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注定只能做配菜
心理关键词:自卑情结
很多人身边都有这样的朋友:长得不错,有名牌学校或者留学的经历,也有一份在外人看来不错的工作……就是那种方方面面看上去都算闪亮的人。
你本以为他们的生活应该是活色生香的,但真的走近,你却发现,原来他们从来不觉得自己闪亮,反而总认为自己似乎一无是处,就像西餐里的土豆一样——永远只能做配菜。
这种自认为是“土豆小姐/先生”的人,骨子里其实都深藏着一个自卑的灵魂。
01
何为“自卑情结”
赵小叶(化名)出现在咨询室的时候,我内心的第一反应是:这姑娘真漂亮。黑亮的长发,浅浅的梨涡,皮肤白皙紧致,有着典型的东方气质美感。
毕业于某“985”名校的赵小叶,是一名法学硕士,毕业后参加了公务员系统考试,如今在某一线城市的检察院系统工作。她父母都是老师,家里算得上是书香门第……赵小叶的一切,在外人看来,都相当美好。
可如此美好的姑娘,找我咨询的核心问题,竟是觉得自己非常自卑。
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卑的时候,譬如看到同事晒的马甲线、听到同班同学C轮融资1亿美金、饭局上别人高谈阔论而你根本插不上话……这时我们多多少少都会产生自卑感。不过,这些都是偶发的自卑情绪,它和赵小叶口中的“自卑”不太一样。
在赵小叶的生活中,自卑感不是偶发的,它是如影随形的。比方说:
无论在工作场合还是生活场合,她总觉得周围人都格外关注她,而且这种关注绝非善意的,而是看透了她内心的脆弱;
在工作中,同事们一句无心的话,总会让她产生过度反应,觉得别人对她有敌意;
平时她总是谨小慎微,习惯用讨好的方式来应对外界;
在人际交往上,她总是试图融入某个圈子,但是她隐隐觉得,自己好像和哪个圈子都离得很远。
赵小叶和我说,她总觉得惴惴不安,感觉自己特别差劲。虽然有很多男孩在追求她,但是她压根儿不敢接受,因为她特别害怕,将来那些男孩发现她真实的样子,就不再喜欢她了。
赵小叶所体验到的“自卑”,在心理学上叫作“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是由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有一种持续的、稳定的、不间断的“我不好、我很差”的自我认知,这个自我认知会一连串地影响这个人的情感模式、行为模式、认知模式等。
02
自卑情结是如何产生的
也许你会好奇:像赵小叶这样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姑娘,为什么会有自卑情结呢?
自卑情结的发生,跟一个人早年的母婴环境紧密相关。
在赵小叶的记忆中,她妈妈是一个控制欲特别强、特别爱面子、几乎从不夸奖她的形象。让赵小叶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妈妈只和她谈论学习,从来不谈感受。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赵小叶和同班的好朋友闹了矛盾,好朋友带着其他女同学孤立她,她感到非常难受,哭着回了家。妈妈听闻赵小叶哭的原因后,没有安慰她,反倒说她为了这么点小事就哭鼻子,是个没用的孩子,并且喝声制止赵小叶哭泣,让她赶紧去写作业。
从这样一个典型的互动事件中,你也许会发现,如果母亲是一面镜子,赵小叶从这面镜子里看到的自己是这样的:我不应该难过,我很窝囊,我太没用了。
如果仅仅是受到过一次这样的对待,赵小叶的人生也许不会有太大的波澜,然而由于母亲的人格问题,类似的事情在赵小叶的成长过程中简直如同家常便饭。换言之,“我太没用”这样的自我认知,在赵小叶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了,并且一直伴随着她长大,形成了她潜意识里最核心的信念。
这就是自卑情结的形成过程:从生命早期开始,母亲就使用了不恰当的方式对待她,她通过“投射性认同”的方式,将母亲传递给自己的“你很差劲”内化成为自己的核心信念,从此,她在情感模式上、行为模式上,都会被“我很差劲”这个观念牵引和指挥着。
没有人会天生喜欢自己不如别人,赵小叶也一样,虽然她从小就内化了“我很差劲”的观念,但她的内心其实一直也在挣扎,她希望自己能够甩掉这个讨厌的标签,她希望变得更优秀、更美好,从而换来母亲的认同,得到其他人对自己的认可。
一方面觉得自己很差劲,一方面又渴望变得完美,这样的内心冲突,将赵小叶置身于痛苦的深渊。
有自卑情结的人,大多数都和赵小叶一样,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点。比如:
n 性格比较敏感,很容易捕捉到别人对自己的攻击;
n 安全感偏低,在关键时刻总觉得自身力量不足以应对惊险的外部世界;
n 需要较强的掌控感,以此来获取安全感,有些稍严重的会发展出强迫行为;
n 个别人会呈现出明显的躯体化反应,比如身体比较僵硬、紧张,以及莫名的疼痛等。
03
如何摆脱自卑情结
偶发的自卑情绪并不会给我们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会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但是自卑情结却促使我们进入某种恶性循环,是一定要尽力摆脱的。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想要摆脱它,自然首先搞清楚它在我们的意识里是如何工作的。
实际上,自卑情结在我们的意识里是以一个固有链条的模式,驱动我们做出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它表现为以下形式:
触发情境—负面预期—无效行为—自我价值确认—自责—再次自卑
翻译得直白一点,大概是这样的:
隔壁老王又D轮融资了,这次2亿美金啊(触发情境),我怎么还是这么衰?我也想像他那么成功,但是我好像做不到啊(负面预期),算了,我还是放弃吧(无效行为)。你看,我果然不够好,果然不行(自我价值确认),××,你简直就是个垃圾(自责),然后再次感受被人碾压的自卑。
这就是自卑情结在我们大脑里耍的小把戏。
想要摆脱自卑,关键是要在核心观念里确认自己有价值,确认自己足够好。
︳你可以选择拒绝认同外界对你的评价
“你很差劲”“你很窝囊”这样的评价标签,只是别人价值观的呈现,它不等同于真实的你,所以,即便全世界都觉得你很差劲,你都有权利选择不认同,不被外界的观念捆绑。
……
展开
想要有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其实就是让自己保持幸福愉悦的情绪,这样才能把你想要的吸引过来。
——心理学服务平台“壹心理”
我们常常说“爱自己”,但究竟什么是“爱自己”,依然是让很多人迷茫的一个问题。“爱自己”的维度有很多,其中Z重要的一个维度,大概就是能够和自己的情绪好好相处,让自己和生活不被黑色的情绪风暴所吞没。
和情绪相处的前提,是学会“聆听”你的情绪:你的焦虑、恐惧、难过、委屈……它们都在和你说什么?而你又能为它们做些什么?当你开始学会聆听情绪,你也就学会了聆听自己,便也打开了一道“爱自己”的法门。
——张德芬空间
小孩子不开心了会号啕大哭,青少年不开心了会与朋友分享,中年人不开心了会旅行散心……遇到坏情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免疫系统”,在遭遇心理失衡时,大多数人可以通过这个“心理免疫系统”在一定时间内自行缓解失衡或恢复平衡,但也有一部分人不能自行缓解,甚至随着时间的延续出现心理疾病。所以,学会与坏情绪友好相处是我们的人生必修课!
——《健康时报》心理版编辑 毛圆圆
同样是面对压力,有的人任务完成得很好,而有的人却崩溃掉;有些人常常好心办坏事,而有些人却总是能让周边人理解自己……这些差异,看似是和压力处理、沟通有关,但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人和自己情绪相处的能力。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就能更好地处理压力和焦虑,从而完成任务;而常常被情绪控制的人,则容易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结果。至于该如何和自己的情绪好好相处,也许在这本书里,你会找到答案。
——心理服务平台“心乐土”
在我们的心理测量工具中,很多人对情绪类型、情绪管理感兴趣,我想,之所以有这样的现象,大概是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表面波澜不惊,内心有一片深海”的情绪稳定的人,可是,如何能成为这样的人,答案却没那么简单。
看完这本书,你也许会更了解情绪,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它可能是一件小事儿,可能是一个阴影,可能是一句话,还可能是一个细微的表情,情绪的背后,千丝万缕。只有了解这背后的故事,也许你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人。
——心理测评工具平台Diggme创始人 郭永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