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聪明人都下笨功夫 愚蠢人只想走捷径
0.00     定价 ¥ 49.8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05737815
  • 作      者:
    夏文芳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20
收藏
编辑推荐

“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
—— 钱穆(历史学家、思想家)

聪明的人都在下笨功夫,愚蠢的人都在走捷径。
—— 李嘉诚(香港首富,长江集团创办人)

人天生的条件并不决定一切,后天的自律更为重要。聪明人,用的都是笨办法。
—— 严歌苓(著名作家,好莱坞专业编剧)

夏文芳的文字,拙、简、实诚,她只写自己经历过的事、实践过的道理,重在解决问题,更有普遍的、切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喜欢走捷径、急于求成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不适合,对于那些愿意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不怕慢,愿下笨功夫的人,展卷,定会有益。
—— 萧秋水(畅销书作家,知识管理专家) 

我一直都很爱读夏文芳的文字,故事趣味很足,道理娓娓道来,方法论非常接地气。相信她的这本书会让你爱不释手,收获满满。你不单要自己读,还要买来送给朋友!
—— Angie(畅销书《学习力》作者,Angie同名公众号创始人)

这个时代不缺聪明人,也不缺教你快速成长的人。夏文芳不是那个蕞聪明的人,但是她的努力让我印象深刻。希望她的书对于每一个想改变的人有所启发。  
—— 贺嘉(知乎大V,长江商学院CEO班演讲教练)

展开
作者简介

夏文芳 

 

某上市公司高管。用9年的时间,实现从文员到上市公司核心高管的跃迁,并形成了一套独有的职场晋升与进阶逻辑。
    写作变现规划师。20多年未间断写作,从一名文字爱好者成长为一名自由撰稿人,并帮助超过1000+的学员实现了写作变现。
    爆款内容创作者。从零学习新媒体写作,3个月写出了全网阅读量过1000万的爆款文,文章被人民日报、有书、插座学院等大号转载。
    笨功夫练就真本事的崇尚者。成长路上,她坚持下笨功夫而不是走捷径,终将日子过成了他人羡慕的样子。


展开
内容介绍

这个世界的“聪明人”很多,但肯下笨功夫的人很少。时下不少圈子、自媒体都热衷于讨论学习和职场取胜的规则、窍门,崇尚快速进阶、超车、走捷径,但蕞担心的是,一心在走的捷径,却是弯路。
   

     真正的聪明人看上去往往笨拙,他选择的也往往是常人眼中并不好走的路,始终都在踏踏实实下着笨功夫,常常会被以为愚笨和呆傻。殊不知,生活中蕞多数的傻子,恰恰是认为举世皆傻,唯独自己聪明的那种人,然而真正的聪明人,是能看出别人的聪明,而他的聪明一般水平的人根本看不到。

 

      

这个世界蕞可怕的事,就是比你聪明的人往往比你还努力,明明可以靠聪明吃饭,却还在下着笨功夫。他们刻意练习,有着可怕的自律、高效的工作法、蕞有效的人际沟通、不断逼近本质的深度思考。这些足以让我们相信曾国藩说的那句话,“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展开
精彩书评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让人放心的人呢?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二是培养自己的责任心。

放心有两种,一种是能力上的放心,另一种是态度上的放心,两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做一个让别人放心的人,是一种人生境界,需要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修正自己。

 

—人民日报公众号文章

 

 


展开
精彩书摘

现在聪明人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01

早上起来打开微信,有个学员给我留言,大意是说,自己焦虑了,因为几个和她同时学习写作的小伙伴,已经开写作培训班了,听说当月收入就超过6位数了。

我问她,人家赚6位数和你有什么关系?你的目标是坚持每天写500字,3年内出一本自己的书啊,难道你也想去开写作培训班吗?

她沉默了一会儿,承认说自己看到别人有了成绩,浮躁了。

其实,我非常理解她的心情。

在这个机器人都能写文章的时代,似乎人人都无法避免会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打开微信,刷屏的都是月入10万、100万的励志文,几乎人人都很聪明,都能通过“一夜暴富”来实现财富获得。

但事实是,一旦一个人的心态变得浮躁,即使再聪明,自然无法静心思考,行动力也会减弱,就会失去脚踏实地努力的动力,再美的梦想都只能是白日梦。

在我职业生涯中,曾经历了公司的高速发展,公司在全国各地开分公司,各地都需要总部派人去支援,而作为一个全国市场的负责人,显然我的经验和阅历是无法支撑那个局面的。加上有很多职场上的“争斗”,我开始变得浮躁,整夜整夜睡不着觉,每天到公司后,面对一堆的事情,总是无法进入状态。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领导对我越来越不满意,后来我被派去负责西南市场,在成都待了大半年。

当我拖着行李箱走出成都的机场,内心忽然没有那么焦虑了。

我反而能够一步一步通过各种学习迅速补足自己的短板,各项工作也安排得井然有序,虽然人在成都,但却逐渐对全国的业务都了如指掌,也给予了各个团队应有的支持。

现在回忆起来,当一个人心烦意乱的时候,连正常水平都很难发挥,更别提成长和进步了,自然也是做不好事情的。

遗憾的是,现在的聪明人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大家太喜欢走捷径,图快速,而不愿意静下心来做好一件事情。

02

随着短视频的崛起,有一个叫李子柒的农村姑娘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这个姑娘在没有专业团队的支持下,仅凭一人之力拍出来的古风美食视频,给无数人的心灵带来了慰藉。

2016年末,短视频《自制兰州拉面》在美拍发布之后,单支视频播放量基本都稳定在 500 万以上,到了2017年4月,一支《秋千》短视频又为其带来近 1000 万的播放量。

而今,她被称为是短视频领域内的一匹黑马,单个视频全网播放量 1300 万次以上,微博话题阅读量过亿。

看了她的成长故事,我才明白,真正的聪明人,从来不是那些想要走捷径的人,而是认真一步一步做好当下的人。

她14岁就辍学外出打工,当过服务员,做过夜场DJ,睡过公园椅子,据说最穷的时候,连续啃过两个月的馒头。

在外奋斗8年后,因奶奶生了一场重病,她毅然抛却城市繁华回到农村尽孝。

她先是用在城市打工攒下的钱开了家网店,为了提高网店的知名度,她学会了拍短视频。随着关注的人越来越多,她开始拍自己做饭的视频,逐渐打造了一个“古风”形象。

她没有为了博取流量搞怪扮丑,而是用心慢慢打磨自己的每一个视频。

李子柒的成名作是《自制兰州拉面》,为了拍摄这个节目,她亲自去拜了一个大师学习,琢磨了很长时间才学会拉面的工艺和精华。

在拍摄过程中,为了达到想要的效果,她一遍遍揉了20多次面。被她拍废的面团,她奶奶做成馕吃了半个月。

在接受采访时,她说:在内容制作上她并没有刻意地去追求策划,更多是想展示她从小到大最熟悉不过的物件,自然地在对应的时间点,做些对应的事情。

也就是说,她不会为了更快出名而去费尽心思的策划选题,她宁愿慢一点来。

从她的身上,你感受不到任何的焦虑不安;从她身上,你看到的是循规蹈矩。正是这种不骄不躁,让我从李子柒的身上,感受到了热爱、努力、坚持。

所以,在短短四五年时间,她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被许多媒体称之为中华传统文化当之无愧的传承者。

据说最近她收到了马来西亚王宫的邀请,真正做到中国传统文化出海。

用努力换取成长,用双脚丈量梦想,用辛苦付出浇灌收获,李子柒看起来很笨,其实她才是聪明人。

03

有人说,无论你多么聪明,你也永远无法逾越努力拼搏的过程。这话我很认同,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我们更应该去除焦躁,静心做事。

因为真正通过所谓“投机取巧”成功的人,背后都是默默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如果你一味做着一夜暴富梦,很容易被陷到坑里。

总想着一次赚快钱或者一步到位,人就会变得焦虑,反而很难出成绩。

我刚开始写自媒体文章时,也有过焦虑,眼看着身边一起学习的人,写出的文章都出了“10万+”,有人刚写了一篇文章就被出版社邀请出书了,我却依然默默无名。

那阵子我疯狂写稿、投稿,结局是几乎全部被拒稿了。

有个文友看了我的文章,私信问我是不是最近心情不好?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其实我的焦虑,都已经透过文字传递出去了,又怎么能打动编辑和读者呢?

也是从那一刻开始,我就坚持践行文如其人,我不再焦虑自己的文章是不是有“10万+”,也不再羡慕出书的人,而是用心打磨自己的每一篇文章,努力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

神奇的是,当我不再焦虑时,我很快就在网络上写了一篇小爆文,继而被一些编辑主动约稿。


04

有人说,这个时代就是容易让人浮躁,环境对人多少是有影响的,这点我承认。

如今投机取巧的门槛降低了,看起来聪明人越来越多,随处可见“加速”“快速”这样的词语,好像慢一点儿,就会被淘汰。

其实,一心想图快并不是聪明的做法,真正的聪明人,是像李子柒那样,专注于一件事情,精心打磨,机会自然会主动找到她。

所以说,现在的社会,聪明人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弯道可以超车,但先确保你不翻车

01

弯道超车这个词最近总是出现在各种文章里,对于刚学会开车的我来说有点摸不着头脑,因为交通规则明明规定,在弯道不许超车的,那样很容易翻车。

为了彻底解除我的疑惑,我查了一些资料,搞清楚了弯道超车的来龙去脉。

“弯道超车”,原本是赛车上的一个术语,指参赛车手在拐弯处比直线跑道上更易超越对手。

而今大家多以“弯道超车”比喻危中有机,从大的方面来说,经济发展上的每一次危机,都是产业重新布局,企业重新洗牌,新机遇不断涌现的关键时期;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越是在不乐观的环境下,反而会有新机会。

我就想起前几年认识的一个前辈,是一个姐姐,她因为父亲突然病重,需要休几个月假回老家陪父亲。

后来父亲确诊是癌症晚期,只有一年的时间了,她为了兼顾工作和照顾父亲,把父亲接到了自己所在的城市,请了保姆照顾,这样她也可以正常上下班。

公司考虑她的情况,给她安排了一个非常轻松也没有什么难度的工作,工资也比原来低了很多。

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一定会很感谢公司的安排。

但那位姐姐说,不想要贱卖自己,直接辞职,一边在家里照顾生病的父亲,一边看书学习,考了很多专业的证书。

后来父亲去世,她重新步入职场,工资待遇是之前的好几倍。

她通过一年多时间,提高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看起来是生活遇到了弯道,她却通过自己的方法,实现了弯道超车。

也是这位姐姐的故事,让我相信了弯道超车的存在,但弯道超车的前提是车技要好,打铁还需自身硬。

如果只是一味想要实现弯道超车,而不去提升自己的“车技”,很有可能会翻车。

02

当然,要确保不翻车,除了技术过硬,也要尊重一些游戏规则。

前阵子忽然得到消息,说朋友小军被警察抓起来了。

后来我了解到,3年前,他为了投资一个项目,挪用了几百万的公款,公司发现后,辞退了他,并要求他分期将挪用的公款还清。

小军和许多人一样,从农村到大城市发展,没有背景也没有资源,他也想弯道超车跑得快一点,却将法律抛诸脑后。

而且,公司其实也给了他机会,他被公司辞退后,并没有安心找份工作赚钱,还是一心渴望着能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听说为了快点赚到钱,他还借了高利贷跑到澳门去赌博,结果是债务越来越多,承诺还公司的钱也没有还上,最终激怒了公司,一纸诉状将他送进了监狱。

想要弯道超车固然是好的,但是一定要确保不翻车,要尊重所在领域的相关规则,更要把法律放在心上,要不然就像小军一样,将自己的后半生过成了悲剧。

电视剧《都挺好》里面的老二苏明成,也是一个一心想要弯道超车最后车翻了的案例。

他从小被父母娇生惯养,没什么本事,在得知自己欠了父亲的钱后,就很想快点还上,得知自己的主管有个能赚钱的项目,就四处凑钱投资,指望着能够一夜暴富。

无论妻子怎样劝阻他也不愿意放弃,最后妻子选择了和他离婚。而他呢,自然是投资失败,本金也不翼而飞。

当时妻子劝过他,他不懂投资,也没有判断能力,但是他不听劝,最后受伤害也是活该。

03

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那些能够成功弯道超车的人,看起来超车只是瞬间,但其实,他们往往在距离弯道很远的地方已经开始做准备,还有人,在出发的时候已经在规划如何找到关键点超车。

最近新认识的朋友慧敏是做整理的,和很多会营销和宣传的人不同的是,她几乎很少对外宣传自己,但就如此,她也能在如今这么多做整理的人中脱颖而出。

如今的她,将工作室搬到了星级写字楼,不但和政府有紧密的合作,而且还开整理师培训班,看起来算是弯道超车了,其实从她决定做整理开始,所有的方法和理念都是自己亲自践行过的。

她曾在4个月的时间里,帮助30个大家庭免费做了上门整理,自己也是在整理的过程中,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将客户关系处理得非常好。

有人说,其实如今的机会和转折点很多,每个普通人都会有弯道超车的机会,那么,想要弯道超车,除了像慧敏那样,从一开始就踏实努力外,还需要改变固有的思维。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就是思维模式的差距,你对待一件事的看法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在我认识的人里面,我的前老板熊总是最有前瞻性的一个人,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团队总是研发出引领行业趋势的产品。

2011年我们开始做手机优惠券,那时大众点评网还很火,后来陆续有一些公司也开始做了。当时熊总就和我们聊天,说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让优惠券不再依靠手机短信验证?

后来我们就想到了银行卡,并且和银联商务合作,推出了U联生活平台,公司也成了第一家上市的O2O企业。

当初我们能够弯道超车,靠的就是思维方式的改变。

所以,弯道超车是可以的,但绝对没有任何一个弯道超车是轻松就能实现的。

04

当然,也有很多人说,如今的时代弯道超车已经越来越难了,更应该有“换道超车”,这点我也很认同。

但不管是弯道超车还是换道超车,我们都不能打没有准备的仗,不能铤而走险违反规则,更不能像我朋友小军一样越过法律这条红线。

一旦这样做,就算你侥幸弯道超车成功了,也很难有长久的发展。

人生路漫漫,前行不易。想要超越对手更难,真正的超越,需要依靠的是审时度势的眼光和自身的综合实力。

在我看来,做任何事情最好做好长期久远的打算,轻易不要弯道超车,不然容易冲出跑道,引发灾难。




真正大智慧的人,往往都很笨拙

01

有位前辈告诉我说,你能看到的“成功”,其实都只是一种结果和表象,每一种成功的背后,必定都有一种“笨功夫”在支持。

这些年一路走来,越发感觉这句话说得在理。

正所谓“傻人有傻福”,真正大智慧的人从不喜欢取巧的东西,也不相信什么四两拨千斤,反而靠的是笨功夫,凡事喜欢下笨功夫死磕。

曾国藩就是一个爱用“笨”方法的人。

小时候,父亲要求他读书的时候,如果上一句读不懂,不能读下一句;如果这本书读不完,不能读下一本;如果一天的任务完不成,不许睡觉。

他从来没有走过捷径,严格按照父亲的要求,一条路走到黑。

正是这种看似“笨拙”的学习方法,培养出了他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踏实精神,这才打好了基础,为他以后开挂的人生之路种下了因。

后来,他带领湘军打败了骁勇善战的太平军,用的也是最笨的办法。

他在带领湘军之前,并没有多少带兵打仗的经验,也不懂什么用兵之道。之所以能赢,其实就六个字——结硬寨,打呆仗。

曾国藩从来不与敌军硬碰硬地短兵相接,即使在胜算很大的情况下也从不主动发动攻击,而是每到一个地方就在城外扎营,然后挖战壕、筑高墙,把进攻变成防守,先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而且,只要一有时间,曾国藩就带领湘军不停地挖沟,一道又一道,直到让这个城市弹尽粮绝之后,再轻松克之。

曾国藩就是这样,一座城接着一座城,一点一点地挖沟,一步步地往前拱,把太平天国给拱没了。

《史记》记载:孔子在年轻之时曾向老子请教过做人的道理。

老子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大意是说,一个头脑精明的商人会把货物密藏不让别人看见,虽然富有,却像什么也没有;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往往像个愚钝的人一样,毫不外露。

的确,仔细想想就不难发现,那些真正拥有大智慧的人,往往看上去都很笨拙,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也不留死角。

相反,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下苦功,遇到困难要么放弃要么绕着走,反而基础打得不牢固。

所以,“笨拙”看起来是慢,其实却是最快,是一种极“聪明”的做法;因为不懂取巧,所以不留遗弊,不会出错,胜过一切机巧。

02

当然,那些所谓懂得取巧的聪明人,是比较容易得到外界的赞誉和追捧,也很容易沉浸其中不可自拔。

就好像方仲永的故事,他有天赋,他的父亲认为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短期内看似走了捷径,最终却让他变成了一个普通人。

身边这样耍小聪明反而被聪明误的故事也有很多。

有个叫涛的男孩子,非常聪明,很善于察言观色,大学毕业就到一个大公司做了销售,直属上级是个女领导,他很快就博得了领导的青睐。

别的销售都自己找客户,电话营销、陌生拜访,他成天围着女领导,领导就会给他分配一些老客户资源。

这样就算他不那么辛苦地跑业务,每个月也有不错的提成拿。

后来那个女领导因为工作出了问题被辞退,新来的领导根本不吃他那一套,严格考核销售人员的业绩,他一个月后就被淘汰了。

因为没有扎实的销售功底,他几乎都不知道如何去寻找客户,自然无法有业绩了。

他自以为靠讨好领导可以不用那么辛苦,结局是直接被淘汰。

其实,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一些类似的聪明人,他们似乎总能发现一些小窍门,也能用一些手段绕过各种规则,并且轻而易举地获得一些小成就。

可是,也正是因为他们过于算计,喜欢耍小聪明,往往很难有大成就。

在我看来,和笨人比较起来,聪明人要成功,反而更要加倍努力,更要下笨功夫,因为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步了方仲永的后尘。

耍点小聪明固然短期内能比别人走得更快,但实际上,其基础与心态必然不稳,能力也没有提升,最后只能限制自己未来的发展,沦为平庸者。

03

古话说:“以天下之至拙,应天下之至巧”,生活中,与其让自己未来的路更难走,还不如下点笨拙的功夫,一步一个脚印,将自己的基础打稳,为未来创造更大的上升空间。

就说小米公司吧,很多人以为小米的成功是因为雷军那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其实却不是如此。

在小米成立之前,雷军就已经做了3年的MIMU系统。

刚开始,雷军是一个既没有客户,也没有用户的“光杆”司令。后来他搭建了一个网站,在里面聊天、发评论、发帖子,以此和其他人成为朋友,然后将其拉到MIMU论坛里面。

他在很多城市建立MIMU同城会,一起聊一聊喜欢的数码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他收集到了用户的具体需求。比如有人说,现在的手机通话久了经常发热,有些想要的功能无法实现,然后MIMU就实现了这样的功能,可以让用户下载使用。

这种事情,雷军做了3年,并且在全国建立了同城会,聚集了百万忠实的会员。

今天我们看见小米多么风光,其实背后不知道埋头苦干了多少个日日夜夜。

所以,那些真正的聪明人,都是有大智慧的人。他们不是一味浮躁地选择走捷径、处心积虑地玩心机,而是选择沉潜下来,勤勤勉勉地学习,以“笨拙”的方法,应对一切机巧。 

04

如今这个时代,从表面上看,好像大部分成功的人都在弯道超越,于是很多人总想获得一切成功的捷径。

其实,世间根本就没有一夜暴富的美梦,成功的背后,都是“一番寒彻骨”的苦功。

老话说“小聪明撑不起大智慧,小算计也称不上精明”,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在世人眼中都是一个笨人。

作家刘震云说过:“我们民族最缺的就是笨人。因为中国聪明的人太多了,越聪明的人,越应该有一种踏实和实干的精神。”

国学大师钱穆也曾说过:“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

胡适也说:“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

所以,做人做事不能尽耍小聪明,要懂得踏踏实实的道理,投机取巧是不会长远的。


展开
目录

目 录

01 聪明没有护城河

成功,往往就是聪明人花了笨功夫。

仅仅靠聪明,江郎迟早才尽。只有刻意练习,不断创新,打造出娴熟的独门手艺,才有可能立于不败。

你能看到的“成功”,其实都只是结果和表象,背后必定都有一种“笨功夫”在支撑。每个人都应该用汗水去解决问题,否则,等待你的,往往就是泪水。

比你优秀的人,往往比你更努力 / 003

现在聪明人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 006

弯道可以超车,但先确保你不翻车 / 010

真正大智慧的人,往往都很笨拙 / 014

人是怎么废掉的 / 018

你混日子,日子就混你 / 023

能用汗水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用泪水 / 027

你这么努力,到底为了什么 / 030

凡事留心的人,最好命 / 034

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差距,就在这一点 / 037

02 一个人真正的成长是精神的成长

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不是才华,不是机遇,而是思维力和自控力。

有很多的人生道理,越早明白越好;有很多的事与愿违,都是命运的另有安排。一个人只有“三观”正,在浮躁的社会也有清凉相伴;一个人只有不断实现精神成长,自我精进,实现高段位,才能收获更多的选择权。

成长,就要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精神层次越低,越喜欢得理不饶人 / 045

勇于承认错误的人,精神层次都很高 / 049

你在朋友圈留言的方式暴露了你的素养 / 052

坚持了半个世纪5点59分起床的人,会不成功吗 / 056

你身上的每一寸“赘肉”,都是向生活妥协的“证据” / 059

学会这三种思维方式,你会变得越来越值钱 / 063

真正厉害的人,都是“雌雄同体” / 067

最高级别的安全感是你拥有选择的权利 / 073

越自律的人,越容易开挂 / 077

人的贪念到底有多可怕 / 081

成长路上,侥幸心理要不得 / 084

那些爱表现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 087

发现自己有不会做的事,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 092

03 一味追求情商,是因为智商不在线

对一个想成为高手的人来说,情商和智商缺一不可。

遗憾的人,现在很多年轻人一味追求沟通术,揣摩他人心理,搞公关,却忽视了自身能力的建设。那些一有机会就拼命加微信的人,充其量只是多保存了一个联系方式;而那些整天逢迎拍马的人,往往是对别人用力太多,对自己用心太少,或许就是智商不在线。

不是你的东西你别碰,不是你的圈子你别进。真正决定你人生高度的,只能是你自身的实力。

当规则被蔑视,等待我们的将是什么 / 097

发个红包就能看出你人品好了?呸! / 100

真正的人脉,就是你的真功夫 / 105

对别人用力太多,对自己却用心太少 / 108

不是你的东西你别碰,不是你的圈子你别进 / 111

真正受欢迎的人,都懂得欣赏他人 / 115

你的人脉圈暴露了你的高度 / 119

闺密的格局影响着你的人生层次 / 124

逛微信群的三层境界,80%的人都在最底层 / 128

成人世界的人际交往中有哪些潜规则 / 132

对不起,我的劳动很贵 / 137

你的工资,取决于你解决问题的能力 / 141

04 真正厉害的人,都很靠谱

所谓人靠谱,就是他做到了“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靠谱正成为一个人社会生存的首要优点。他能在协作中完成闭环,不让合作者担心出现“意外”。与聪明人聊天,与靠谱人共事,与高情商者谈恋爱,与灵魂有趣者同行,会给人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判断一个人厉害不厉害,靠谱不靠谱,另一个表述就是,看他能否不给别人和自己增加麻烦。

所谓靠谱,就是事事有着落 / 147

与聪明人聊天,与靠谱人共事 / 151

朋友都是始于五官,止于三观 / 155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 / 159

你问的问题,暴露了你的认知层次 / 163

真正有教养的人,不会让人难堪 / 167

尽量不占用别人的时间,是必备的教养 / 170

爱占小便宜的人,格局都不太大 / 173

勇于承认自己不足的人,格局都很大 / 177

请不要拿没钱当作敷衍生活的挡箭牌 / 182

什么事情是你当了领导才明白的 / 185

真正决定人生高度的,是你的行动力 / 189

一个人最大的能力,就是让人放心 / 194

最深沉的爱,是不忍心给你添麻烦 / 198

05 感恩生命中的那些障碍

一个人对待对手的态度,就暴露了他的格局。

大格局者,不会永远想着自己,而是把别人也装在心里,也不会人云亦云,更不会因为害怕被击败而选择诋毁对手。

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科特认为,那些反对你的人,有可能才是真正最大限度帮助你的人。

你对待竞争对手的态度,暴露了你的格局 / 205

反对你的人,才是你的贵人 / 211

你认为有哪些人生道理越早明白越好 / 214

如果事与愿违,请相信命运一定另有安排 / 219

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更容易成功 / 223

固定型思维正在悄悄“谋杀”你 / 227

请不要把别人的善良当作理所应当 / 231

仪式感,是生活的一剂良药 / 236

什么才是对父母最好的孝顺?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 240

取悦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 24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