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幼儿来说,情感依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心理需求。一个人从出生起就能与其他人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并对养育者形成情感依恋。通常来说,养育者都是母亲,即幼儿对母亲有着十分强烈的依恋,并能从依恋中获得安全感和快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幼儿无法对母亲产生情感依恋。当然,母亲不是绝对的依恋对象,在幼儿与母亲长期分离的情况下,如果有人能代替母亲成为养育者,那么幼儿就会对这个人产生情感依恋。如果幼儿没有可依恋的对象,就像上述案例中的松松,频繁地更换监护人,这样会在幼儿的心灵上留下阴影,并影响性格的形成。而且研究表明,许多成年时期出现的心理问题,其根源都来自幼儿时期的心理阴影。人际关系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与他人产生联系也是我们的心理需求之一。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选择了群居的生存方式,每个人都受到群体的保护,这使得每个人的生存机会大大增加。为此,孤独成了人们所无法忍受的状态,对人际关系的重视也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们的本能之中。如果幼儿无法对养育者产生依恋,那么就会渐渐丧失与人交往的兴趣,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从而影响性格的发展。
心理学家约翰·鲍勃在研究幼儿与母亲的依恋关系时,发现了一个规律,即幼儿在与母亲分离时常常会经历三个阶段。鲍勃的研究对象是一群15~30个月的幼儿,他们因为生病住院接受治疗,为此不得不长期与母亲分离。
当幼儿刚刚与母亲分离时,会表现出极大的反抗,不停地哭叫,期望母亲回到自己的身边。这是第一阶段,即反抗期。
一段时间后,幼儿渐渐意识到母亲是不可能回到自己身边了,于是不再哭叫,开始变得悲伤起来,对周围的一切都表现得十分冷淡,对心爱的玩具也提不起兴趣。这是第二阶段,即绝望期。渐渐地,幼儿开始玩玩具并对护士产生了兴趣。但是当母亲来探望幼儿时,幼儿的表现十分冷淡。当母亲离开时,幼儿不再会表现出十分激烈的反应。这是第三阶段,即冷漠期。
在上述案例中,松松的情况与儿童冷漠期的表现非常吻合。他在被父亲丢弃时,没有哭叫的反应,很显然,他早就在辗转的寄养经历中切断了与父亲之间的依恋关系。在父亲出现时,松松显得非常冷漠,好像对待一个陌生人一样。
这种早期的依恋关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早期无法对一个人形成依恋关系,那么他就会生活在痛苦和绝望之中,这些都会对他的性格造成消极的影响。
依恋关系有许多种,其中最糟糕的一种就是无依恋。顾名思义,幼儿没有对任何一个人产生依恋。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一些不健康的家庭中,即父母忽视或虐待孩子。此外,在孤儿院这种情况也十分普遍。
在20世纪4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的孤儿院内,幼儿们无法对养育者形成依恋。孤儿院内的工作人员每天要负责大量的工作,平均每个人要照顾十几个幼儿,根本没时间与幼儿发展情感上的依恋关系,只能做到给幼儿洗澡、换尿布和喂奶等基本工作。
起初这些幼儿会和正常幼儿一样,渴望能与养育者互动,会做出微笑等表示友好的动作,有时也会用哭叫来引起养育者的注意。但这些都没有得到养育者的回应,渐渐地幼儿的行为开始变得不正常起来。
长时间生活在孤儿院的幼儿,就好像一个没有生命的玩偶一样,一点儿孩子该有的活力都没有,整个人显得呆呆的,不会主动与周围的人产生互动,显得十分忧郁。当一个人主动接近他时,他会有一点点的反应和活力。可一旦没人主动与他互动,他就会重新变得呆若木鸡。在这种无依恋状态下长大的幼儿,会出现许多问题。在其年幼时期,行为问题并不显著,主要表现有进食障碍和生理问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行为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与正常人相比,他们的智商更低、语言技能差、攻击性强、不合群、难以与他人相处。对于孤儿院的孩子来说,如果能尽早被人收养,那么就能渐渐从无依恋的阴影中走出来,并与养父母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如果一个幼儿在孤儿院里待的时间超过了三年,那么他即使被收养了,也很难与养父母建立起正常的依恋关系。由于无法与养父母进行安全的互动,此类幼儿长大后,性格更孤僻,很难交到朋友,还会经常惹麻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罗马尼亚由于经济低迷、人口锐减,政府开始鼓励人们生育,并且规定每个育龄妇女至少要生4个孩子。过多的孩子势必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许多家庭便选择将孩子送到政府出资的国家教养院,在这里接受批量抚养,这里的孩子也因此过早地进入了集体生活。教养院的生活与孤儿院无异,20~30个人共同生活在一个房间里,一个工作人员要同时照顾10~20个幼儿,每个孩子都生活在无依恋的状态中。这些孩子长大后都出现了行为异常,无法与人交流,总是独自坐在角落里,甚至会出现像自闭症一样的某种刻板行为,如不停地前后摇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