建筑有限公司
第二章 计划综合部门
第三章 上海农工商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第四章 工程建设部门
第五章 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第六章 中铁二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第七章 上海第二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第八章 经济发展部门
第九章 在都江堰的专家群像
第十章 上海绿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第十一章 中交三航局
第十二章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
第十三章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第十四章 指挥部
尾声:凤凰涅槃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