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娘娘腔"走开
据德国儿童行为学家的一项专题研究,大约26%的男孩在其上中小学,
甚至进幼儿园时,即出现程度不等的“娘娘腔”,而且其中有一半在其成年
后仍表现得“奶油味”十足。
“娘娘腔”的典型表现有:说话爱发嗲,走路踩“碎步”,举手投足动
作忸怩,喜欢洋娃娃、毛毛熊,爱跟女孩子玩等等。一般来说,“娘娘腔”
并不一定会像有些人想当然地认为可能导致同性恋,但却可能给男孩心理上
的健康成长带来某种程度的负面影响。
有关专家已经证实,孩子的“娘娘腔”基本上与遗传因素无关。男孩“
娘娘腔”的形成,在更大程度上是与其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的。实际上,诸
如父亲的性格、家长的期待、排行、家里女性多还是男性多、小伙伴的影响
等等,都可能对孩子的行为方式、性格特征产生一定的作用。
现实生活中,如果发现你的孩子出现了“娘娘腔”,专家们建议:切勿
大惊小怪。要知道,家长表现出的大惊小怪,只会加深孩子对自己的异常感
,并进而发展为自卑感、内疚感,时间久了便更难克服。要让“娘娘腔”远
离孩子,正确的做法是:
树立正确的态度。如果发现孩子出现了“娘娘腔”,要以一颗平常心对
待孩子,尽量让他感到和别人一样,与周围环境能够融为一体。其次,要注
意教育方法,切勿不分场合地当众指责或抱怨孩子。
减少表示期待的言词和行为。有些家长常常会当着孩子的面说诸如“我
真想有个女儿,还是女孩子好”、“女孩子好,听话、漂亮、文静”等表示
自己期待或希望的话。殊不知言者无心,听者有意,长此下去男孩便可能在
自觉或不自觉中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有意向女孩靠拢,因此,尽量
减少和避免表示期待和希望的言词、行为,会有效地帮助男孩子克服“娘娘
腔”。
创造环境,树立榜样。在行为方式、性格特征上有女孩倾向的男孩子的
家长和老师,要经常为孩子创设有利于男孩子形成健康心理和行为方式的环
境。当父亲的要树立起样板。要是当父亲的自己也有点“娘娘腔”,那就应
该有意地着力尽量予以克服,以免孩子依样画葫芦。另外,不要过分地溺爱
孩子,多让其独立完成任务,培养其勇敢、坚强的性格。
鼓励孩子多与男孩玩耍。特别应该鼓励孩子与男子气较足的大男孩玩耍
,而脂粉气较浓的男孩则不要与其太多纠缠在一起,以免相互之间产生更多
的负面影响。
关注排行。研究显示,独生子或排行最小的男孩,表现为“娘娘腔”的
几率往往较高。这是因为:他们在家中往往更受呵护,因而也往往更易缺少
独立性。家长不妨对这些男孩多多放开,多多让其独立自主。
注意引导方式。家长在帮助孩子克服“娘娘腔”时,务必循循善诱,而
不是责备呵斥,并最好做到不留痕迹。P5-6
展开
——泰勒
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格尔