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使命而生,为使命而战
军人与使命同在
军人的使命是什么?
提到“使命”这两个字,我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保家卫国、血战沙场,因为军人是战场的主角。
可对当代军人来说,他们身上不仅仅肩负着保家卫国的职责,核心使命也并非单纯地在战场上与敌人一争高下。当代军人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核心价值观是“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
在军人的心中,使命远远高于自己的生命。在使命的召唤下,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为了一个炽热的希冀,穿越重重炮火,英勇顽强,前赴后继,用鲜血染红了心中的使命之旗,一个个伟岸的身影定格成历史中辉煌的记忆。
有了庄严的使命感,才会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的军人,一个有力量、无所畏惧的军人,一个心中翻滚着巨浪的军人,一个胸怀正义、在关键时刻甘为使命抛洒热血而无怨无悔的军人!
和平时代,没有硝烟,没有战火,但作为军人,却不能因为战争的结束而远离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当灾难降临时,一声令下,就要拿出不怕流血牺牲的勇气,把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
生命是美好的,没有使命感的生命便是贫血的。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具有使命感的热血青年创造出了历史的辉煌和感人的事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用他们的青春捍卫了民族的尊严,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创建了新中国;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用他的青春扎根贫困山区,为人民的富裕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正值青春的雷锋用他“钉子”般的精神默默为部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方红霄、雷敏这些时代的楷模,同样用青春讴歌了使命的意义。
绿色,向来给人以希望,让人有勇往直前的动力。选择了军营,就意味着与绿色相伴;选择了军营,就意味着与使命同在。
军队与使命同生,军人与使命同在。履行使命是军队核心价值所在,军人只有在履行使命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每一个身着军装的军人,都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神圣职责和使命,时刻准备为党、为国家和人民的和平事业奉献出无悔的青春。
使命是一份厚重的责任
使命,是一个神圣的词语,更是一份厚重的责任。
使命与职责向来不可分割,当一名军人肩负使命,并愿意为之而战的时候,他一定会敬重自己的身份和事业,尽职尽责、一丝不苟,充满了责任感。
在这里,我们不妨谈谈苏格拉底,他身体力行地诠释了“职责高于生命”的真谛。
苏格拉底诞生于公元前469年的雅典,早年学习雕刻艺术,获得了不错的成就。后来,他加入军队服兵役,履行所有雅典公民应尽的责任。在入伍的那一刻,他就立下了一则誓言:“我绝不会让我的祖国委托给我的神圣武器蒙受耻辱,也绝不会丢失祖国委托我守卫的每一寸领土。”
苏格拉底参与过不少战斗,每一次都表现出了英勇顽强、坚毅果敢的魄力。有一次,他的战友亚西比德在敌人的阵地上负伤了,苏格拉底冒着生命危险冲进敌方的阵营,把亚西比德救了回来。由于这次勇敢的行动,苏格拉底被授予了当时公民能够得到的最高奖励,一枚胜利勋章。在此后的战斗中,他又救过不少战友的生命。
退役之后,苏格拉底开始投身于教育事业,把传播真理和培养人才当成自己的使命,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雅典在恢复了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指犯有蔑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一系列罪名,被判处死刑。
事实上,他并不是非死不可,他完全有机会做另外的一种选择。
在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后,他的学生们为了解救他,已经打通了所有关节,试图让他从狱中逃走。他们反复地劝他,判他有罪是不正义的。可惜,死亡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似乎并未造成什么恐惧和威胁,他谢绝了学生们的好意,慷慨地走向了刑场,视死如归。
为什么要慷慨赴死?苏格拉底是这样说的:“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争议也就不复存在。我应该为我的信仰尽最后的职责。”
这不是什么悲剧的声音,而是一个智者在用生命诠释使命与职责的含义。苏格拉底热爱雅典,不容许最神圣的信仰被亵渎,所以他宁愿选择死亡。对他来说,职责远高于生命。
P3-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